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個包子,開店2000多家,年收20多億,巴比饅頭是如何煉成的?
說起早餐賣包子,大多人印象中的是一個小小的攤位,是非常辛苦的一門生意,雖然可以賺錢,但是賺不了大錢。
但是說起巴比饅頭這個專門賣包子的包子店,估計就不是這樣了。
巴比饅頭成立五年便擁有2000多家門店,年銷售額達到了20多億,號稱是包子界的麥當勞。
五年的時間一路走來,巴比饅頭是如何取得如此矚目的成績的呢?隨無忌哥一起去看看!
1
說起巴比饅頭,就不得不提起其創始人,劉會平。
劉會平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初中畢業之后就中斷學業遠赴山東打工。
一年之后,做油漆工的劉會平忍受不了打工處惡劣的環境,也不想一輩子這樣,于是便辭職。
這之后父母又將他送去以為老師傅那里,學做面點,有一門手藝傍身,總是不會錯的。
劉會平原本以為做面點比做油漆工輕松,沒想到更累,每天凌晨三點多便要起床,學著發面和面。
這種高強度的工作讓劉會平睡眠嚴重不足的同時也讓他學會不少專業技能。
劉會平回憶起這段歲月,是充滿著感激的,這些經歷磨煉了他。
做油漆工的時候劉會平小小年紀便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所以在做面點生意之外的時間,體會到讀書重要性的劉會平便經常去一家書店看書。
慢慢地,劉會平在面點行業已經學得差不多,知識也學的不少,19歲的他想自己出去闖一闖,于是便果斷收拾行囊,帶著幾千塊錢就踏上“好做生意”的上海。
2
那是1998年,劉會平就站在了上海的土地上。
劉會平到了之后就租了一個店鋪,便開張賣饅頭,沒想到入不敷出,還沒怎么開始就要結束了。
姐姐知道這件事之后,立馬給了他四千元,表示生意做生意哪有不失敗的,鼓勵他重新來。
劉會平立即總結這次失敗的教訓,是因為自己做的面點不對上海人的口味,他們吃不慣,于是他重新開店之后選擇了上海人喜歡的生煎包。
一開始的時候,生煎包還賣得比較好,但是時間久了,劉會平發現很多人都注重健康,不太愛吃這種油煎的,生意也沒以前好了。
這次劉會平沒有輕易關門大吉,一方面是他又資金可以支撐,一方面他也學會了抗壓,也不愿意輕易放棄。
于是他開始尋找新的機會,一番調研之后他發現想要在上海如此多的早餐攤位出采必須做出自己的特色來。
很多早餐店,要么是價格便宜好吃但是衛生條件不太好,要么是門店大,店內干凈,但是味道不怎么樣,能不能做出一個味道好、價格適中、又干凈衛生的店呢。
他決定先從味道入手,請來了在上海工作多年的老師傅來做饅頭,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皮薄餡多,味道細而不膩,非常好吃。
不出意外,這一下子就得到了眾人的喜愛,陸陸續續他又開了幾個分店、研發了一些新產品。
劉會平這一步走對了,生意上了正軌,一個月能進賬好幾萬。
3
味道做好之后劉會平開始在品牌上面發力了。
起因是因為他一次無意中知道很多顧客表示自家饅頭好吃是好吃,但是不太好意思拿出手。他意識到,消費者如今在意的不僅僅是味道好,還在意品牌的效應。
于是2003年,他迎合消費者,去注冊了巴比饅頭這個商標,這還是上海第一次給一家饅頭注冊商標呢。
注冊完商標之后,第二部便是將包子店打造成品牌連鎖店,就像麥當勞這樣的產品一樣靠味道和品牌去吸引消費者。
為了將巴比饅頭做好,劉會平在原材料上著手,不僅自建餡料加工廠,進行標準化的操作,讓每一個包子味道一樣;
還建立中央工廠,統一制作好包子供應到每個門店,這樣門店直接蒸熟就可以售賣出去了。
在人才方面,劉會平也非常重視,招聘有能力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并且帶著團隊不斷地調研,研發出消費者喜愛的口味去改善新品。
4
就這樣巴比饅頭配送一致、口味和品質也一樣,之后就有不少加盟商出現。
到了2015年,巴比饅頭走上了快速擴張的道路,劉會平也由連鎖店的經營者變成包子店的制造商。
2008年,劉會平成立了上海中餐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巴比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其旗下品牌;
為了有效利用資源,集團還成了了第三方的冷鏈物流公司來保證產品的配送。
在劉會平的計劃中,未來還會打通線上線下做渠道,將巴比商城變成一個生鮮商城,走主食加工品牌化的道路。
可以說,正是因為劉會平這一路上的決策的努力,才讓當初不起眼的饅頭店變成如今擁有兩千多家分店的包子界大王,實現了年收20億的行業奇跡。
巴比饅頭,小小的包子里醞釀著大生意,只要用心,再小的產品也可以做成奇跡!
作者:魏無忌|電商觀察網(ID:guancha5)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