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茶在土耳其夜夜笙歌,經常被數10個女網紅包圍的主播童錦程,究竟是啥來頭?
土耳其茶是一種很濃的紅茶,加方糖,甜甜的,有一種蜂蜜的味道。
土耳其導游美提很喜歡茶,每有喝茶的機會,都不錯過。即使大巴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在途中休息片刻。他用小茶匙攪拌著玻璃杯中的茶,對我說:“剛煮的茶。”我被誘惑,也要了一杯。土耳其茶是一種很濃的紅茶,加方糖,甜甜的,有一種蜂蜜的味道。盛茶的器皿是一個玻璃小茶杯,窄腰闊肚,形狀如郁金香,下面有一只小盤子做茶托,旁邊放幾粒方糖。這是土耳其人喝茶的“標配”。
服務臺上煮茶的銅壺一大一小,大壺中灌水,小壺投放茶葉,兩把壺同時加熱,待大茶壺中的水煮沸后,注入小茶壺中加熱再煮。煮好后,將小茶壺中的茶葉倒入玻璃杯,然后,用大茶壺中的沸水沖泡,再根據客人口味加方糖,頗為講究。
土耳其原本不產茶,直至20世紀20年代,才從格魯吉亞引進茶籽、茶樹苗,種在黑海東部地區,建立茶葉實驗園。1947年在里澤鎮建立茶廠。從這點上,與中國悠遠的茶文化和種植茶的歷史相比,不知遲了多少年。
咖啡曾經是土耳其人的主要飲品,隨著20世紀中期茶葉的興盛,咖啡的地位日漸被紅茶所替代。當今市場,茶是土耳其的第一飲料。
幾天旅程,我參觀了地中海畔的安塔利亞考古博物館和安卡拉的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在陳列的古陶器中,我看到很久之前土耳其人使用的飲具,是喝水,喝酒,還是喝牛奶、咖啡的?我不得而知。但有幾件很像茶器。如果真是,那么土耳其人種茶的歷史雖沒那么久,而喝茶的歷史也許會被大大推前。
在古老的以弗所廢墟前,我凝望著昔日塞爾丘克圖書館遺址,當年的世界第二大圖書館,陽光下整個建筑的外墻呈金黃色,壯觀輝煌。這所亞里士多德和荷馬都曾來講學的圖書館,藏書最多時達到了12000卷軸,19世紀末被發現并挖掘。我不知道在過去浩瀚的藏書中,會不會有關于茶和茶器的記載?
在土耳其的最后一天,我們去伊斯坦布爾大巴扎購物。伊斯坦布爾大巴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集市之一,12個主要建筑物和22個出入門,室內有60多條街道,4400多家商店,每天接待客人在25萬人次以上。形形色色的商品包括地毯、香料、皮具、手工藝品、珠寶首飾,應有盡有。我問美提:“大巴扎有土耳其茶葉買嗎?”他說:“有啊。但是不像你們中國,有專門的茶葉店。你要買的話,可以找一些賣香料的商鋪。”
香料鋪的商品果然琳瑯滿目。店主看到有中國客人來,非常興奮。我用生硬的英語問他們有沒有茶?營業員即刻從貨架上取下兩種紅茶。他們只有紅茶,據說也別有風味,比如有的茶隱含蘋果的香味。兩款茶開價共90里拉,我殺半價,最終以20美元成交。當我把美元舉在手里付款的時候,店鋪的老板高興地喊著,“杜拉,杜拉!”(在土耳其,美元稱“杜拉”)。
我滿載而歸走在大巴扎的街路上,喜悅之余想著土耳其茶與中國茶的淵源。土耳其是從格魯吉亞引進茶籽、茶樹苗的,那么格魯吉亞的茶又來自哪里呢?我在《茶道青紅話米磚》一文中曾寫到格魯吉亞1893年聘請了我國茶工劉峻周等,在劉峻周的指導下獲種茶制茶的成功。為緬懷這位中國茶的傳播者,格魯吉亞建有劉峻周紀念館。中國的劉峻周是格魯吉亞茶之父。再往前想,曾經游覽過的孔亞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在西亞的一個必經之地。建于13世紀的蘇丹大驛站,至今仍恢宏大氣,院子右側拱形門洞內長廊式建筑,據說是當年設攤交易場所。徜徉其間,遙憶當年絲綢之路上這里絡繹不絕的商隊,我想,運輸的貨物中有中國茶嗎?
(樓耀福)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買的進口玻璃杯倒開水時突然炸裂,女子右腿被燙傷!商場:有英文標識曾志偉和富婆美女私下聚會,半躺著笑得肉顫,女方坐角落模樣拘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