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楠
“抵過了‘漂亮飯’的誘惑,卻最終拜倒在了一毛錢的小甜水之下。”在始于二月份的這場外賣平臺價格大戰里,不少消費者在“薅羊毛”中獲得快樂。然而在另一端卻儼然是另一幅景象。
“爆單卻不賺錢”“滿減券后血虧”“不上平臺沒流量,上了平臺沒利潤”……這已成為無數餐飲商戶的共同困境。當下,外賣平臺儼然成為餐飲價格戰的主戰場。算法驅動下的補貼大戰、排名機制、流量分配,正將大大小小的餐館卷入一場“沒有最卷,只有更卷”的生存游戲。然而,當“普惠”的流量邏輯異化為“低價者生存”的殘酷法則,我們失去的或許不只是一份合理定價的餐食,更是一個健康、多元、有活力的餐飲未來。
從外賣平臺的角度看,價格戰的邏輯不難理解。市場份額就像一個蛋糕,資源有限先到先得,低價是獲得資源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但這看似窮盡算計的商業思維背后卻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囚徒困境”。
從數據來看,全國日均外賣單量5月份有1億單,8月份便猛翻一倍來到了2.3億單,驕人的數據背后是各平臺近乎不計成本的燒錢。僅今年一季度,外賣大戰就消耗了超過300億元,相當于每小時蒸發掉上千萬,以至于美團二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89%之多。
價格戰的可怕之處不僅在于利潤的虧損,還在于對整個餐飲行業規則的系統系破壞。一面是瘋狂抵制料理包、“拼好飯”的消費者,一面是利潤空間不斷縮水不得不在原材料上“降本增效”的商家。過分追求低價只會讓餐飲陷入這種越做越差的惡性循環。而且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飲食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他們不再只注重價格,而是對食材新鮮程度、服務質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在此基礎上的價格戰本質上并沒有抓住消費者的精準需求,最后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邊是虧損嚴重的平臺,一邊是叫苦連天的商家,還有拿著不變的薪酬忙到冒火星子的店員,硝煙過后的一地狼藉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餐飲?
堅守品質,打造不可替代性。低價無法構筑真正的護城河,想要留住顧客,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獨特的風味、穩定的品質、優質的服務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好的原材料、恰當的烹飪方式再加上干凈衛生的環境,消費者的需求本就不復雜。與其在價格戰的水深火熱中煎熬,不如跳出同質化競爭,在餐飲本身上下功夫,吸引同頻共振的顧客。
優化規則,賦能優質商家。外賣平臺應摒棄唯流量論和唯低價論的算法推薦機制,跳出“囚徒困境”,建立更科學的評價體系。例如對好評率較高的商家進行推流,為注重品質、有特色的中小商家提供更多的曝光機會和資源扶持,帶頭營造“以品質吸引顧客”的良好風氣,幫助“好酒”走出“深巷”,讓餐飲生態得以多元化發展。
低價也要優質,支持多元選擇。消費者每一次消費都是一次選擇,追求低價并沒有錯,但在關注價格的同時也要同時把風味、食材、經營理念進行綜合考量。一味地打壓價格、減少利潤空間只能讓自己的選擇越來越少,給擁有匠心、堅持做品質的商家一次機會,也是為未來的自己多留了一個選擇。
餐飲行業的競爭,不應是一場“要么卷死別人,要么被卷死”的零和游戲。只有當競爭重新回到品質、創新與體驗的軌道上,餐飲業才能真正繁榮,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值得期待的味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