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龍井茶迎來開采 茶農有兩喜
白鶴峰比鄰杭州西湖,站在山上遠望,梯式茶園郁郁蔥蔥扎進山腳,約半人高的茶樹冒著翠綠的尖兒向上生長,90后“茶二代”陳駿辰和67歲老茶農唐華鐘的茶田,就在這里。
13日,西湖龍井春茶迎來今年首個開采日。位于杭州滿覺隴村南側的白鶴峰上,采茶工散落在茶田間,采摘今年的第一捧“春”。
腌菜為號
在陳駿辰的記憶中,每年春茶采摘的“信號”,是從家里腌制咸菜開始的,“每逢采摘季,采茶工清早上山、日落而歸,十分辛苦,常常胃口不佳,所以我們會提前腌制咸菜,中午送飯時把這些開胃小菜一并送到茶田。”
俗語說,春茶“早采三天是寶,晚采三天是草”。開采日前夕,陳駿辰每天都會鉆進茶田,“如果沒有及時采摘達到標準的茶芽,只需一天時間,吸飽了陽光的葉片就會變寬厚,不僅影響成茶外觀,也讓口感更為苦澀。”
前幾天降溫,著實讓陳駿辰緊張了一回。“我們最怕開采前氣溫降至零下或是碰上霜雪天。”陳駿辰說,低溫會導致茶芽停止生長,并產生大面積凋零,印象中有一年開采日前夕碰上雨雪,不少茶戶連夜去田間搶收春茶。
茶葉精貴,天氣太熱也不行。陳駿辰說,去年夏天連日干旱,西湖龍井茶正處于第二次修剪的時間節點,“由于日間溫度高,只能選擇在傍晚或凌晨澆水。”那陣子,他清晨5點半上山、8點半收工,傍晚再進行另一輪澆水,日子過得顛倒,好在搶救性工作到位,茶園總體產量和品質都得到保障。
“今年茶葉長勢不錯,今天采摘的鮮葉,這周三周四差不多就能喝了。”陳駿辰用手輕輕拂過茶葉嫩芽,“第一批采摘的是龍井43號,發芽時間較早,芽形挺秀,茶湯滋味也較純粹。”陳駿辰說,由于大家都有喝明前茶的習慣,龍井43號近幾年成了大眾的寵兒。
“不過,晚采摘的群體種同樣口感良好。”陳駿辰說,“按照現在的長勢,再過半個多月,群體種也可以開采了。”
刻匾開采
去年受疫情影響,開采時采茶工人手有些緊張,“今年情況好了不少,我們家茶田每年大概需要33名采茶工,人員比較固定,今年他們到位情況較去年從容許多,一些人提前三天就到了。”
在陳駿辰家,八口炒茶用的鐵砂鍋已經準備停當。他介紹說,炒茶時,茶葉汁水常會附著在鍋上,凝結成顆粒,導致炒茶時受熱不均,“所以每年炒茶前,都要用磨砂紙反復打磨鍋體,并用毛巾擦拭,直到鍋底變得锃亮,鍋就磨好了,然后燒上火、打上油,就等著炒新茶了。”
今年,為迎接春茶開采,唐華鐘特意制了一塊木制牌匾,上寫“滿隴納百川,茶香迎萬客”。如今,登山客們在白鶴峰步道兩旁看到的茅草亭、秋千、白鶴雕塑,都是唐華鐘近十年來一點一滴布置的。
這幾年,這條步道吸引了不少市民“打卡”。“最早搭建的是茅草亭,本想給茶農們一個休息和躲雨的地方,沒想到登山客也很喜歡,后來東西就越添越多。”唐華鐘說,自己的一些付出能方便別人,挺開心的。
茶香遠飄
“今年開采季,我最高興。”唐華鐘說,一方面是因為今年茶葉長勢良好,另一方面是名聲在外的西湖龍井茶保護如今有了“金鐘罩”。
“我們這的西湖龍井茶特別好認,色綠、香郁、味甘、形美,是別處龍井茶所不具備的。”唐華鐘說,作為茶農,以前碰上有喝茶人與他爭論龍井茶的真假,他還會爭辯幾句,現在不用這么麻煩了。原來,2022年《杭州市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條例》出臺,立法保護西湖龍井茶品牌,明確應當在包裝顯著位置加貼西湖龍井專用標識;2023年2月15日,杭州市又出臺《西湖龍井茶防偽溯源專用標識管理辦法》,將西湖龍井茶產地證明標識變更為西湖龍井茶防偽溯源專用標識,分為“證明標N(茶農用)”和“證明標Q(企業用)”兩種樣式,茶企或茶農申請專用標識時,會對應輸入序列碼,保證每一張標都能追溯到源頭。專用標識由主管部門印制,數量根據西湖龍井茶產量核定。
杭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市民們想要買到正宗的龍井茶,主要看有沒有這個專用標識。相關部門也加大了打擊力度,確保店里銷售的西湖龍井都是真貨。
“立法的保護讓我們茶農心里更踏實,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夠真正了解西湖龍井茶。”聊到興處,唐華鐘將新制的牌匾反轉過來,“我在后面還刻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希望有更多人喝龍井茶、愛龍井茶。”
“轉載請注明出處”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