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夸父要追日?他是天文學家,想跟蹤太陽的影子,從而記錄時間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這片大地上發生了很多事情,而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事情的真相已經被人們遺忘,并成為一個個有意思但是不同于事實的故事,我們也將其稱之為神話傳說,比如“夸父逐日”便是如此。
夸父源自《山海經》,在《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海外北經》、《大荒東經》、《大荒北經》中都有出現。《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在北方一座叫做“成都載天”的大山上,有一個巨人名夸父。他的耳朵上掛著兩條黃蛇,手里握著兩條黃蛇,魯莽而神勇,他是大神后土之子“信”所生的兒子。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夸父想要將太陽摘下,然后放到人們的心里面,于是便開始了漫長的逐日生活。在他口渴的時候,他喝干了黃河、渭水,并準備前往被貶的大湖去喝水。但是在路途之中,由于太過于干旱,所以他被渴死了。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化為了桃林,成為了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則成為了夸父山。(“夸父與日逐走,入三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桃林)。”)
顯然的,這是一個神話傳說,中間包含了很多不現實的東西,比如夸父將黃河和渭水都喝光了。但是也包含著一些可靠的事實,比如西北地區比較干旱的問題。而往往神話傳說都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夸父逐日這件事情的背后或許也有真實的歷史事件。對此,專家們進行了研究,并給人們總結出了一些可行性原因,比如鄭文光便在《中國天文學源流》中指出:十分清楚,夸父追的是日影。而古代天文學家正是從測量日影開始的。追隨著太陽的運行,不斷測量太陽的影子,直至日落西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夸父可說是最早的天文學家,把他神話了,就變成了追逐太陽的巨人!
也就是說,夸父或許可以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天文學家”,而他逐日的目的,其實是記錄太陽的影子,從而測定時間。那么,這一說法到底可靠嗎?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有這樣的說法“棄其杖,化為鄧林”。而這里的“杖”,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測量日影的桿子,而“棄其杖”實際是固定在某一處測量日影,最終化為固定的鄧林,學者馮時指出“顯然可以理解為測影(日影)之表”。
由此不難看出,夸父很有可能是對四季變化和日月變遷十分有興趣,于是便萌生了測量日影的想法,甚至逐日而行。而在當時,夸父這樣的行為自然是不為人們所接受的,當人們感到無比好奇的時候,便將這個故事進行傳播,并最終說成了神戶傳神的故事。
參考資料:《山海經·海外北經》、《中國天文學源流》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