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巷蘇州丨“相思”巷口“相思”橋
說起“相思”二字,總能聯想到許多感人肺腑的詩句,以及才子佳人的浪漫愛情。在蘇州,就有一條以“相思”為名的巷子,巷子口還有一座“相思”橋。這條巷子,便是位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胡廂使巷。
▲胡廂使巷示意圖(點擊可放大)
01
“廂使”還是“相思”?
胡廂使巷位于平江路中段東側,西起平江路,東至內城河。《吳縣城廂圖》作“大胡相思巷”“小胡相思巷”。“廂使”,即廂官,是廂都指揮使的簡稱。
宋代官制,在京師開封府置四廂都指揮使,分管所轄城廂地區煙火盜賊等事,笞罪以下可以自行處分。蘇州當時為南宋之陪都,禮制當如京師,故設有廂使之官。相傳,巷內曾住有胡姓廂使,故而得名。
因為“廂使”在蘇州話中與“相思”發音相似,所以人們也把這條巷子稱作“胡相思巷”。
關于這條巷子,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相傳,巷內曾住著一家胡姓人家,有五進樓房,大門朱漆,十分顯赫。家中有一位千金,年已二十,還未出嫁。
主人因為是辭官隱居,很少與外界接觸,所以他家里要吃的蔬菜,由鄉下的一家老菜農包送。老菜農過世后,便由他的兒子土根接替。
一日,土根去胡家送菜,經過花園時正好遇到賞花的小姐。小姐見了土根,急于回身過去,不小心被石塊絆倒,土根見狀,便上去將她扶起。小姐身體恢復后,便找來土根,感謝他的攙扶之情,兩人見面后,一來二去,便互生好感。
此事被小姐的父母知曉,如何能同意?小姐相思成疾,不久后便去世了。而胡廂使巷也因此被稱為胡相思巷。
02
古橋尋蹤
胡廂使巷是一條沿河而建的姑蘇小巷,巷里巷外的小橋,也承載了悠悠歲月中的許多故事。
胡廂使橋
胡廂使巷西面有一座與之同名的胡廂使橋,是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內唯一的一座拱式單孔古石橋,也是蘇州古城僅存的七座古石拱橋之一。
橋橫跨平江河,東連平江路,西堍與曹胡徐巷相直,始建于宋前期,宋《平江圖》、明《水道圖》、清《姑蘇城圖》均標注“胡廂使橋”,清末《巡警圖》標注“胡相思橋”。2005年蘇州市地名委員會恢復定名為“胡廂使橋”。
唐家橋
唐家橋位于胡廂使橋東堍南側,與之直角相交,是平江路上跨平江河支流胡廂使河的梁式石橋,亦見于宋《平江圖》。
中家橋
胡廂使巷內有一座中家橋(原稱鐘家橋),始建日期不詳,于清同治十年時重建。
北開明橋
北開明橋位于倉街胡廂使巷口東,跨胡廂使河,元代延祐年間初建,后又多次重建,1914年的《新測蘇州城廂明細圖》載錄為“北開門橋”。
03
古建探秘
與其他姑蘇小巷一樣,胡廂使巷內也有多處古建古宅,巷子內還有支巷棋桿弄,相傳元末明初的周莊大戶沈萬三曾經住過這里。
▲棋桿弄
▲孝思堂張宅
節孝坊
行至中家橋旁,可見巷內有名的節孝坊,是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現存體量最大,構件最完整的古牌坊,由花崗石構筑,高約6米。這座節孝坊建于清同治十年,為表彰清代吳中名士陶士龍之妻高氏所立。
蔣氏義莊
胡廂使巷35號為蔣氏義莊,又稱淞蔭義莊,始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是由監生蔣兆烈等族親奉其曾祖蔣鎬遺志所創建,坐北朝南兩落六進,保存較為完好。
唐納故居
胡廂使巷40號為唐納故居,又稱馬家大院。唐納原名馬驥(季)良,1914年出生于胡廂使巷的大宅內,是近代電影評論家、著名記者。
唐納故居現存三路五進,中路第二路為中軸線,前有石庫門墻,從南到北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樓廳和后花園。基本保留了明清老宅的格局。
04
休閑時光
如今的胡廂使巷,巷里巷外都開了不少店鋪,蘇幫菜館、民宿、旗袍店、茶館等應有盡有。店里逛一逛,或亭子內、小河邊坐一坐,那種蘇式生活的愜意,一路如影隨形。
鶴園蘇廂
古色古香的鶴園蘇廂,內有蘇幫菜館和民宿。菜館又叫鶴園茶樓,開業多年來一直有口皆碑,店里的老蘇州白什盤、桂花糖芋艿、蟹粉小籠包等菜肴、點心,口味都很正宗。
茶色煙雨
這家小店開在胡廂使巷口、唐家橋旁,是如今平江路上人氣最高的奶茶店之一,主打竹筒奶茶,造型很特別。走在平江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手拿茶色煙雨打卡拍照的年輕人。
供圖 / 球
琵琶語評彈茶館
逛完了胡廂使巷,可以去附近的琵琶語評彈茶館坐一坐,聽聽吳亮瑩老師的蘇州評彈。
她的蘇州話版《聲聲慢》,可謂是火遍了網絡,在各個社交平臺瘋狂刷屏。“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輕輕柔柔的吳儂軟語,唱得人“骨頭都酥啦”。
閑適而安靜的胡廂使巷,自成一方天地,只有親自來走一走,才能感受它內在的妙處。
胡廂使巷
地址:姑蘇區平江路胡廂使巷
交通:建議乘坐蘇州軌交1號線至“相門站”或“臨頓路”站,步行前往
游覽時間:全天皆可,周末、節假日游客較多,建議錯峰出行
來源:好玩蘇州 編輯:古月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竹筒奶茶,為何驟然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