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并購 IPO,醫療 SaaS 下半場如何角逐數百億市場
3 月 15 日,太美醫療科創板 IPO 被否,在熬過 15 個月后,太美醫療沖擊醫藥 SaaS 第一股最終以失敗告終。
太美醫療是國內一家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生命科學產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成立近 10 年,經歷 8 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 30 億元。股東列表中不乏騰訊、高瓴、經緯、軟銀、老虎環球基金等國內外一線大牌投資機構,投資陣容堪稱豪華。
在一級市場,太美醫療可以說是當仁不讓的獨角獸,然而十年的寒耕暑耘,如今仍舊虧損,這也讓我們看到,業內排名靠前的都很難靠業務優勢獲得市場認可實現盈利,其他中小醫藥 SaaS 廠商可想而知有多難。
反觀美國,同樣深耕生命科學領域的 SaaS 公司 Veeva,在 2022 年第四季度實現 3.97 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 27%,凈利潤同比增長 56%,GAAP 長期盈利,且凈利率高達 25%。
兩相對比,是國內土壤不夠肥沃,還是國內醫療跟互聯網八字不合,為什么醫療 +SaaS,造就不出一家能賺錢的 SaaS 公司 ?
互聯網大廠跨界布局,玩家眾多
作為一種舶來品,SaaS 服務起源于美國,2000 年初來到中國。二十年過去,國內金融、教育、制造業、建筑地產、軟件開發等領域已出現許多 SaaS 供應商。同樣,醫療 SaaS 也成為熱門賽道之一,并吸引著互聯網大廠的目光。
早在 2014 年,阿里巴巴就以 1.71 億美元控股中信 21 世紀股份有限公司,而后更名 " 阿里健康 "。此后,阿里健康通過收購廣州五千年醫藥連鎖公司和藍帽子保健食品業務,進軍醫藥電商領域。
騰訊近幾年用它的鈔能力幾乎投遍了現有的互聯網醫療獨角獸,此后整合旗下多個投資的互聯網醫療獨角獸,成立騰訊健康,入駐微信九宮格。
百度 2015 年成立移動醫療事業部,疫情之后,百度又推出百度健康平臺,建立互聯網醫院。
京東 2019 年,在整合了旗下的醫藥零售、醫藥批發、健康城市等業務板塊后,京東醫療部門正式變更為京東健康,成為繼京東數科、京東物流之后的第三大品牌業務。2022 年 8 月 20 日,京東健康發布 " 技術開放平臺 " 等在內的 " 數智醫療 " 解決方案體系,通過一體化交付模式為不同醫療服務機構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數智醫療解決方案。
字節跳動在 2020 年 5 月完成了對百科名醫網的全資收購。同年 12 月,字節收購百度原副總裁吳海鋒的幺零貳四,建成專門負責大健康業務的極光部門。此后的 2021 年,字節在醫療領域展開了一系列投資。
除此之外,美團自 2018 年起從醫美切入消費醫療;拼多多在同年 10 月上線醫藥健康板塊;小米通過自身 " 硬件 + 互聯網 + 新零售 " 的商業模式切入到醫療健康領域。至此,互聯網巨頭基本全部入局,圍繞自身基因,為自身用戶提供醫療健康的相關服務。
這些互聯網企業除了親自下場 " 搞建設 ",投資也是他們進入這一賽道的一個切入點。
根據不完全數據統計,自 2014 年起截止至 2020 年 5 月,阿里在醫療領域的投資金額超過 150 億人民幣;騰訊在醫療領域投資了超 40 家企業,總投資超過 240 億元人民幣;京東在 2019 年完成對其京東健康子公司的 A 輪融資,加上之前的在智能硬件、醫藥零售、醫院信息化等領域的投資,總投資金額約為 70 億元;百度則一直專注于醫療 AI 領域內的投資,總投資金額約 30 億元。
在這一市場市占率排名前三的東軟集團、衛寧健康以及創業慧康的背后股東都可以看到巨頭們的身影。如 2020 年 5 月,平安系公司平盛安康以 7.4 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創業慧康 5% 的股份;2020 年 10 月,衛寧健康的參股公司衛寧科技引入京東健康這一新股東。
醫療大健康行業已成為巨頭們的 " 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布局智慧醫療這一賽道外,新型醫療 SaaS 廠商也迎來了爆發。
根據崔牛會 "2023 中國企業服務云圖 " 中收錄的醫療 SaaS ( 包括醫藥 SaaS ) 廠商,可以看到一部分是從傳統醫療信息化系統轉型而來,如東軟集團、衛寧健康、創業慧康等,這些廠商成立時間較早,市場占有率較高,主推各具特色的全院級醫院管理系統,云化、智慧化是重點。
新型醫療 SaaS 廠商成立時間較晚,不同廠商切入的角度不同,主打的產品分化較大,熱點并不聚焦。如嵐時科技從消費醫療切入,云中醫從中醫診所切入,領健主要是醫美、口腔,曼茶羅從電子病歷切入等,這些 SaaS 廠商通過行業深耕,在醫療服務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醫療改革嘗試。
在眾多玩家的不同玩法中,萬家醫療在切入方式、解決痛點方面較為典型,它利用其診所 SaaS 平臺連接信息系統、認證標準及營銷、產品、商業保險等體系化服務,打開了診所轉型升級的入口。
2018 年,萬家醫療以 9.8 億元價格 " 賣身 " 平安好醫生,依托平安好醫生以及平安集團的巨大優勢,產品得以快速滲透進大量的診所機構當中。目前,平安萬家醫療已擁有全國城鎮診所 20% ( 約 4 萬家 ) 上線率、云診所使用數量超過 12000 家。
此外," 安泰創新 " 也是業內典型產品,它利用其自主研發的 " 信息異構集成平臺 " 采用非侵入式的技術,在不更換醫院現有系統的前提下高效整合患者數據,迅速接入醫聯體網絡,便利化醫生在線進行交流會診,構建出一種全新的醫聯體協作服務系統架構。
融資金額巨大,引發 " 過度燒錢 " 擔憂
近些年,受政策驅動,醫療資源重心下沉,基層業務量急劇放大,這也讓醫療 SaaS 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熱捧的對象。在崔牛會收錄的 72 家醫療 SaaS 廠商中,有 54 家廠商獲得 171 輪融資。
從上圖可以看到,自2014年醫療SaaS融資次數迅速增多,2016年融資輪次達到高峰,2017年雖有所下降,但在2018年-2019年迅速反彈。回看2014年-2019年,這一段時間正是國內大眾創業時期,不少創業者將目光聚焦在了醫療SaaS領域。在政策推動下,再加上國內龐大的醫療需求市場,不僅吸引了眾多創業者目光,也讓不少資本嗅到了商機,紛紛投資醫療市場。
從融資輪次上看,企業 A、B 輪融資自 2011 年一直保持增長趨勢,2014 年 -2016 年急速增長,2016 年達到高峰。而 C 輪及 C 輪后的融資輪次自 2011 年 -2018 年基本浮動不大,2019 年 -2020 年陡然增高。增高原因是不少創業公司在資本的推動下迅速增長,企業發展進入后續融資階段。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 -2022 年,受疫情影響,醫療 SaaS 企業獲得快速發展,而在這兩年,不少醫療 SaaS 廠商闖關 IPO,迎來一波上市潮。
在牛透社梳理的54家廠商融資中,A輪融資次數最多,占融資總輪次的25.1%,其次是B輪,占融資總輪次16.4%。C輪及C輪后的融資次數相比A輪、B輪雖然少,但是金額巨大。從上圖可以看到,億元以上融資次數所占比重自A輪后,一直保持增長趨勢,且金額遠高于A、B輪。
以下圖表是牛透社梳理的部分醫療 SaaS 企業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融資概況,從表中可以看到,幾乎每輪都在數億人民幣以上,囊括了老虎環球基金、IDG 資本、騰訊、高瓴、經緯、軟銀等國內外許多大牌投資機構。
醫療SaaS雖在一級資本市場備受青睞,但商譽高企引發"過度燒錢"擔憂,這也是太美醫療IPO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燒錢"擴張沒問題,市場更看重的是,燒錢能否燒出核心競爭力,具體的產品和服務的經營效率、效益能否提高,精細化運營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當然,有企業 IPO 失敗就有企業成功,在三年疫情影響下,還是有一大批醫療企業迎來了上市潮。智云健康 ( 2022 年 ) 、思派健康 ( 2022 年 12 月 ) 、叮當健康 ( 2022 年 ) 、醫渡云 ( 2021 年 ) 等均已上市。當然他們的上市跟太美醫療一樣,都不是一帆風順。
比如 2022 年 2 月,智云健康科技集團向港交所主板再次遞交上市申請,在此之前的 2021 年 8 月,智云健康曾向港交所遞交過上市申請表,最終失敗。2022 年 2 月,思派健康也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是思派健康的第二次遞表。此前,思派健康曾于 2021 年 8 月 6 日遞交上市申請,但未能在 6 個月內通過聆訊而失效。
除了融資、上市,并購也是增強競爭力的一種重要方式。2019年,太美醫療收購醫藥CRM企業軟素科技,借助軟素科技在醫藥CRM方面的客戶積累和產品經驗,為醫藥B端企業提供從醫藥研發、專業運營到市場營銷在內的完整技術和服務解決方案,優化成本結構。
平安好醫生 2018 年以 9.8 億元人民幣收購云診所平臺萬家醫療,2022 年 10 月,又以 9686.46 萬美元收購平安智慧城市旗下業務板塊平安智慧醫療,以此來建立自己的醫療生態系統。
2023 年 3 月,普華永道發布《2019-2022 年中國醫療健康服務行業交易趨勢回顧及展望》報告指出,2022 年醫療健康行業并購交易數量、剔除大額交易的披露交易金額高于 2020 年,交易活躍度保持在歷史高位。
報告顯示,2019 年至 2022 年醫療健康服務行業交易總額累計近 2500 億元,交易數量超過 1200 筆。其中,2022 年交易總金額約 506 億元,交易數量為 362 筆。
具體行業來看,醫療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醫療機器人系統、影像檢測)和專科醫院(眼科、口腔、婦幼、康復、中醫、輔助生殖和腫瘤)并購交易成為 2022 年熱門領域,第三方檢測服務、醫療大數據與信息化受資本關注。
醫療行業壁壘高,有錢有技術不一定做得起來
醫療數字化行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看似蓬勃發展的醫療 SaaS,其背后盈利能力存在較大壓力。原因在于:
一是,隨著互聯網企業阿里、百度、京東等跨界布局,使得原本基數不大的潛在醫療 SaaS 客戶變得尤其難搶,畢竟從資金投入、流量競爭、技術優勢上,醫療 SaaS 創業企業處于弱勢一方。
二是,信息方面,醫院對診療信息、病人信息等大量高敏感數據持保守態度,外來者很難獲得。" 醫療行業比較特殊,有錢有技術不一定做得起來,因為醫院壁壘比較高,外來產品或服務得不到醫院的信任很難進入,更別提免費獲取醫院方面的信息。" 一位醫藥 SaaS 創始人說。
三是,這位醫藥 SaaS 創始人并不認可互聯網模式在醫療行業的復制,他說,互聯網模式追求快速增長,一般規定一年內,兩年內覆蓋多少家醫療機構,產品在幾小時內就能上線,工程師不用去現場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等等,事實證明這個是不現實的。這個行業不單是先進的技術就可以解決的,還需要龐大的知識數據庫支撐。
四是,醫療行業專業度相對較高,不同地區、不同等級的醫療主體對于 SaaS 產品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SaaS 的標準化產品服務難度很大,多數 SaaS 產品很難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如何下沉,兩會期間有代表建議,以三甲醫院為依托,推進市級醫療中心建設,將區域內的醫療資源進行統籌管理,建立起包括地市級醫院、縣級醫院、社區或鄉鎮醫院的三級診療體系。
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三級醫院僅有 3275 個 ( 其中:三級甲等醫院 1651 個 ) ,二級醫院有 10848 個,一級醫院有 12649 個,未定級醫院有 9798 個。這對醫療 SaaS 廠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更何況,這不僅可以是上級醫院和基層醫院之間的雙向合作,還可以是政府參與和主導的三方合作。
此外,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落地應用為醫療 SaaS 提供了技術支撐。未來,醫療 SaaS 產品肯定會與 AI、大數據、物聯網等互聯網新技術進一步融合,更加智能化、協同化,覆蓋更多病種與醫療場景。
艾瑞推算,到 2025 年,中國醫療 SaaS 行業規模將達 177 億元人民幣。在此背景下,深入理解行業中不同醫療主體的真正需求,積累行業 Know-how,構建競爭壁壘,尋求差異化發展是眾多醫療 SaaS 廠商下半場決勝的關鍵。
來源:鈦媒體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