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營養優勢
螃蟹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還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材。從營養學角度來看,蟹肉是優質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對維持肌肉力量、預防肌少癥具有積極作用。此外,螃蟹富含鈣、鐵等礦物質,鈣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鐵則參與血紅蛋白合成,對改善缺鐵性貧血有顯著幫助。
吃蟹的正確方式
想要安心享用螃蟹,需掌握科學的食用方法。以下5點建議可供參考:
1.烹飪:徹底煮熟,拒絕“生食、簡單醉食”
螃蟹生活環境復雜,體表、鰓、胃腸等部位可能攜帶細菌和寄生蟲。因此,烹飪時必須徹底煮熟,建議水開后繼續煮一段時間,直至蟹殼完全變紅、蟹肉緊實不黏殼。若制作醉蟹,需選用鮮活螃蟹,并用高度酒腌制48小時以上。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高穎指出,孕婦、兒童及胃腸功能較弱者應避免生食或醉食,以減少健康風險。
2.處理:去除“臟部件”,減少健康風險
食用前需徹底去除螃蟹的四個“邊角料”:蟹腮、蟹胃、蟹心、蟹腸。這些部位容易積累細菌和雜質,去除后可顯著降低食品安全隱患。
3.食量:控制次數與分量,不貪多
成人每次食用中等大小(約100-150克/只)的螃蟹以1-2只為宜,每周不超過3次。老年人、兒童及消化功能較弱者需減量,建議每次半只到1只,并避免同時食用其他高蛋白食物,以減輕腸胃負擔。
4.搭配:選對食材,避開“禁忌組合”
推薦搭配姜末和醋調成的蘸料,既能去腥,又能中和蟹肉的寒性。紫蘇葉也可與螃蟹同煮或擺盤,起到調和食性的作用。高穎醫生解釋,中醫認為蟹肉性寒,而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幫助分解高蛋白,紫蘇性溫則可減少腹脹、腹瀉的風險。
5.時效:堅持現做現吃,剩蟹需“二次煮熟”
螃蟹最好現做現吃,煮熟后存放時間越長,細菌繁殖風險越高。若確有剩余,需密封冷藏(不超過24小時),再次食用前必須重新煮沸10分鐘以上。需注意的是,不建議反復加熱,以免影響口感和營養。
這些人群慎吃蟹
盡管螃蟹營養豐富,但并非人人適宜。以下人群需特別注意:
1.高膽固醇、高脂血癥患者
蟹黃和蟹膏中膽固醇含量較高,食用后可能升高血液膽固醇水平,加重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病情,建議少吃或不吃。
2.脾胃虛寒者
常出現腹脹、腹瀉、怕冷等癥狀的人群,食用性寒的螃蟹后易刺激腸胃,引發腹痛、便溏,應盡量忌口。
3.過敏體質者
部分人對蟹肉中的蛋白質過敏,食用后可能出現皮膚瘙癢、紅疹、腹瀉,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呼吸困難,需絕對避免食用。
4.痛風、高尿酸患者
螃蟹屬于中高嘌呤食物,高穎醫生提醒,這類人群食用后可能誘發關節疼痛,有痛風病史者需嚴格限制甚至避免食用。
5.肝腎功能不全者
螃蟹中的蛋白質和嘌呤需通過肝腎代謝,肝腎功能較差者食用后會加重器官負擔,影響病情穩定。
6.孕婦與兒童
孕婦可少量食用徹底熟透的蟹肉,但需根據個人體質酌情控制;兒童脾胃功能尚未完善,建議淺嘗輒止,避免因消化能力不足引發不適。
健康提醒
1.死蟹不建議食用
螃蟹死后細菌會迅速繁殖,并產生組胺等毒素(高溫無法去除),食用后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脫水等癥狀。無論是河蟹還是海蟹,死亡后均不建議食用。
2.澄清“蟹柿同食”誤區
“蟹與柿子同食會中毒”并非絕對,關鍵在于間隔時間和柿子選擇。兩者間隔2-4小時食用,選擇成熟軟柿子(鞣酸含量低),且每次吃柿子不超過1個,可降低不適風險。
3.不適及時就醫
若食用螃蟹后出現持續腹瀉、皮膚過敏、心慌、呼吸困難等癥狀,需盡快就診,避免延誤治療。
只要掌握科學食用方法,避開飲食誤區,就能在享受螃蟹鮮美的同時,守護好自身健康,讓這份時令美味為秋日增添更多幸福感。(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