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臘腸:臘味飄香 海島上的那一味美食1
編者按:
在我們身邊,有一批寶藏小鎮,有的是產業“大佬”、有的是時尚“潮人”、有的是技藝“高手”……這些小鎮的風物民情,各有其美,美在產業興旺、美在生態宜居、美在鄉風文明。近年來,海南依托各地獨特資源,以“品”帶業,以“業”致富,特色鎮域經濟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鎮能量”。
“寶藏小鎮”到底有哪些寶貝?南海網、南國都市報推出全新短視頻欄目《寶藏小鎮·尋寶記》,沉浸式帶您“尋寶”,展示海南鄉鎮的特色發展之路。
南海網9月3日消息(記者 梁振文)臘腸是儋州的美食家族里,一種為過年準備的美食。秋風起,臘味香。入秋伊始,儋州各家各戶就開始制作臘腸,當地居民家的房頂、庭院都開始曬制自家制作的臘腸。陽光下,一串串色澤暗紅的臘腸油光泛亮,空氣中都彌漫著陣陣肉香味。
儋州臘腸晾曬現場。記者 李慶芳 攝明清時期,客家人大規模遷移至儋州,為了保存食物,他們便把鮮肉腌制起來,久而久之臘腸等各種臘味就在儋州流行開來,逐漸影響到分布在同地區的軍話群體、黎族苗族同胞,最終形成獨具風味的儋州臘腸。“其實早在1995年,我就開始接觸臘腸。”居民賴秀艷談起與臘腸的緣分,臉上露出笑容。當時她在造紙廠工作,她與丈夫工資低,制作臘腸成了補貼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手段。
儋州臘腸制作現場。記者 李慶芳 攝“按照家人傳授的辦法,儋州臘腸制作方法很獨特。要選用新鮮的豬肉,手工切成小塊,按照瘦肉八分肥肉兩分的比例,用各種調料腌制,然后將腌制好的豬肉填入豬腸中,再用細線綁緊,進行晾曬。”賴秀艷稱,每天曬制至少八個小時左右,曬足10~15天。這樣制成的臘腸,油光泛亮,香氣撲鼻。咬上一口,肉質細嫩、口感咸香、香氣撲鼻、回味悠長。
儋州臘腸制作現場。記者 李慶芳 攝“這‘根’臘腸之前維持了我整個家庭開銷,現在也撐起了我的事業。”賴秀艷因工傷在2003年下崗。由于無法打工,臘腸成了她東山再起的依靠。經她不斷改進、創新的儋州臘腸,口味越來越好,逐漸受到大家的追捧。
儋州臘腸晾曬現場。記者 李慶芳 攝2019年,賴秀艷在大女兒的幫助下成立“儋耳舅母食品有限公司”,推出“儋耳舅母”臘腸品牌。“品牌的成功創立,讓大家將‘舅母’與‘臘腸’畫上等號,成為儋州臘腸的具象代名詞。”如今,市場已經認可“舅母”臘腸,只要提起儋州臘腸,就繞不開“舅母”品牌。
儋州臘腸晾曬現場。記者 李慶芳 攝為了開拓儋州臘腸市場,讓它走得更遠,從2019年開始,賴秀艷開始網上銷售,并積極參加展會、美食節評比活動,讓越來越多人了解儋州臘腸,愛上那一口儋州的咸香年味。
從開始借助口口相傳的線下銷售,到接觸電商,賴秀艷感覺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制作臘腸耗時長,線上銷售需要打理,賴秀艷每天都很辛苦。而為了提高臘腸的生產效率,同行們創新引入切割機、灌腸機、烘干機等設備,原本需要晾曬十幾天的臘腸,現在只需要7天即可“出爐”。
儋州臘腸成品。記者 李慶芳 攝“效率提高了,味道也沒變,但總覺得缺少一點滋味。”面對越來越多的訂單,賴秀艷依舊堅持傳統的手工制作。多招人、找場地,她認為傳統的美味需要時間來沉淀。
“除了傳統風味,我們還推出了麻辣、黑椒等口味的臘腸。”賴秀艷還在餐飲上發力,研制豐富儋州臘腸的吃法,除了日常的白灼、清炒,現在受市場追捧的臘腸紅魚煲仔飯更是香飄島內。
儋州臘腸成品。記者 李慶芳 攝2022年,儋州臘腸制作技藝被列入儋州第七批市級非遺名錄。風味獨特的儋州臘腸,是儋州群眾春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也是在外儋州游子餐桌上一道家鄉菜,更是其他人對儋州的一種認知。如今,賴秀艷借助網上銷售,讓儋州臘腸插上翅膀飛出海島,這一口咸香臘味能思鄉也能解愁,更能讓大家了解千年儋耳古郡。
南海網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復制、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系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nhwglzx@163.com.
責任編輯:陳倩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