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飛的列子:出自鄭州的圣賢,偏偏被鄭州遺忘了
本文由 @豫記 原創發布于正觀新聞正觀號。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我們喜歡吃蘋果,卻很少有人贊美蘋果樹,更少有人知道蘋果樹也會開花。
列子就是這樣一棵蘋果樹,一棵根植在中原文化中的蘋果樹。
教材中出現過的《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薛譚學謳》《楊布打狗》《伯牙善鼓琴》等寓言故事,都出自同一本書——《列子》。
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生無所息”、2020年全國高考作文“管仲鮑叔”,同樣也出自《列子》。
有人做過統計,《列子》一共給我們留下了一百多個寓言故事、七十多個成語。這里面就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高山流水”“管鮑之交”“朝三暮四”“歧路亡羊”“余音繞梁”“野人獻曝”“呆若木雞”“男尊女卑”“形形色色”“廢寢忘食”“迫在眉睫”“感天動地”“茫然若失”“怡然自得”“自給自足”等等。
但我們對列子了解并不多。
列子是鄭州圃田人。現在鄭州東站東邊的圃田鄉圃田村附近,還有列子祠、列子墓、列子御風臺。
有天我正在列子御風臺下琢磨列子為什么會“飛”,聽到一個年輕人很認真地對他的女友說:這就是列子練“輕功”的地方。當時就感覺有點不自在,擔心列子爺真的羽化成仙了,也會發點小脾氣:
“輕你奶奶個腿兒啊輕。水下裝塊木板就敢表演‘水上漂’,吊個威亞就以為自己真在‘飛檐走壁’。胳膊伸得那樣直,還要擺個金雞獨立樣。要是飛得恁難看,我還不如撞人家玻璃呢。”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當我們用我們世俗功利的常識贊美圣賢時,贊美可能就是一種侮辱。
南宋劉克莊有首詩:肉身無羽翼,那有許神通。會得泠然意,人人可御風。
他看得很通透:列子和我們一樣,都是肉身凡胎,沒有鳥的翅膀,哪能飛?會飛的只能是列子有趣的靈魂,他那“得天地之精神,往來于人間”的智慧。
撰文 | 陳國振
01/
鄭國多神人
春秋時期,鄭國多神人。
除了小霸鄭莊公、名相鄭子產,出現在教材中的,還有燭之武、弦高、列子。
燭之武,頭發都白了,還是一個圉正。圉正,負責養馬的小官,也就是孫猴子都嫌棄的“弼馬溫”。
可就是這樣一個很容易被某些“后浪”鄙視的“老朽”,當秦穆公、晉文公兩大霸主兵臨城下、鄭國都城危若累卵時,他,連“阿基米德的杠桿”都不帶,一個人坐著筐下了城,一個人走進了秦穆公的大營,三言兩語,讓秦穆公派人為鄭國守城了。
“乾坤大挪移”。
秦穆公、晉文公什么關系?
晉文公是秦穆公的“女婿”。“秦晉之好”至今是婚姻的代名詞!
弦高,鄭國的一個商人。去洛陽做生意的路上,他看到了秦國軍隊。
“秦國軍隊千里迢迢,經過多個諸侯國的地盤,出現在這里。一定是準備偷襲鄭國的。”他對同伴說著,就做了兩件事:一是假借鄭穆公的名義“犒師”,給秦國軍隊送去了十二頭牛;一是迅速派人趕回鄭國報信。
秦國里應外合、千里奔襲的陰謀,就這樣煙消云散了。
鄭穆公要獎賞弦高。
弦高拒絕了。
他說:“我用欺詐的手段(假借國君的命令去犒勞秦國軍隊)卻得到獎賞,鄭國的制度就會受到破壞。治理國家不講信用,社會風俗就會敗壞。因為獎賞一個人而敗壞一個國家的風俗,這是智者不會做的事。”
說完就帶著親屬遷往東夷,再也沒有返回鄭國。(皇甫謐《高士傳》)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視功名如破鞋的作派,不知會讓多少人笑他“一根筋”“缺根弦”“有點二”!
列子,更傳奇。
《列子》開篇三句話:子列子住在鄭國的圃田,四十年沒人賞識他。國君卿大夫看他,和普通老百姓沒兩樣。有年鄭國鬧災荒,他不得不去衛國“討生活”。
列子是古帝王列山氏之后,不求一官半職也就算了。根據《列子》一書的記載,他一揮手,就可以挑選四十名學生隨行。這條件,即使比不得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總不至于混到“親自去逃荒”的地步吧!按現在的標準,真是“失敗”得都成笑話了。
但他又被《呂氏春秋》列入了先秦“十豪”。
先秦十豪都有誰呢?可以列舉幾個大家熟悉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楊朱,孫臏……”
到了唐朝,他又被唐玄宗封為“沖虛真人”,《列子》一書也正式升格為“經”,更名為《沖虛真經》。
到了宋朝,宋真宗再次為它“升級”,加“至德”二字,列子成了“沖虛至德真人”,《沖虛真經》成為《沖虛至德真經》。宋徽宗在自封“道君皇帝”以后,又封列子為“致虛觀妙真君”。(宋徽宗皇帝當得不怎么樣,但“觀妙”兩字用得真不錯)
更重要的是,列子還會“飛”。
這是莊子說的。
他在《逍遙游》中明明白白寫著:“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們的列老師會駕著風飛。你看他臨風而舉、衣袂飄飄的樣子,多酷,多炫啊!像一片閑云、又像一只野鶴!知道嗎?他老人家竟然可以一連飛行十五天才回家!
南朝任昉的《述異記》為了“異”,更夸張。他說:列子常在立春那一天乘風而游八荒,立秋那一天反歸“風穴”。風到之處草木皆生,風去則草木皆落。
呵呵,什么天女散花嘛,弱爆了。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改成“列子又綠江南岸”都不是問題。
“御寇風”也成了詩人們念念不忘的夢想:
“橫空我欲江湖去,誰借泠然御寇風?”
“無梯可覓姮娥藥,有術難乘御寇風!”
“方見燕雀笑黃鵠,安能乘風凌九州!”
02/
詩意河之南
老子不會飛,孔子不會飛,連喝醉酒的李白也只能夢里飛,為什么列子就會“飛”了呢?
除了莊子的“大嘴”,列子會飛,離不開他的“風穴”——鄭國自由的天空和詩意圃田。
鄭桓公立國之初,便與商人訂立盟約:“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丐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你們不背叛我,我不強買強賣。你們有什么值錢寶貝,我不過問)
現在常有人喜歡作出很“潮”的樣子,說我們沒有“契約”精神。
事實是我們不僅有,而且很早就有,而且“契約”得匪夷所思。
晉國的當權者韓宣子有一只玉環,而另一只在鄭國商人那里。也許他“心想事成”習慣了,也許他好物成雙的愿望太強烈了,就在出使鄭國的時候,向鄭國君臣表達了出來。
子產裝作沒聽見,也建議國君裝作沒聽見。
其他卿大夫就很擔心:晉國是我們的盟主(拳頭硬),韓宣子是晉國的當權者,如果他一怒……我們也不是被晉楚兩國按地上摩擦一兩次了。我們何苦在意一個普通商人的一只玉環呢?
子產說,我們總得要臉吧。
韓宣子只好遵循市場經濟規則,和商人達成了買賣。
他來告知子產的時候,子產先背誦了桓公的盟約,然后說:您出使鄭國,是為了友好,卻讓我們背叛先人的盟約;您可能因為一只玉環背上貪婪的名聲,失去諸侯的信任。我不是吝嗇,只是沒想出一塊玉會給您帶來什么好處……
韓宣子放棄了那塊玉。
弦高的故事就不再重復了。
還有一個故事,和他有點相似。
晉楚爭霸,在鄭州北邊的泌進行了一場大會戰,晉國輸了,下軍大夫(近似方面軍統帥)的兒子知罃也成了俘虜。鄭國的一個商人知道后,就和知罃謀劃,準備用一個裝衣物的袋子,把他偷運出去(當時鄭國和晉國還是同盟關系)。還沒有實施呢,楚人就把知罃放了。
后來,這個鄭國的商人到了晉國,知罃善待他,就如同自己真是被這個鄭國商人救出的一樣。這個商人說,這件事我確實沒有功勞,怎么敢坐享其功呢?就離開晉國,到齊國做生意去了。
您可能要問,你講這些與列子會飛有毛線關系!
世上任何奇異的事物,都有特定的“土壤”。比如茅臺的酒,比如中原的文化。
這種對契約精神的堅守,以及商業固有的平等交換原則,直接給鄭國帶來了子產的“鑄刑鼎”和鄧析的《竹刑》。
鄧析說:“夫水濁,則無掉尾之魚;政苛,則無逸樂之士。”(水太混濁,魚就無法自由自在;政令苛刻,就沒有人可以安逸快樂)。
這些有點“穿越感”的因素融合在一起,讓鄭國有了不一樣的社會面貌:開放、開明、平等、自由、詳和。
《詩經·鄭風》21首,和其它地方民歌充滿悲苦哀怨不同,多是歡快的、溫暖的、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以《溱洧》為例: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第一章)
翻譯一下就是:
春水生喲春水漲,溱洧蕩漾閃波光。男青年,女青年,人人拿著蘭花草。女的說:“河邊轉轉?”男的說:“轉過。”女的說:“陪我再轉轉!”洧水河邊真熱鬧,男青年,女青年,追逐、打鬧、取笑,偷偷送他一支紅芍藥。
這場面,讓一千年后的朱熹看得眼珠都快爆炸了,他說,鄭風七分之五都是“淫奔”之詩。
羨慕?嫉妒?恨?
鄧析,鄭國的大夫,他覺得“全民偶像”子產“鑄刑鼎”的行為都有點“笨”,便自己制定了一套法律并把它刻在了竹簡上,史稱《竹刑》。《竹刑》便于攜帶,便于推廣,鄧析就憑著這種“玩法律于掌上”的優勢,幫人訴訟,招收后學,成了我國律師界的鼻祖;同時也為諸子百家中的“名家”舉行了開班儀式。
有天他遇到了列子的學生伯豐子,回頭對弟子們說:“操練操練?”弟子們說:“期待著您的精彩垂范。”鄧析就對走過來的伯豐子說:“你知道養和被養的區別嗎?受人養活而不能養活自己的,是豬狗一類的畜生;養活豬狗供自己吃肉玩樂的是人。我們這些執政者讓你們吃飽穿暖,是養活者;你們老老少少整天呆在一起,啥都不干,跟豬狗……哈哈哈……”
伯豐子眼皮兒都懶得翻。
他的學生“道行”不夠,就走上前說:“大夫,您聽說過齊魯多智巧之人嗎?他們有的精通土木工程,有的擅長制造兵器鎧甲,有的精通音樂舞蹈,有的擅長書寫算術,有的精通指揮作戰,有的擅長宗廟祭祀,真是人才濟濟。但他們之間沒有誰能主宰誰,沒有誰能役使誰。相反,能主宰他們的人沒有知識,能役使他們的人沒有才能。孔先生說過‘君子不器’。如果您聽不懂,還有句俗話叫:有本事的人常常是沒本事人的奴隸。你們這些執政者,整天忙忙碌碌,不正是為我們服務的奴仆嗎?嘚瑟啥啊!”
“操兩可之說”、能言善辯的鄧析一聽就傻了眼,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尷尬地瞅瞅弟子,扭頭走了。
“東里多才,圃田多賢。”
住在東里的執政者子產、鄧析并沒有依靠自己的權勢為難隱居在圃田的自由思想者,也允許青年自由追逐自己的愛情,這是一種很了不起的氣象。
兩千年后的清朝,“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這樣閑情逸致的句子竟成了被砍頭的罪狀!
這心理,真不如古人敞亮!
再說詩意圃田。
黃河到了鄭州附近,終于擺脫兩岸高山的糾纏,開始從容地向大海徜徉而去。她給兩岸人民帶來了豐厚的禮物——肥沃的沖積平原和眾多的沼澤。
鄭州現在缺水。但在上古,西有滎廣澤,北有滎澤,東有圃田澤,東南有皛澤,都是方圓近百里的大澤。
皛澤,是孔子命名的;圃田澤,是大禹命名的。大禹在這里治水,不僅把她列為天下九澤之一,還給她起了一個溫暖的名字,圃田澤。
澤,哺育萬物。周穆王曾多次從陜西跑到這里來打獵,留下了虎牢關和關虎屯的地名;漢武帝也曾在這里建造皇家園林。
圃田,可以種谷、種菜、種花、種樹的地方。適宜人類居住,也適宜哲人思考。
有人說,湖是大地的眼,她明眸善睞的嫵媚,會讓多情的詩人為之心情蕩漾。英國有湖畔詩人,美國有寫《瓦爾登湖》的梭羅,中國唐宋詩文里,寫湖泊的更多。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可惜圃田澤干涸得早,只在《詩經》里留下了“驚鴻一瞥”。
但圃田澤西邊有一個由七里河形成的仆射陂,又名東湖,到了建國初年圍湖造田時才消失。
(那里出產的“鳳凰臺大米”,明清時曾作為貢品,送進皇宮)
我們可以通過詩人對仆射陂的描寫,想見圃田當年的勝景。
北宋有一對和蘇軾蘇轍兄弟齊名的兄弟:宋庠、宋祁。兩兄弟都是進士出身,都做過鄭州知州,都寫過關于列子的詩。宋庠連中三元,做到了宰相;宋祁在做鄭州知州的第二年做了工部尚書。宋祁有一個美名“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簡稱“紅杏尚書”。他的《玉樓春·春景》,寫的可能就是這個“仆射陂”。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唐末詩人譚用之有一首《秋日圃田送人隨計》:
仆射陂前是傳郵,去程雕鶚弄高秋。
吟拋芍藥裁詩圃,醉下茱萸飲酒樓。
向日迥飛駒皎皎,臨風誰和鹿呦呦。
明年二月仙山下,莫遣桃花逐水流。
如果把兩首詩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和“去程雕鶚弄高秋”摘出來,恐怕在鄭州附近農村生活過、有一定歲數的人,都會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圃田既有北方的遼闊,又有南方的詩情。
清朝人徐杜的《鄭州攬勝賦》寫得更具體:
東郊有湖,方可十里。澄澈如鑒,一泓清水。翠鳥翔于波上,錦鱗游于淵底。迎岸弱柳垂絲,滿塘鞭蕖放蕊。秔稻離離,恍若南國蒔種;漁舟泛泛,疑是滄浪停艤。君子亭邊,可以乘興納涼;東山脊上,得以極目眺視。
文中提到的東山,應該指的就是列子曾經隱居、并在那里修道“成仙”的青龍山。現在位于東三環和隴海高架橋交匯處的西南角。想當年,列子在那里負手而立,左有仆射陂,右有圃田澤,“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一定對自然、對人生,有著更深刻的感受。
到了今天,鄭州人對挖湖和美化賈魯河有種異乎尋常的癡迷,看一看周圍星羅棋布的古文明遺址,就會明白,他們挖掘的不僅是往日的榮耀,更是這座城市的靈性和生機。
03/
列子是個好學生
讀《列子》,會感到他和老子、孔子、莊子明顯不同。
老子高冷,孔子權威,莊子銳利。
列子則老實得可以和“笨”字畫等號!
就拿莊子和他做個比較。
莊子有一個好“基友”——惠施。他倆之間曾上演過多次的相愛相殺,比如濠梁之對,大葫蘆有用無用之辨,莊子該不該在妻子去世后敲著盆唱歌等等。惠施愛操心,死得早,經過惠施墓的時候,莊子給同伴講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楚國人,鼻尖上沾上了一點白灰,像蒼蠅翅膀那么薄。他就找到一個姓石的工友,要他幫自己削去。那個工友二話不說,掄圓斧子唰地一聲,白灰應聲而落,那個楚國人卻沒受一點傷。宋元君很好奇,就召來工匠說:‘好玩兒!也幫我試試唄。’工匠拒絕了,說:‘我的技藝還在,但我施展技藝的靶子卻沒啦。’惠子死后,我失質矣!”
然后——然后,莊子真的不“廢話”了。(《莊子·徐無鬼》)
這簡直就是“高山流水”故事的翻版:鐘子期死后,俞伯牙把自己的琴都摔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古人真是純粹得令人神往。
惠施,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史稱“惠子”),做過魏國的相,合縱(聯合抗秦)策略的主要組織者、實施者。可就是對這樣一位好“基友”,莊子還是不“懟”不歡,決不放過任何一次“惡搞”他的機會。
惠子做魏國相的時候,莊子忽然想找他聊天了,于是就有了一段說走就走的行程。有人為了表忠心,對惠子說:“您留點兒心啊,莊子這次來,也許是想奪你的魏相之位!”嘗到權力甜頭的惠子就有點慌了,派人在都城中進行了三日三夜地毯式搜查。莊子晃著晃著就來了,問:“南方有一種鳥兒,名字叫鹓雛(鳳凰或者大鵬一類的神鳥),你知道嗎?這種鳥從南海出發,要飛向北海。不是梧桐樹,他不停棲;不是竹子結的果實,他不吃;不是甘甜的山泉,他不喝。恰好有一只長得可丑的貓頭鷹逮住了一只發臭的死老鼠,正在津津有味地享用!看到了鹓雛從他頭上飛過,趕緊仰起頭來,對著鹓雛發出了一聲驚恐的威脅:‘哇!’先生您想用您的梁國相位‘哇’我嗎?”《莊子·秋水》
莊子把自己比作鳳凰,把惠施比作了一只愛吃死老鼠的貓頭鷹!
莊子說列子會飛,好像在表達“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其實還有下文:“夫列子御風而行……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他的潛臺詞是:列老師您就別炫啦!如果沒了風,就像電視沒了電……您老就滿地找牙吧!長江后浪推前浪,我站在了前浪的肩膀上……莊子認為,拿老師“逗趣兒”,別有一番風味。
你給列子吃一百粒老虎心,他也不會這樣!
列子住在圃田,有兩大愛好:好游玩,愛射箭。
有次列子射中了目標,很興奮,忍不住就去找自己的師爺關尹子“求表揚”。關尹子問他,“你知道你射中目標的原理了嗎?”列子一聽傻了,只好老老實實地說“不知道”。關尹子說,“那你怎么說自己會射箭了呢?”列子只好退下去,想了三年,再去匯報自己思考的結果。關尹子又問“你知道你射中目標的原理了嗎?”列子說,“明白了”。關尹子說,“行啦,不僅射箭如此,治國修身也如此。圣人不考慮事物的存亡,而要考察它存在與消亡的原因。記住這一點,不要忘了。”
你看這老師當的!懶,還沒溫情。擱現在,不知要收多少檢舉信呢。
可能經過師爺的磨煉,列子的射箭水平確實有了提高。他不好意思再去找師爺,又不想“錦衣夜行”,就去向師兄炫耀自己的射箭技術。
他拉滿弓,又在胳膊上放杯水,射出的箭卻一支接一支,首尾相連。
射箭時,他專心致志,就像一個木頭人!
伯昏無人看了,說:你這不過是射箭表演罷了,不叫真正會射箭。于是就登上高山,脊背貼著懸崖,面臨百丈深淵,腳踩著突出的石頭,還有一半懸空。他向列子作了一揖,請列子上去射箭。
列子嚇得趴在地上,汗都流到了腳后跟!
伯昏無人說:真正得道之人,可以上刀山,下火海,揮灑自如,神態不變。現在你嚇得小眼睛眨呀眨呀!你離射箭的奧秘還差得遠著呢!
你看列子“倒霉催”的!就想射個箭玩玩,沒想到自己反成了靶子,把自己的“呆”“虛榮”“膽小”“膚淺”“不懂大道”,都給射了出來。
你以為他的“糗”事到此為止了嗎?沒,他“親”老師還沒出場呢。
列子愛游玩。
老師問他:你能說說游玩的好處嗎?
列子很高興,以為老師在欣賞他,就說:旅游的快樂,就是總能發現新奇的事物!而且,一般人游玩,只看到了眼睛能看到的東西;而我,卻能發現事物的變化。同是旅游,層次不一樣啊!
傲驕得如得了小紅花的小朋友。
老師撇撇嘴:吹牛吧你!世間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你憑什么說別人沒看到變化!“外游者,求備于物”,你能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看一遍嗎?“內觀者,取足于一身”,你好好省察一下你的“小宇宙”,這才是“游”的最高境界。
又是當頭一棒!
陸游字務觀,很多人知道來源于陸媽媽的偶像秦觀,秦觀字少游。其實都來源于列子老師的這句話。
王陽明“龍場悟道”被后人講得驚天動地;“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仿佛成了盤古開天地的“斧子”,其實源頭也在這里。
再回到列子的“糗”事。
有一個從齊國定居鄭國的神巫叫季咸,他知道人的生死、存亡、禍福、壽夭,可以精確到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如得神助。鄭國人見了他都躲著走,列子見了卻心醉神迷,回去就對他的老師壺丘子林說:當初我以為老師您的修養最高,現在才發現有比你更高的。
你看列子多實誠。
壺子說:你個半吊子,咋不被人一眼看穿呢!明天你帶他來,讓他幫我看看。
第二天季咸一見壺子,就出來對列子說:嘻,你老師要死啦,活不過10天啦。
列子立刻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了起來,把季咸的話告訴了老師。
老師說:沒事,剛才我只是進入了虛靜狀態。明天你再帶他來。
季咸第二次看了壺子后,說:幸虧遇見了我,你們運氣好。你老師有救了。
老師說:剛才我用意念調和了氣息,讓他看到了這一線生機。你再帶他來。
第三次季咸看了半天,也看不出所以然來,只好對列子說:你老師現在的征兆不穩定,明天我再來吧。
老師說:我剛才是陰陽結合,動靜參半。就像深潭一樣,深潭的形成有九種……
季咸第四次來的時候,一見壺子,嚇得扭頭就跑。
老師對列子說:還不快追你的偶像?
列子追了半天,也沒見到季咸的影子,只好對老師講,找不到,沒影兒了。
壺子說:世上萬物,有形者生于無形。天地的產生經歷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個階段。易變而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我只是把大道稍微顯示一下,咋就嚇跑了呢?
列子才知道自己啥也不是,回到家后,“給妻子做飯”“喂豬如招待朋友”。返璞歸真,和光同塵,乖得如同小學一年級的新生。
列子和莊子的不同,更清晰地表現在對孔子的態度上。
莊子的《盜跖》一篇,對孔子極盡嘲弄挖苦之能事。說是“坐懷不亂”的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這讓孔子很不爽。他先是義正辭嚴地批評了柳下惠一通,然后信心滿滿地要去替柳下惠盡一個兄長的責任,勸盜跖“迷途知返”“改邪歸正”。
結果卻是,聽了盜跖的一番高論后,孔子“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芒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
列子則把孔子當成了“布道”的圣人,除了那篇《兩小兒辯日》讓他有點尷尬外。
顏回曾經問孔子:我請教過一個“操舟如神”的人,撐船這事能夠學習嗎?他說,能,會游泳的可以教,游泳技術好的人幾天就可以學會,至于能潛泳的人,沒見過船就可以無師自通。這里面有什么道理嗎?
孔子說:能游泳的可以教,是因為他不怕水;善于游泳的幾天就可以學會,是因為他忘記了水;會潛水的可以無師自通,是因為他把江河當成了平地,船翻了他也一點不擔心。就像賭博,用瓦片作賭注,你會瀟灑自如;用銀或玉的衣帶鉤作賭注,你就會緊張慌亂;用黃金作賭注,你就會喪失理智。
“凡重外者拙內。”(太注重外表的人,內心就會缺少靈光)
孔子到楚國去,經過樹林的時候,遇到一個馱背老人在用竹竿捉知了,熟練得就像在地上撿拾一樣。孔子很吃驚,問有什么秘訣。馱背老人說:有,我在竹竿上累兩個泥丸而不掉的時候,知了跑掉的機會就很少了;累三個泥丸而不掉的時候,失手的機會就不到十分之一了;可以累五個泥丸而不掉了時候,諾,就我現在這個樣子了。而且,我捉和了的時候,身子像個木樁,胳膊像根干枯的樹枝,雖然天地這么大,萬物這么多,我的眼里只有知了的翅膀,怎么會逮不住呢?
孔子聽了,禁不住回頭對弟子們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說的就是這個老人吧!”
《列子》共分八章,其中一章的題目就叫《仲尼》。要數《列子》中有多少處寫到了孔子,是很無趣的事。從上面兩則故事不難看出,列子對孔子表達的是一百分敬意。
列子“乖”,應與他的老師有關,他的老師都是大咖。
關尹子是周王朝的高官,有天他看到有紫氣東來,知道將有圣人出現,就主動要求去函谷關做了關尹。當老子騎著青牛出現的時候,關尹子就攔下了他,讓他為后世留下了一部《道德經》。關尹子有個學生叫壺丘子林,壺丘子林就是列子的老師。他們師徒關系很融洽,列子也就時常跑去直接向他的師爺去請教。
挨懟也要去。
列子的“乖”,更與他質樸純凈的品性有關。
后來列子也成了老師,他給學生回憶當年跟老商氏、伯高子(有人說這兩個人就是他的老師壺丘子林和師兄伯昏無人)學“飛”時的情景:三年,老師才斜著眼睛瞥了他一眼;五年,老師才對他笑了笑;七年,老師才允許他靠近自己的講席;九年,他才學有所成,達到了忘懷一切,“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的境界。
他說他是“笨”出來的!沒有因為自己當了老師,就說自己天賦異稟、媽媽懷他時“有慧星入懷”。
列子的學生很多,門口擺滿了鞋子。有天他正在上課,他的師兄伯昏無人招呼也不打,把下巴支在拐杖上聽了一會兒,就出來了。有人告訴了列子,列子“提履徒跣而走”,光著腳、提著鞋子,就跑了出來!到大門口追上了,第一句話就是:“先生既來,曾不廢藥乎?”先生您來都來了,就不給我發個“小藥丸”,療救一下我的愚鈍?
這行為,連曹操都“抄襲”!(官渡之戰前,曹操聽說許攸來投奔時,也是這樣子)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每當想到列子那質樸干凈的臉上浮現出絲絲“笨笨”微笑、害羞的紅暈時,總覺得那是一種別樣的溫暖和燦爛。
04/
夸父有點缺心眼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把夸父當作胸懷大志、敢作敢為的英雄。
但無論《山海經》還是《列子》,前面都有一句話:夸父不量力。
這就是提前定了調兒:夸父追日很荒唐,不知己也不知彼。這樣一番“大事業”,他竟一點準備都沒有:半路渴了,才去喝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才去北方找更大的沼澤;還沒找到呢,就渴死了。
再看夸父這名字,咋說都有點“吹牛皮”的意思。
列子和莊子都寫過一個斗雞的故事:紀渻子為周宣王訓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成了嗎?”紀渻子說“沒呢,正浮躁呢”;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成了嗎?”紀渻子說“還不行,外面有個風吹草動,它都要扭扭頭”;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成了嗎?”紀渻子還是說“不行,它怒目而視的樣子,太過盛氣凌人!”又過了十天,周宣王都懶得問了,紀渻子才說“差不多了。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
你看“浮躁”的夸父比“其德全矣”的“木雞”差了幾個層次!
和夸父追日相似的還有那個“憂天”的杞人。
他老是擔心天塌地陷,吃飯不香,睡覺難安。幸好有一個朋友對他說:“天,日月星辰,都是‘積氣’,就是掉下來,也砸不死你;地,結結實實的土石,大家天天踩,它能陷到哪里去。”一句話,那杞人就高興了,不憂了。呵呵,原來憂樂也有快捷鍵!
杞人和夸父有一個共同點:盲目。夸父在做事上盲目,杞人在認知上盲目。都是“缺心眼兒”。
“心眼兒”,現在都快用成貶義詞了,“小心眼兒”“耍心眼兒”“多心眼兒”“沒心眼”。
但在古代,“心眼兒”應該是“慧眼”的代名詞。正如在古代,“缺德”的本意可能是“眼光短淺”。
我們可以看看“道”“德”兩個字怎么寫:都有一個“目”字旁,一個“走”字旁,而且“目”字在中間!
列子通過這幾個故事,其實就是在告誡我們:雖然“道”偏重外在行為,“德”偏重內在修養,但都離不開“睜了眼看”。如果“德”不全,就可能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蘇軾的老爹給蘇軾兄弟起名字:蘇軾字子瞻,蘇轍字子由。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叫“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其實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解釋:看清楚了再去做。
因為我們容易被外界的表象和“名”蒙蔽。
楊朱有個弟弟叫楊布。有一天,他穿著一件白色衣服出了門,遇到天下雨,就脫下外面白色的衣服,穿著黑色的衣服回了家。他家的狗沒認出來,就沖他叫。楊布十分生氣,準備打狗。楊朱說:“不要打。換作你,你的狗白色出去黑色回來,你也會感到奇怪!”
還有一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狙公給猴子們發橡子,說“我窮了,從現在開始,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咋樣?”猴子們都跳了起來,要集會,要表達憤怒。過了一會兒,狙公又說“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夠了嗎?”猴子就都趴在了地上,表示歡喜。
我們有時就像楊布的狗和這些猴子,總習慣看表面,容易被“專家”帶偏。就像唐僧,被白骨精騙了三次,還在為自己的慈悲心感動!現實中不是有人寧愿相信網上的騙子,也不相信家人嗎?
怎么辦?
列子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學習榜樣,就是那只“呆如木雞”的雞!去掉浮躁之氣,不能像“平頭哥”一樣不服就干;少受外界影響,刷視頻會越刷越傻;別老想著表現自己,烏鴉就是想給狐貍唱歌,嘴里的肉才掉在了地上的!
消解掉一切情緒化的東西,心如止水,心如明鏡,才會“其德全矣”,智慧生。
商湯的老師叫夏棘,夏棘除了給商湯講過世界“無始無終”“無窮無極”“天地之表有大天地”抽象道理外,還講了一個小蟲子的故事:江邊有一種小蟲子,名字叫焦螟。他們成群結隊在蚊子的眼睫毛上起落,誰也碰不著誰;他們在蚊子的睫毛上休息、住宿,蚊子一點也不覺察。眼睛最明亮的人在大白天擦了眼睛去看,也看不到它們的樣子;世上聽力最好的人在深夜里掏空耳朵去聽,也聽不到它們的聲音。但是黃帝和容成子在崆峒山上,齋戒三個月,心念死寂,形體廢棄,才看到他們像嵩山一樣高大;才聽到他們的聲音像打雷一樣響。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是眼光的不同。眼光不同,世界便不同。
讀《列子》,不能不讀“紀昌學射”,比武俠小說更精彩。
甘蠅善于射箭,一張弓,“獸伏鳥下”。
一張弓,“獸伏鳥下”,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強的射箭技術嗎?
但下一句是:甘蠅的弟子叫飛衛,射箭技術超過了老師。
這反轉得也太讓人心驚肉跳了!咋超過的?老師射一箭,奔跑的獸倒地了,再射一箭,飛著的鳥落地了。難道飛衛真的能一箭雙雕?難道飛衛能和后羿一樣,把太陽射下來?還是他能精準地穿透鳥的腳掌,那只鳥又像孫悟空一樣鉆進了獸的肚子?
列子有時也調皮得緊,關鍵時候,嘿嘿一笑,不說了,回頭就講飛衛也收了一個學生,叫紀昌。飛衛教紀昌射箭:“小紀啊,你要先學會不眨眼睛。”紀昌就回到家,仰臥在妻子的織布機下,天天看妻子那快似流星的梭子。兩年后,錐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的眼也不眨一眨。他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啊,還要把你的眼睛練成放大鏡。”
紀昌回到家,就用一根牦牛尾巴上的毛住拴住一只虱子,掛在門上,天天看。三年之后,在他眼里,虱子竟有車輪那么大。紀昌便拉開弓,一箭穿透了虱子的心,毛卻沒有斷。
后來,可能紀昌想當“射箭協會主席”,就想射死飛衛,唯我獨尊。有一天,他們在原野上相遇了。他們射出的箭一支又一支,如一道道閃電劃過夜空,不及掩耳,也不及眨眼!但他們射出的箭都一支支在中途相遇了,如針尖對麥芒,爆發出一團火光,然后雙雙落地,悄無聲息。紀昌射出最后一支箭的時候,飛衛卻沒了箭!只好拿起身邊的一條荊棘,用上面的刺化解了那最后一支箭。他們丟下了弓,相擁而泣,認為父子,發誓不把他們的“葵花寶典”告訴別人!
搞怪耶,不就是“天下武功,不笨不成”嗎?有啥神秘的!
但你真要這樣認為,就錯了。列子說,關鍵在于“不眨眼”“見微如著”“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一千年后的蘇軾寫《留侯論》,說張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然而卻能“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是不是有點“木雞”“紀昌”的影子呢?
莊子曾經贊頌列子和他的老師壺子:“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翻譯一下就是:圣人用心,就像一面鏡子。外物來了,能洞察;外物走了,不留滯于心。所以能夠傲視外物、不傷害自己。
再形象些:圣人面對這個世界,就像平靜的湖面,可以映照日月星辰,可以映照花開花落,可以映照飛鳥往還,可以映照帆竟發……但決不評說他們的是非美丑,更不為他們的去留而心生波瀾。
這也許就是列子在圃田澤畔得到的智慧。
關于列子,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列子辭粟。
“上帝給你打開了一扇窗,就會把另一扇關上”(娛樂一下,別當真)。因為列子只知道“夜觀星轉斗移”“曉看春秋代序”,在生存上“不競不爭”“有所為,有所不為”,所以很窮,面黃肌瘦,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有人看不下去了,就對鄭國的相子陽說:“列御寇,是一位有道之士,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這個樣子,恐怕會有人認為你不懂禮賢下士。”子陽聽了,馬上就派官吏給列子送去了糧食。列子客客氣氣行了禮,就拒絕了。
官吏走后,列子的妻子拍著胸脯抱怨:“我聽說有道之士的妻子兒女,都能夠跟著享福,我們卻整天肚子咕咕叫。這么大一位領導給你送糧食,你卻不接受,我的命咋這樣苦!”
列子笑了:“他作為國家的相,并不是他真正了解我。他因為別人的話給我送糧食,也可能因為別人的談論加罪于我。還是算了吧。”
后來,老百姓真的就發難殺死了子陽。有人因此稱贊列子能“見細節而遠離不義”“遠得避害”。
這其實是一個很俗的故事,看似贊揚,實際上侮辱了列子,很像那個“野人獻曝”的故事。
后世皇帝封列子為“至德”“觀妙”“沖虛真人”“真君”,實際上是在說,列子的眼中只有天地,只有智慧,只有對真相的不斷探尋。列子在家里,“給妻子做飯”“喂豬如招待朋友”,這才是列子成為列子的原因。“別人笑我太瘋癲,我懶得笑你看不穿!”
列子看到了什么呢?
他說:“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解說一下就是,列子認為“花不能生花”,讓花成為一朵花的是一種不會變化的“事物”;而且這種“事物”讓花成為一朵花,并不包含任何主觀情感。
當我們現在知道“細胞”“蛋白質”“夸克”“量子糾纏”“暗物質”這樣概念的時候,就會驚詫列子的發現多么了起!而且他竟然也沒有把世界的變化歸功于“上帝”,這是一種怎樣的清醒,怎樣的高度!
列子又說:“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圣有所否”。
天地圣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我們都不過是這世界的一分子,“渺滄海之一粟”“羨長江之無窮”,“順勢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正確的選擇。
05/
江湖范蠡船
我們總喜歡給人貼標簽,總想用一句話概括別人的思想。
一提道家,很多人就兩個字:消極!還帶著一副無知無畏的不屑神情。
其實,恐怕我們自己都清楚,我們也不過是拾人牙慧、鸚鵡學舌而已。
歷史上很多有識之士都想給道家正名。《漢書》這樣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班固認為:道家思想是歷史智慧的濃縮,是帝王之術。帝王越懂得“卑弱以自持”,國家越強大。
歷史有時還真是這樣子:
漢初信奉黃老學說,休養生息,有了文景之治。
李世民認老子李耳為祖宗,從諫如流,有了盛唐氣象。
宋仁宗一副庸庸碌碌的樣子,歷史上幾乎沒有存在感,但范仲淹、歐陽修、包拯、狄青、蘇軾兄弟、程氏兄弟、沈括、畢昇……濟濟一堂。
甚至還有人總結到,很多開國皇帝身邊都有“道家”的影子。姜子牙不用說了,劉邦身邊有張良,劉備身邊有諸葛亮,苻堅身邊有王猛,李世民身邊有徐茂公、魏征、袁天罡、李淳風,宋太祖身邊有陳摶老祖的弟子苗訓,成吉思汗有丘處機,朱元璋有劉伯溫……
雖然有點以偏概全,但你也不能否認這些事實。
到了宋代的陸九淵,他有一篇文章叫《常勝之道曰柔》,直接這樣說:“老氏駕善勝之說于不爭,而御寇托常勝之道于柔,其致一也……其道之流于說者,為蘇張之縱橫,流于法者,為申韓之刑名;流于兵者,為孫吳之攻戰。……今苞苴竿牘之智,弊精神乎蹇淺者……以妄議老氏御寇之學,多見其不知量也。”
大意是說:蘇秦、張儀(鬼谷子的弟子)的縱橫家,申不害、韓非子的法家,孫武、吳起的兵家,都是從老子、列子這里出來的。你憑你那一點只會請客送禮投機鉆營的能耐,就別妄議老子、列子的道家學說了,你不懂,也沒資格。
但道家思想“非主流”的地位卻很難改變。
究其原因,一是“家天下”的帝王們更喜歡忠誠的奴才和“愚民”,道家的智慧讓他們心虛;一是道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清高,讓“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統治者有點小失落。
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能拒絕統治者手中的功名利祿。
李斯在做小吏的時候,看到廁所里的老鼠吃著臟東西,見了人還抱頭逃竄;而官倉里的老鼠一個個吃得肥嘟嘟的,理你還要看心情。不僅感嘆:人賢愚有時不太重要,關鍵在位置。于是秉著“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的理念,努力奮斗,最終幫助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位極人臣。秦始皇死后,嘗到權力幸福感的他為了繼續“輝煌”,選擇了宦者趙高,也選擇了誅滅三族的下場。在被腰斬前,他對兒子說,我想和你再一起出上蔡東門,帶著家里的那只黃狗去攆兔子,看來是沒希望了。
漢丞相陳平曾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李斯犯的可能就是這種“道家所禁”,嫉妒韓非子,主張焚書坑儒,讓扶蘇蒙恬死于非命……吃相難看,有辱斯文!《列子》一書在他點燃的火堆里化為灰燼,斷的不僅是一種智慧,間接斷送的是許多讀書人的性命!。
圃田澤往東不遠,有一個列子的小老鄉——潘岳。這后生太帥了,到了今天,我們還時常夸人“貌比潘安”。西晉時還沒有網絡,也沒有“蹭流量”的概念,但他一出門,女孩子們,其中也可能混有年輕媳婦們或中老年婦女,就會手扯手,形成一個圈兒,把他圍在中間,給他跳舞;如果他是乘車出門的,晚上就會拉回一車的水果和鮮花——可能還有香囊或者青絲或者打油詩什么的。
可就是這樣一位被寵壞了帥哥,迷上了權貴,人家權貴已經坐著馬車沒影了,他還在望著權貴馬車揚起的滾滾紅塵作揖行注目禮。結果年紀輕輕就丟掉了性命。真是可惜了一表人才。
道家思想多被后世不春風得意的讀書人當作了精神寄托,也當作了自我救贖的“秘籍”。
柳宗元被貶柳州后,一方面寄情山水,一方面模仿《列子》,寫了不少“醒世”寓言:諷刺虛張聲勢的《黔之驢》、諷刺恃寵而驕的《臨江之麋》、諷刺執迷不悟的《某氏之鼠》。有一篇《蝜蝂傳》,至今還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蝜蝂是一種善背東西的小蟲子。遇到什么,就拿來放自己背上,壓得快喘不過氣了,也不停止。它的背又非常“澀”,最終是跌倒爬不起來了。有人可憐它,把它背上的東西拿掉。但它能爬了,就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循環。它天性又好往高處爬,沒力氣了也不停止,結果掉地上摔死了。”
如今身陷囹圄的前官員,應該有人后悔讀書太少,沒有讀到這篇奇文吧。
“人生緣何不快活,只因未讀蘇東坡。”蘇東坡應該是列子最知心的人。他在考試時就被期望為“宰相之才”,可他在新舊黨鬧得雞飛狗跳時,不騎墻,不站隊,只求為國家為民眾代言。新黨掌權時,他直言有些新法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得罪了新黨;舊黨掌權時,要徹底廢除新法,他又說有些新法便民,不可一刀切,得罪了舊黨。有幾次都是他自己主動要求遠離權力中心“下放”的,可有些人還是不放過他。讓他的半生不是等著被貶的消息,就是走在被貶的路上,一直到了海南島。
他臨終前寫有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有人說這是他的憤激之語,還是沒有讀懂蘇東坡,也沒有讀懂這首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是道家追求的高境界,“黃州惠州儋州”則是他遠離了是非空談,活得最踏實最自由的地方,就像陶淵明回到了“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農村。當然,這些地方也是蘇東坡能夠盡全力為老百姓做事的地方。
其實當他走出烏臺監獄,長江之上“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那一刻,他就明白了,“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那才是他該擁有的美好。
有人說,他可能是受了佛印的影響吧。不對,他八歲時的啟蒙老師就是一個道士。
很喜歡高適的兩句詩:“天地莊周馬,江湖范蠡船。”
范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人。范蠡的老師叫計然,又被尊稱為文子,也是道家的一個代表人物。幫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后,范蠡感嘆說,我老師有七種策略,越王只用了其中五個,就滅掉了吳國,我為什么不用老師的學問圖個逍遙自在呢,就攜西施到了齊國,“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啥意思呢?就是說他總是一不小心,就占據了“富豪排行榜”。沒辦法,只好把錢財分散給親朋好友,換一個地方,“從頭再來”。結果又是一不小心……后來他定居在現在山東的定陶(這名字也是因他而來),自稱朱公。被后世商人拜為祖師,世稱陶朱公。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甚至孔子也說“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
道家“不爭”并不是無為,只是他們心如天地,把功名利祿看得有些“渺小”罷了,他們用他們純厚的品性,像水一樣“利萬物”,你怎能透過“孔方兄”的小窟窿,把他們定義為“消極”呢?
鄭州有位列子,值得我們驕傲。
就以蘇東坡《和陶郭主簿二首》表達我們對列子的追慕之情吧。
愿因騎鯨李,追此御風列。
丈夫貴出世,功名豈人杰。
家書三萬卷,獨取服食訣。
地行即空飛,何必挾日月。
/////////
陳國振
新鄭人,河大畢業,中學教師,偶爾寫寫,只圖樂呵。
編輯|李泓雨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勇闖經驗盲區,托舉大國逐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