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糯米飯、艾葉粑、發糕… “三月三”美食你最愛哪一種?
黃阿姨展示艾葉粑。
侗家風味的水糍粑。
五色糯米飯。
對山歌、拋繡球、碰彩蛋……這些都是“三月三”的習俗,除此之外,“三月三”還有五色糯米飯、艾葉粑等特色美食。在桂林人的記憶中,這些“節日限定美食”有怎樣的故事,如今在哪能買到這些美食?
軟糯香甜的五色糯米飯
要說“三月三”的特色美食,就不能不提五色糯米飯。據了解,“三月三”期間,不僅壯族同胞會制作五色糯米飯,侗族、瑤族、黎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制作多色糯米飯的習俗。
市民黃阿姨在鸞東市場制作并銷售五色糯米飯。這段時間,她不斷接到制作五色糯米飯的訂單,經常忙到深夜。
黃阿姨今年70歲,是河池都安人,上世紀80年代來到桂林工作并定居。“我就是壯族的,每到‘三月三’,我們老家那邊都特別熱鬧。”說起“三月三”,黃阿姨也回憶起了其中的故事。
黃阿姨說,“三月三”對壯族來說是很重要的節日,每到這個節日,他們都會制作五色糯米飯,這也是“三月三”期間最重要的一種傳統美食,有著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寓意。
此外,在壯族的習俗中,農歷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那天他們也會制作五色糯米飯,并將糯米飯喂給牛吃。
黃阿姨向記者介紹她制作五色糯米飯的材料,她說,自己制作的糯米飯有黑、紅、黃、白、紫這5種顏色,這些顏色雖然鮮艷,但都是用天然植物的汁液浸染而成。紅色和紫色是用紅藍葉染的,黃色是黃飯花染的,黑色是楓葉染的。這樣用植物染出來的糯米飯,外觀色澤鮮艷,晶瑩透亮,嘗起來滋潤柔軟,富有植物清香且有微甘,令人回味無窮。
黃阿姨說,這些植物都是她從老家或者從南寧運到桂林的。五色糯米飯中,黑色是比較重要的顏色,也是最難染的,她失敗過幾次,后來才在不斷請教中掌握了技巧,終于染出了滿意的顏色。
在施家園路賣侗家糯米飯的石志順最近也在忙著做五色糯米飯的訂單。
一到“三月三”前夕,石志順就會忙得不可開交。每天凌晨5點多起來,要忙到第二天凌晨1點左右,去年這時候,他就做了幾百斤的五色糯米飯。石志順說,他是侗族的,每到“三月三”,他們也有做五色糯米飯的習慣,這些有色糯米都是用天然野生植物染的,每次原料用完,他都會回龍勝老家跟家人一起到山里采摘。
記者注意到,目前部分超市內也有五色糯米飯的成品售賣,回家加熱后就可以食用。
香味濃郁的艾葉粑
“三月三”的特色美食中,還有一樣必吃的美食——艾葉粑。
艾葉粑又稱蒿子粑粑,是一道傳統的小吃。一般在農歷三月三、清明節期間食用,也是一個“春季限定”美食。這段時間,桂林街頭不少店鋪攤位就在售賣艾葉粑,也有不少市民動手嘗試制作這一美食。
專賣壯鄉特色美食的黃阿姨同樣也做艾葉粑。黃阿姨介紹,“三月三”美食中排第二位就屬艾葉粑了。“三月三”作為壯家的重大節日之一,艾葉粑粑和五色糯米飯一樣是敬奉祖先、禮贈親朋的禮品。她做的艾葉粑用的艾葉量比較多,艾草香味十分濃郁,蒸出來的顏色呈墨綠色且看起來非常油亮。
如今,會做艾葉粑的人也有不少,很多市民都在家里躍躍欲試。
日前,居住在象山區的陸女士將采摘好的艾葉拿回家洗凈、剁碎,和糯米粉充分揉搓成團,包上芝麻餡料,做起了艾葉粑。陸女士說,她是壯族的,在老家,“三月三”期間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做艾葉粑的習俗。
家住七星區的韋女士在做艾葉粑時有自己的小技巧。韋女士介紹,艾葉采摘回家后要先挑出雜草,保留最嫩的部分,洗凈后放入沸水中焯水,去除澀味,然后再榨干水分,攪打成泥。為了讓艾葉粑吃起來不粘牙,她會將揉成團的艾葉和糯米蒸熟后放入鍋中不斷翻炒,直到艾草團變得富有彈性后再包入餡料,墊上柚子葉上鍋蒸,艾葉粑粑新鮮出爐,滿屋子艾葉飄香。
這些傳統美食同樣吸引人
記者了解到,廣西“三月三”還有不少傳統美食,比如發糕、雞屎藤面、薺菜煮雞蛋、烏米飯、壯粽等。
桂林市面上,經常能看到發糕的身影。在樂群市場賣此類糕點的蔣先生介紹說,除了“三月三”,平時一些重要的日子,也有市民訂發糕、松糕等。
賣侗家糯米飯的老板石志順說,在龍勝,“三月三”還會制作水糍粑,他們制作的水糍粑餡料比較干爽,吃起來里面的花生和芝麻味更為香濃。
此外,黃阿姨介紹,灰水粽也算是壯鄉“三月三”的美食之一。她年少時,每到“三月三”,母親就會拿著一個空桶和一桶水上山燒草木灰,然后將這個灰水摻入糯米中,再包入五花肉、板栗等餡料。草木灰化解了五花肉的肥膩,嘗起來有肉香也有植物的清新。
吃百家飯、解百家愁、驅百家邪、成百樣事、聯百家心。據了解,百家宴也是廣西少數民族群眾自發性的集體待客習俗和最高禮儀。在農歷三月三這天,一些地方家家戶戶也會搬出桌子板凳,沿街擺上一長排,五色糯米飯、白切雞、扣肉、粉蒸肉、臘肉等美食皆在桌上,也展現了濃濃的民族文化與風情。
來源:桂林晚報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