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9h9z"></strike>
<th id="l9h9z"><noframes id="l9h9z"><th id="l9h9z"></th><th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th id="l9h9z"></th><span id="l9h9z"></span>
<th id="l9h9z"></th><strike id="l9h9z"></strike>
<progress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span id="l9h9z"><video id="l9h9z"></video></span>
<ruby id="l9h9z"></ruby>
<span id="l9h9z"><video id="l9h9z"><span id="l9h9z"></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strike id="l9h9z"><video id="l9h9z"></video></strike>

中國冷鏈物流網

回憶湯先生與《儒藏》

時間:2023-05-06 00:37:43來源:admin01欄目:餐飲美食新聞 閱讀:

 引言陶行知先生說過:“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這句話,用來形容湯一介先生與《儒藏》,實在再貼切不過了。湯先生一輩子,立功、立言、立德,有很多工作可以寫進學術史,有很多事情會被后人記住,他對我這樣的后輩的關愛(尤其是在歲月艱難之時,雪中送炭一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也將持久地溫暖這個世界。而在他晚年,最大的工作就是《儒藏》,最大的心愿是編好《儒藏》,他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事情,我認為,也可能就是《儒藏》。

為什么要編《儒藏》,湯先生有過很多很深刻的說明。我作為外行,理解得比較膚淺,但湯先生提出這個大的思路之后,我馬上就認定,北大應該全力以赴支持。湯先生的家族,是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了不起的學術世家,幾代人的積累,使得他的境界和判斷力能夠超越同儕。湯先生對“何為中國、何為中國傳統、何為中國經典”,有著成體系的思想。他對當下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文化狀況,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而且他又在北大,北大有足夠的人才、有很好的圖書館,有做大事的基礎,所以,他來主持《儒藏》這個“工程”,是最合適的。

我還記得,向教育部申請這個項目之前,張岱年先生、季羨林先生、湯先生、何芳川先生及我,在靜園一院的會議室里,開了一個會,商量相關的事情。幾位老先生都講了話,我一條一條記了下來。那時我剛接何校長的班,負責學校的文科建設。跟何校長比,我的水平差得太遠,所以我就堅持一條,蕭規曹隨,按何校長的辦法來做事情,而何校長是最尊重這些老先生的。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張先生、季先生、湯先生、何校長都是高人,他們講話的神情我都還記得,老先生們雖然都走了,但他們共同倡議的《儒藏》還在,這就是學術能夠超越時空的價值所在吧。

拿著老先生們的意見,我向學校辦公會報告了一次,領導們都認同,于是決定向教育部申請《儒藏》立項,并由北大來做牽頭學校,由湯先生作牽頭人。

申請這個項目時,何校長、程郁綴老師和我陪著湯先生去開教育部的會。地點是在北三環馬甸橋附近,高教出版社的一個內部招待所里,那天很冷,我扶著湯先生上下車、上下樓,一步一步走,印象深刻。人民大學也來競爭“牽頭單位”,他們也很重視,但湯先生出面了,北大當然更有優勢。

這個項目的經費,按后來的標準看,其實并不太多,但在當時,在人文學科,還算可觀,所以應該感謝教育部社科司的時任領導。我始終認為,做學術的和做管理的,并不必然有矛盾,很多學術事業的領導人,都是極其善于管理的,而且要有一點政治的頭腦。外行和內行,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事情才能辦成,外行管得太過了不行,光是靠內行,也未必能行。

此后,湯一介先生在校內選了幾個副手協助他工作,其中最后一名是我。前面幾位助手都是文史哲領域的大教授,只有我是外行。湯先生要我參加,主要是要我幫他做校內資源的協調與研究團隊的后勤保障工作。我十分樂意,雖然自己很駑鈍,但卻有心向學,平時也樂于讀一點舊書,而且,到學校工作以后,要想為文科老師服好務,我正需要補文史哲方面的課。所以對我來說,參加《儒藏》的工作,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自從擔當了《儒藏》主編的重任,湯先生就專心致志地做事情,十幾年如一日,把這么一項浩大的工程做出了眉目、搭起了架子。這件事情太辛苦了,很不容易做好。毋庸諱言,我也聽到過一些質疑的聲音,但是,因我身在其中,所以理解和外間就不一樣。我知道,做成一件大事,總會有許多遺憾,甚至會有一些錯誤,做事情的人總比不做事情的人更容易犯錯,但建設比批判更有長遠的意義。湯先生帶著大家做了十幾年,認準了大的方向,久久為功,這功不僅在當代,還將傳之久遠,他給大家立起了一個很高的標桿,因此受益的人會越來越多,影響也已經超出國界、超出時代,這就值得大書特書了。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北大,專門看望了湯先生,聆聽了他關于《儒藏》和儒學的見解,并給予了極大的肯定。這之后不久,湯先生去世了,我想,湯先生“做了一大事而去”,他的心里應該是特別踏實的。

這十幾年來,湯先生多次招我到府上去談工作,談的比較多的,是關于《儒藏》的事。非常慚愧,我也許做了一點點微小的服務工作,但很多時候,湯先生提出的要求,希望學校提供的資源,我沒能辦成,讓他失望了。此外,他也談一些對北大發展的思考。他在北大長大,后來又在北大讀書和工作,一輩子都在這里,是北大培養了他,他打心眼里愛北大。在北大,他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經歷過風風雨雨,所以他看問題也很準。

現在我回憶起來,湯先生主要談了這么幾個方面的事情:

第一,北大辦學,不能什么都搞,應該要有取舍。例如,有的學科,北大沒有太好的基礎,沒有這方面的師資,連圖書資料都沒有多少積累。現在看到別的學校搞這個學科了,好像比較容易得到外面的資助,所以你們也要搞,這樣恐怕是不行的。辦學是百年大計,要靠幾代人的積累,急功近利是大忌。

第二,北大的優勢還是在基礎學科,如文史哲,北大不能把看家的本錢丟了。現在基礎學科的日子不好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注定要受冷落,但學校應該堅定不移地繼續發展基礎學科。市場的選擇,往往是短期的、表面的、直接粗暴的,但還會有社會歷史的選擇,所以要看長遠。北大這個大學,和別的大學也許不一樣,北大就適合靜下心來,好好研究學問。北大趕時髦的本事當然也很大,但北大不能去趕時髦,一旦浮躁起來,是要吃虧的。

第三,評價基礎學科的發展狀況,標準更加復雜,不可能是數量化的。有的東西,同時代的人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這在歷史上常見。現在學校有些重理輕文,假如用理工科的方法來管人文學科,會不合適,學校的管理者頭腦要清楚。

第四,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問題,可以也應該結合中國的儒家思想。儒家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是過去的主流,現在的時代,儒家又開始復興,生命力很頑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定不能完全脫離儒家。北大哲學系有著“打通中、西、馬”的傳統,北大應該來做這樣的工作。當然,湯先生最關心的還是《儒藏》,他不止一次跟我說,他歲數大了,身體不好,可一天時間他都舍不得浪費。《儒藏》是個慢活、苦活,需要有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可惜,現在熟悉古文獻的年輕人難找,愿意從基礎的點校工作做起的年輕人更難找,但正因為如此,他才一定要堅持不懈地推動《儒藏》工程往前走,只有這樣,才能讓年輕人理解“功不唐捐”,愿意坐在冷板凳上,一點一點進步,要不然基本功都丟了,將來還談什么做大學問。

湯先生還反復跟我說,志攀啊,你回去跟校長講,你們要考慮,我以后《儒藏》誰來牽頭啊?你們要找人,要多投入一些,要不然等我走了就來不及了。

我每次聽他說到最后時,心中都充滿傷感。一代人有一代之學術,后來之人,或有后來的理念、辦法,或有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地方,但要像湯先生這樣,做成一生的事業,就太難了。

湯先生的睡眠,似乎一直不太好。自從承擔這項重任后,他的心事更重了,睡眠更成為困擾他的一個大問題。有一次,他跟我說到睡眠問題,我是長期睡不好的人,所以同病相憐。他告訴我說,一般的安眠藥吃了都不管事,又不敢吃太多了,因為對肝臟和腎臟都不好。我那會兒的膽子也大,也許因為我心太急?所以當即就打電話約好了北醫六院的張岱大夫,他是我的好朋友,也給我看過病,因此我特別信他。約好時間后,我陪著湯先生去醫院,張大夫看失眠癥非常有辦法,他跟湯先生談了很長時間,最后又把我叫進去,給我一點點藥,對我說,讓湯先生臨睡前服半片就行,明天看看服藥后的情況。

我將湯先生送回朗潤園,拿出藥叮囑半天,您只能吃半片啊。當天晚上,我突然放心不下,因為不知道那是什么藥,更不知道湯先生服藥后會怎樣。我輾轉一夜沒有睡覺。第二天上午我就來到湯府,看到老人家坐在那里,氣色不錯,我的心才放到肚子里。湯先生對我說,服藥后,一覺睡了九個小時,他從來也沒有睡過這么長時間。

我聽了非常興奮,立刻給張大夫聯系。張大夫說,這藥很厲害,雖然管用,但不能經常服用。只有在特殊情形下,偶爾才能用一點。他讓我轉告湯先生,他的失眠癥狀不嚴重,吃半片就能睡這么長時間,所以不用再服了,調理之后會好的。湯先生家里有很豐富的藏書,他生前就與學校簽下協議,將他父子兩代人的珍貴藏書都捐給北大,這很讓人感動。和某些人利用“家學”或者并不符實的虛名謀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認為,這體現了他的家風,這是君子之風。學術是天下的公器,學者是為天下人的公益而生的,私心、私欲不是不能有,但總歸應該少一點,多替別人考慮、多替未來的人考慮,如此,氣象方能大。尾聲拉拉雜雜,寫下這些回憶的文字,表達我對湯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懷念,同時,也真誠祝愿樂黛云先生健康長壽,祝愿《儒藏》能夠按照湯先生的構想,一步一步做下去,成為惠澤千秋的“名山”工程。            (作者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編輯:張張  張藝蕓本文原載于北京大學校報1432期四版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標簽:

食品安全網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專訪|"湯先生"陳華濱:如何單靠賣湯在10㎡小店做到20萬的月銷售額?

下一篇:“湯先生”獲得真格基金領投 517 萬元天使輪融資,用零售思維做湯品餐飲

相關推薦
  • 預制菜5項大獎出爐,華鼎供應鏈榮獲“最具競
  • 新春將至,鍋圈食匯預制菜持續升溫
  • 餐飲怎么做?難做?沒搞懂這5點,千萬別做餐飲
返回頂部
?
<strike id="l9h9z"></strike>
<th id="l9h9z"><noframes id="l9h9z"><th id="l9h9z"></th><th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th id="l9h9z"></th><span id="l9h9z"></span>
<th id="l9h9z"></th><strike id="l9h9z"></strike>
<progress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span id="l9h9z"><video id="l9h9z"></video></span>
<ruby id="l9h9z"></ruby>
<span id="l9h9z"><video id="l9h9z"><span id="l9h9z"></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strike id="l9h9z"><video id="l9h9z"></video></strike>
啪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