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不行,下周再約”,你錯過了多少跟別人喝茶的機會?
最近日程排的比較滿,主要是一些項目要過濾信息,協調資源和溝通關系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之前跟朋友來約喝茶見面聊天,一般都要推遲一兩周才能安排出來時間見面。在這一來二去的過程中,就約人聊天喝茶這個事情,我發現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
其實,在商場之上,喝茶聊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資源都是喝茶聽過來的,很多項目都是喝茶聊出來的,很多合作都是喝茶談成功的。在某些層面上來說,喝茶就是生產力。
碰到一些很熟的朋友來約時間,你大多不用客氣。你如果說“這周不行,下周再約”的話,他們十有八九就不會再打招呼了,下周直接沖到辦公室來了,最多也就是到公司樓下的時候,打個招呼上來。見得到人,就喝喝茶,談談事,聊聊天;見不到人,就自己泡茶等著,隨性著呢。
而一些互動不是很頻繁,見過幾次面的半生不熟朋友來約喝茶,你如果說“這周不行,下周再約”的話,他們雖然說“好”,即便有很多重要的事情來談合作,可能一兩個月都不再跟你聯系,這件事情基本上就“黃”了。等到你想見他或者是他重新約你的時候,起碼也是三個月之后了,也不知道錯過多少機會了。
還有一些經別人介紹,見過一次面的朋友來約喝茶,你如果說“這周不行,下周再約”。大部分人在下周初都會再跟你約時間溝通。雖然流程麻煩了點,也還算是有始有終,不管能否有時間見面,約時間這個事情總會有一個結尾。但是對于真正喝茶聊天的見面,儀式感大于內容,不利于雙方的互動加強。
其實,道理很好理解。很熟的人來喝茶不用特別約時間,大家都知根知底,就算你過來辦公室偷拿了東西,前臺也不會攔著;完全不熟的人來喝茶,沒有信任基礎,很在意禮節和形象,自然是按著流程走,有個時間和規則觀念,該約就約,能聚則聚,主要是要有頭有尾,別壞了誠信名聲,“約時間”的儀式反而大于“聊事情”的本質。而半生不熟的人相處起來最為尷尬,朋友之間既想增加互動,加強了解,更進一步,又要顧及情面,強化自我意識,潛意識不放棄主動,他們會把“下周約”理解成委婉的“拒客語”,弄的丟了不少合作的空間和機會。
所以來說,對待那些朋友,如果想繼續相處的話,就要講究回復的技巧了。最好不要說“這周忙,下周約”這樣的話,而要用心來回復。一是要大致說明下手頭上的工作情況,可以透漏一些稍微具體而又無關緊要的信息,解釋下確實比較忙,增加事情的可信度,尋求對方的理解;二是要盡量把下周的某個時間點騰出來,直接跟對方確認好下周見面的時間,比如周三,周四這樣;如果實在不行就給個時間段,上半周,下半周,并強調具體時間的下周再定,這樣雙方誰先聯系對方都不會感覺有失主動權。
可以參考如下模板:
“X總,這周方便的話,去你公司喝茶聊天?”
“Y總,真是不好意思。這幾周了,一直都在忙S項目,整天追在業主后面跑,還要去XX出差幾天,沒時間哦。這樣吧,我下周三回來,你看看你下周四上午有沒有時間,正好我們好久沒見了,方便的話過來喝喝茶聊聊天。”
“好的,那我們到時聯系。”
這樣的話,基本上讓對方更加了解的情況,給別人一種“自己人”,“受尊重”的感覺。下次見面的話,感情上會更進一步,說不定還有生意上更大的合作機會。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12時辰遇上茶,這茶該怎么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