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懸賞100萬,城市“美食荒漠”的標簽怎么揭?|荔枝時評
文/王鐘的
(作者王鐘的,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媒體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有的餐廳雖然在做杭幫菜,但是燒法和用料都不對。”近日,杭州市商務局召開了“推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宣傳工作專題會議”,會上提出將組織制定杭幫菜菜系標準,并對主導制定完成杭幫菜國際標準的單位給予不高于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在網絡社交平臺上,#杭州懸賞100萬出點子擺脫美食荒漠#的話題引發諸多討論。
杭州是不是“美食荒漠”?這個問題的答案注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杭州是魚米之鄉,物資豐富,交通便利,歷史上還是南宋的都城,豐富的文化淵源造就了獨特的杭幫菜。據傳蘇軾在杭州為官時發明的東坡肉,就是家喻戶曉的杭州傳統名菜。此外,還有叫花雞、龍井蝦仁、西湖醋魚、油燜春筍等經典知名菜式。因此,以“美食荒漠”來形容杭州,在不少杭州人眼里只不過是自嘲。但與此同時,網絡社交平臺上確實也有不少人認同杭州沒有太多美食。
產生這樣的分歧,也許不必都從美食上尋找原因。俗話說,眾口難調,“美食荒漠”通常集中在外來人口眾多的城市,而一些本地菜式只能讓“土著”欣賞接受。比如北京的鹵煮、炒肝、豆汁,在很多老北京眼里是傳統地道美食,但對很多外地人而言就“欣賞不能”了。還有一些新興城市因為缺乏本土美食底蘊積累,餐飲市場顯得“四不像”。
近年來,杭州外來人口增加顯著,吃不慣杭州本土菜是可以理解的。同時,與川菜“打遍天下”不同,江南地區的美食較為內斂,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特色,甚至跨個縣區就有不同口味風格,“杭幫菜”不等同于杭州菜,嚴格來說只是杭州地區的一個菜式流派而已。哪怕是本地杭州人,也對美食有自己的偏好。
那么,該如何揭掉“美食荒漠”的標簽?不少人給出的答案是“標準化”。
從美食統一風格的角度來說,實現標準化生產制作,確實有助于加強外界印象。近年來,中央廚房統一配送和預制菜成為不少連鎖餐廳主要的運作模式。標準化生產的菜品口味品控穩定,表現在“及格線”以上,也能讓“回頭客”產生熟悉的感覺,讓一個地方的美食形成“合力”。比如,《魯菜標準》早已成為山東省地方標準,并被確定為國標;近期,四川也發布了預制川菜首套團體標準,讓預制川菜迎來了規范化、標準化、安全化的行業準則。此次在杭州召開的會議,也希望通過制定杭幫菜菜系標準找到擺脫“美食荒漠”的捷徑。
西湖醋魚 圖源:視覺中國
東坡肉 圖源:視覺中國
同時,菜品創新也是形成美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再經典的菜式,人們也難免會“吃膩”,固步自封不利于客源和口碑的進一步積累。拿北京烤鴨來說,近年來在北京餐飲市場更受歡迎的并非連鎖“老字號”,而是不斷嘗試、創新口味的新式烤鴨。多元發展的美食才更有靈魂、更符合中華美食文化厚重精深的底蘊。
因此,大力發展本土菜式,也不妨包容接納外來菜式,這同樣是餐飲業興盛的秘訣。如今公認的幾個“美食之都”,其發展也不是僅靠“閉門造車”,而是充分借鑒吸納了外地美食。比如,成都的擔擔面發源于自貢,串串從樂山的棒棒雞演變而來,燃面雞絲面來自宜賓。現實中,往往是小餐館、街邊店繁榮的城市,更能讓人獲得不同的美食體驗。
餐飲業大多數是“小本生意”,在起步階段尤其需要軟性的環境支持。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制定好科學的管理政策,釋放“地攤經濟”的活力,讓城市街頭充滿“煙火氣”。只有海納四方,城市的美食生態才能豐富多彩、縱橫四方。
歡迎關注荔枝銳評(lizhirp)微信公眾號: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