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功德林監獄里面的自由:戰犯自愿從事勞動,自己管理自己
原標題:功德林監獄里面的自由:戰犯自愿從事勞動,自己管理自己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分散在各地關押的戰犯們,大部分被轉到北京,集中關押在功德林監獄。
當時,剛進入功德林監獄的戰犯只有兩百多名,為了便于管理,這200多個戰犯們被編成了11個學習小組。并且從小組當中,選出兩個服從紀律,表現良好的戰犯,出來擔任正、副組長。
之所以采取這種戰犯管理戰犯的模式,是為了更好的改造戰犯,特別是那些死硬派,倘若由監獄的管理員直接管理,肯定會鬧出不少摩擦。讓戰犯來管理戰犯,利用曾經的上下級關系,或者是級別上的高低不等,這種模式管理起來簡直是事半功倍。
當初,確定把大部分戰犯集中關押在功德林的時候,就先制定了針對性的“改造政策”。大方向上的原則是“以思想改造為主,勞動改造為輔”,因此,功德林里面的勞動,也多是一些象征性的體力活。
譬如:每個星期,每一個戰犯都要從事一定時間的體力勞動,不過并非是強制性勞動,而是采取自愿報名,量力而行的方式。
監獄里提供了諸多的勞動方式,有理發、打飯、縫紉、洗衣、挑飯等等,至于選擇何種勞動方式,就完全由戰犯們自行選擇。
面對這種政策,戰犯們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中下層軍政戰犯,這些人沒有多大的抗拒心理,很好的執行了監獄里的這個規定。
第二種就是那些曾經的大人物們了,這些人以前過的是養尊處優、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的生活,除非強制,讓他們自行勞動,壓根就是妄想。
當然,既然已經成為了階下囚,那肯定是不能明著拒絕勞動,很多人都采取各種各樣的法子來躲避。這些曾經的“大人物”,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人,身上多多少少都能找出一些毛病出來。即使找不出毛病,他們也有法子應對。
譬如:有的人就裝病,去醫務室檢查之前,事先偷偷用滾熱的水漱一下口,等到醫務室一量體溫。好嘛,溫度一下子就飚了上去,這樣就可以從醫生那里拿到證明,獲得一天或者半天的休息時間。
除此之外,一些人躺在床上,口呼自己頭疼腦熱、胸悶氣喘,總之就是各種不舒服。醫生們也不傻,知道這些人的歪腦子,但也沒有揭穿他們。只是告誡他們,要好好休息,不要有思想包袱,認真接受改造。
這些曾經養尊處優慣了的人,要他們一下子就轉變觀念,是很難的。監獄的管理員早就做好了思想準備,讓他們自愿報名從事體力勞動,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慢慢來。
等哪一天他們自己主動報名參與勞動,那才是戰場外的另一種勝利,管理員心里清楚,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要打贏這一仗,得慢慢來,不能急躁。
所以,監獄才會采取前文我所說的,在戰犯之間成立學習小組,由戰犯們自己管理自己。
功德林每天的生活都是固定又單調的,早上從事體力勞動,下午就是各個學習小組之間互相學習交流的時間了。
學習什么呢?主要是互相批評、互相表揚、相互提意見,譬如今天誰做了什么好事,誰做了幾份工,誰又偷懶在床上躺著沒動,以前誰又犯了什么過錯,等等。一開始,戰犯們都是互相揭老底,都在討論責怪過去戰場上的陳年往事。
等時日一久,戰場上那點陳芝麻爛谷子的事都掰扯得,碎得不能再碎以后,大家討論交流的關注點,就在當下的牢獄生活了。
為了更好的改造戰犯,監獄還設置了墻報,這塊墻報被稱之為“新生園地”。每一個戰犯都可以在墻報上寫東西,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任其發揮,不加干涉。
這塊新生園地也成了戰犯們日常激烈討論之所在,他們往往在墻報面前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而說爭論的內容也是千奇百怪,萬象包容,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等,無不在爭論之列。
一開始,我對功德林這種改造戰犯的措施不是很理解,后來細品之下,和鄧公的“先富帶后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00多個人,每一個人的想法行為都不一樣,其中有積極接受改造的,自然也有抗拒改造的。那么,就讓那些態度良好,積極改造的先動起來,特赦的時候,就先特赦這些表現良好的戰犯。
如此一來,再怎么倔,再怎么抗拒的戰犯,能不心動?對于監獄里的人來說,恢復自由身是最大的渴望。
于是,那些抗拒很大的戰犯們,也不由得動了起來,開始主動要求從事體力勞動。只要你動起來就好,后面的事也就好辦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