隨著新產品、新業態、新渠道不斷涌現,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面臨一系列新挑戰。如何化解輿情危機,完善治理體系,暢通協同共治機制,營造人人維護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需要監管部門、行業企業、媒體、消費者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
在9月26日舉行的新京報“品質與責任”食品安全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就“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新舉措”建言獻策。嘉賓們建議,食品安全共治應從達成共識開始,協調各方積極參與;針對直播、外賣等新業態的食品安全治理,需完善相關標準制度,保障各方合法權益;在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方面,AI、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可或缺;呼吁食品企業杜絕“零添加更安全”等夸大宣傳,聚焦產品品質提升,積極參與網絡輿情治理。
焦點1
如何推進食安共治體系建設?
伴隨經濟社會發展,百姓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斷提升。圍繞首都食品安全治理,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總監張海京從監管層面介紹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加強食品安全源頭管控,二是系統提升校園餐的安全水平,三是不斷推進智慧監管能力,四是堅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北京市是一個超大的輸入型消費城市,食品主要依賴外部供應,防范輸入性風險至關重要。為此,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探索建立食用農產品“紅燈機制”,進行快速阻斷。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還與公安、海關等部門開展“鐵拳”“昆侖”“國門守護”等專項行動,緊盯食用農產品、肉制品、校園食品、進口食品等重點領域,持續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程序的無縫銜接,對食品安全的違法犯罪零容忍,真正做到“對守法者無事不擾,對違法者利劍高懸”。
圍繞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認為,共治最重要的基礎是共識。當共識度較高的時候,即便管理部門出臺的管理方法、手段很嚴厲,企業、行業也不會像想象中那樣抵觸。
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振峰也認為,食品安全共治應從達成共識開始,由政府部門牽頭,協調各方參與,制定相應目標和任務。中國奶業協會一直把奶業質量安全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提出質量安全倡議,發布奶業質量報告,啟動“壹拾佰仟萬行動”,聯合八大協會共同發布“消費場景共建計劃”,目的是把奶業質量安全狀況傳遞給消費者,同時與正確認識乳制品營養功能的宣傳相結合,引導公眾多喝奶。
站在“十五五”起點,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厲梁秋對協會推動食品安全共治的保障舉措進行了介紹。一是加強行業從生產到經營各級人才的培養,協會也在人社部備案下開展公共營養師考評計劃,目前已有近50000名公共營養師接受考評。二是加強改善溝通協同機制,包括政府和行業之間的溝通對話,產業和消費者的科普、交流,產業鏈的協同交流等。產業鏈協同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推進團體標準體系建設,成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有力補充。三是繁榮學術發展。四是創新數字賦能。
焦點2
怎樣完善新業態治理?
針對直播、外賣等新業態的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建議,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制度,這對各方來說都是一種保護。對監管部門來說,執法有更明確的依據。對于企業來說,能夠知道合規的邊界在哪里。對于消費者來說,能夠知曉維權依據和法律保障。
陳音江還建議平臺方在食安共治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平臺涉及的商家無論是地域還是群體都非常廣泛,所以平臺要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加強日常監管。如果發現明顯涉嫌違法違規或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除采取屏蔽下架此類措施外,還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或報告。
而無論商家、平臺還是監管部門,都要加強普法和運營知識的宣傳,進一步提升法律意識、責任意識以及食品安全意識。消費者也要理性消費、依法維權。媒體除了輿論監督,還要加強正面引導。“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達到食品安全協同共治。”
焦點3
大數據、AI技術如何賦能?
在“助力食安新舉措”討論環節,“科技賦能”被與會嘉賓廣泛提及。
在推動食品安全智能監管方面,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深化政企數據合作,從源頭防控“幽靈外賣”問題。同時運用AI技術實行外賣平臺的線上智慧巡查,通過圖像抓取、數據比對等方式進行監測,月均發現問題線索近100條,及時消除問題隱患。市場監管部門還將全市74家校園的供餐企業、集中配餐單位納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系統,隨時查看后廚情況,AI主動識別發現問題并進行通報。
技術手段在助力行業整體質量水平提升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介紹,當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AI深度重構乳品消費市場運行邏輯。為此,伊利用數智化助力品質建設,構建了“全周期、全流程、全渠道、全鏈條、全域運營”的消費者數字化平臺,開發了與億萬消費者協同共創產品的智能洞察系統。“我們的三級食品安全風險檢測防控體系覆蓋80多個檢測單元,檢驗項目總數達1000多項,率先實現了從源頭到終端的每一個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關鍵點的監測、分析、把控、預防。”
美團公共事務總經理徐輝用“透明、共建、共治”來概括其平臺的食品安全管理舉措,這背后也離不開大數據、AI算法等技術手段的支持。為打破“信息黑箱”,美團自2018年9月起逐步建設商戶后廚直播系統,今年又推出“明廚亮灶”專項計劃,對開通后廚直播的商家進行專屬認證,并給予流量傾斜和硬件補貼等。為深化食品安全協同共治,美團外賣在各地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通過接入地方許可數據實現資質驗真能力的提升。同時升級了政企協同數字化系統平臺,助力監管部門以及相關方對食品安全風險開展靶向定位和精準治理。截至目前,已成功對接廈門市、福州市、長春市、重慶市、浙江省、山東省、河北省等地政府單位的許可證數據;美團還引入騎手參與食品安全的協同治理。
部分企業也陸續進行了相應的嘗試。數字化賦能是塔斯汀在食品安全領域創新運用的一大亮點。塔斯汀把握數字化變革新機遇,創新推出智能輔導體系,會根據門店問題自動推送定制化視頻課程、考核任務及整改方案,形成“發現問題-學習提升-整改落實”的閉環管理。同時,結合全國稽核大數據分析、法規動態更新、行業趨勢研判及消費者反饋,持續優化食品安全管理規范,迭代門店操作SOP及設備使用標準,通過動態化標準體系建設,賦能品牌高質量發展。
秋田滿滿創始人劉幸鵬援引調研數據指出,83%的家長認為“嬰兒輔食必須零添加”,這種認知偏差與部分企業夸大“零添加”概念、誤導消費者有關。對此,秋田滿滿摒棄夸大宣傳,同時聯合第三方機構開展科普,澄清“零添加=更安全”等誤區。此外,秋田滿滿還積極參與網絡輿情治理,呼吁企業間杜絕“互黑”“造謠”,聚焦品質提升,“也希望進一步明確正當維權與碰瓷式敲詐的界限,避免企業消耗不必要的合規成本。”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