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款甜品其實是該超市在廣州地區日均銷量8000個的爆款,甚至有門店平時高峰時段需要排隊才能買到。臺風天為何剩下這么多單品?平時愛吃榴蓮大福的顧客去哪兒了?
自然災害來臨前,人們會不約而同地購買食物、日用品等,蔬菜、糧油、米面是首選。或許預警時間不長,家里物資也不算匱乏,儲備生活用品未必出于自身實際需求,更多源自“這是必需品”“大家都在買”“有備無患”的心理暗示。而在臺風這種應急情景下,平時頗受歡迎的榴蓮大福就被大家潛意識歸為“非必需品”而排除在外了。
這些現象其實都與行為經濟學中“從眾效應”有關。從眾效應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這一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諸多行為和判斷,可以成為一種高效的行為模板,幫助人們快速融入共識,大幅降低決策成本,有著一定的實用價值。
打個比方,一家新開業的餐廳為了吸引顧客前來就餐,安排諸多服務員熱情派發宣傳單,還給出不少折扣優惠,但效果可能不如門口排起長隊的餐廳……看到排隊的場景,人們總會下意識地想去湊個熱鬧——“這么多人排隊,是不是有什么特別”“吃的人多,菜品肯定不錯”。
這揭示出從眾效應一個重要特質:個體在信息模糊或情境不確定時,傾向于參照多數人的行為,以降低決策風險、獲得群體認同,這說明從眾效應的影響力和效果高度依賴環境變化。
在信息過載的電商環境中,面對海量商品和虛實難辨的評價,人們會陷入選擇困境。因此,各類銷量榜、排行榜、推薦榜應運而生,幫助消費者大幅壓縮決策時間。人們對“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一樸素信念有著天然的信任感,很容易依賴“多數人的選擇”來進行選擇。但如果是商家自己刷單或付費營銷推高商品人氣排名,那么,這樣的“從眾”帶來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話說回來,即便商品品質過硬,大眾偏好就一定是自己的喜好嗎?答案還要因人而異。
回到榴蓮大福,在惡劣天氣環境下,人們會首先考慮安全與生存,來到超市購買生活必需物資是優先級。但對愛吃這款甜品的人來說,此時假如僅僅因為別人不買而不買,可能就失去了臺風天撫慰自己心情的“好時機”。與其從眾跟風,不如追隨本心,作出自己的選擇。(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