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論壇|杜絕餐飲浪費 讓厲行節約成為一種自覺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愛惜糧食,厲行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再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要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這一振聾發聵的提醒,在全社會引發廣泛關注,在每一個人心里引起強烈共鳴。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大力倡導和有力推動下,“光盤行動”廣泛開展,鋪張浪費現象大為改觀。然而在一些地方,“舌尖上的浪費”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婚喪嫁娶中攀比現象較為嚴重,使得“盛宴變剩宴”;聚會宴請時注重“面子”而不是“肚子”,不管能不能吃完先點一堆;“大胃王”吃播,吃了吐,吐了吃……種種暴殄天物的行為,讓人心痛,更讓人憂慮。中科院公布的一項從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一點一滴的浪費,積累起來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損失,真是“細思恐極”。
浪費,說到底就是人因為相對富裕,或者想表現得富裕,而產生的夸大物質耗用能力的行為。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遠非物質匱乏年代可比,但勤儉節約的美德并沒有過時。實踐證明,浪費行為具有“溢出效應”。一個人大手大腳習慣了,他對物質、對世界的態度就很可能被扭曲;一個社會鋪張浪費成風,政風民風就很可能滑向敗壞。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旅游團在歐洲一家餐廳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飯菜而被罰款,游客們對此非常不解。工作人員解釋,雖然吃飯的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社會的,誰都沒有理由浪費。這則故事啟示我們,食物浪費不僅僅意味著食物本身的浪費,也意味著無端損耗了生產這些食物所投入的資源、所付出的艱辛;厲行節約不僅是個人私德,也是社會公德。在物質豐盈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提醒自己時刻不忘“儉以養德”。
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三餐之盤,定要一干二凈。“吃一碗,倒一碗”,長不了浮華的面子;“不剩菜,不剩飯”,才是“精神身份”的象征。很多時候,鋪張浪費與其說是一種行為習慣,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方式。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需要我們來一場“頭腦風暴”——從一次次“光盤”、一次次“打包”積累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習慣和修養,從“要我節約”轉變到“我要節約”,從“舌尖上”的具體行為延伸到思想作風和社會風氣的變革。
讓厲行節約成為一種自覺,離不開全社會同頻共振。我們既需要不棄微末、日積月累,從身邊做起、從細節做起杜絕餐飲浪費,也需要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為我們的社會注入節儉的“基因”;既需要不斷曝光、抨擊種種浪費行為,也需要引入相應的懲罰機制,不斷壓縮鋪張浪費產生的空間……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兒地走下去,勤儉節約的新風就能吹拂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浪費可恥、節約為榮就能真正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
“光盤子,有面子”,“啃得光,才更香”。在一滴一粒中看到敬畏,在一湯一菜中學會珍惜,在每一次咀嚼中體味幸福,我們的餐桌文明一定能更上一層樓,我們的“精神海拔”一定會越來越高。 (張 博)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