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聚變夢 科學島上“種太陽”
夸父逐日聚變夢 科學島上“種太陽”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綜合辦主任 黃素貞
尊敬的各位領導,姐妹們:
大家好!
在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上,有一輪“人造太陽”正在冉冉升起。所謂“人造太陽”,就是模擬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產生巨大能量,為人類未來提供一種零碳、高效、持續的清潔能源,科學島的“人造太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世界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多年來,我們扎根科研一線,埋頭苦干,以柔肩勇挑重擔,助力“人造太陽”創造了“1.2億度101秒”“1056秒”等十多項世界紀錄。
迎難而上,做科技創新的“護航員”。如果大家看過電影《流浪地球》,一定會對那個為地球提供流浪宇宙動力的“行星發動機”印象深刻,它就是核聚變反應堆,與我們的“人造太陽”裝置原理相同。要想點燃它,讓它穩態運行,需要同時實現極高電流、極強磁場、超高真空、上億度高溫以及零下269度低溫等極端條件,這使得“人造太陽”建設和運行充滿巨大挑戰。在追逐太陽的征途中,我們一路披荊斬棘,實現了很多關鍵技術0-1的突破。比如超導線圈上導體與冷質輸運管的焊接,參與焊接的兩種導管壁厚僅2毫米,要求全焊透的同時還要控制焊接溫度,以避免損傷比頭發絲還細的超導線,一旦失誤就可能帶來價值上億元磁體報廢的嚴重后果。團隊與工程師、工匠們協力攻關,開展百余次焊接實驗,開發了一套非連續控溫焊接工藝,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我們還創新性提出“匠心聚合,質量極限”的大國重器質量管理模式,確保了技術固化,解決了研制過程質量波動的問題,有力提升了“人造太陽”裝置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爭創一流,做科技強國的“先鋒隊”。2006年,我國正式參與了由七方30多個國家參與建設的全球最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的ITER計劃,這是一顆屬于全人類的“人造太陽”。由我們負責質量把控的導體、校正場線圈等核心部件制造任務,占我國ITER份額的73%。重任在肩,我們勇闖深水區和無人區,解決“卡脖子”難題,最終實現了100%按進度高質量產品交付,讓“中國聚變”的名片熠熠生輝。ITER極向場六號線圈是我們通過國際競標從歐盟拿到的、他們無法按期交付的當時世界上質量最大的超導磁體,研制過程我們闖過無數難關,其中一關就是讓直徑超過10米的線圈實現“零缺陷”品質的絕緣浸漬,這曾經讓我們一籌莫展。我們嚴把質量關,從人機料法環測六個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歷時三個月,一次性實現了近300噸線圈的絕緣浸漬,測試結果全面達到技術要求。這樣的絕緣體能夠耐受零下269度超低溫的沖擊,為萬安級線圈的安全運行提供了一件堅不可摧的護甲。
攜手共進,做“三個精神”的“踐行者”。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四十春秋,芳華迭放,碩果累累。科學島上,一批又一批風華正茂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投身于此,用青春和熱血澆灌“夸父逐日”的夢想,這里有老院士“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敢打敢拼,有海外學子“不遠萬里,奔赴而來”的報國宏志,也有90后“接力筑夢,強國有我”的新生力量。使命在肩,篤行不怠,我們團隊將質量極限的要求嚴格落實到“人造太陽”的每一項科技攻關、每一個建設環節和每一道操作工序上。有的連續三個多月在實驗大廳盯著傳感器數據直至深夜,確保降溫曲線正常;有的不顧自身安危,在疫情期間毅然逆行遠赴法國,堅守在安裝現場一線,高質量放行百余個關鍵質控點,讓國外同行紛紛豎起大拇指。我們化身一顆顆“螺絲釘”,服從組織、忠于職守,將最美的年華獻給了我們熱愛的科研事業。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團隊將不忘科學報國初心,牢記科技強國使命,始終以奮斗姿態勇毅前行,為國家核聚變事業創新發展再立新功!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尹錫悅夸父逐“日”,屈辱外交并未換來國賓待遇,親日兩邊不討好
下一篇:勇闖經驗盲區,托舉大國逐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