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自我意識”問題(繼續為周四晚的live預熱)
“自我意識”問題發端于笛卡爾,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現代西方哲學反思性的傳統,在康德之前,自我意識只是偶爾論及。到康德這里,自我意識、尤其是純粹的自我意識概念,成為康德認識論的一個中心問題,同時也成為德語哲學一個核心范疇。
倪老師這本書強推,追溯“自我意識”的發展史就把整個西方哲學史串起來了,非常有趣的視角,買買買!!!!
《純粹理性批判》可謂是西方哲學史上最晦澀難懂的著作之一,其中關于范疇的先驗演繹則是該書的核心部分,這里集中體現了康德哲學最有獨創性的地方,即我們認識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認識對象,對象是按照我們認識的方式構建起來的,康德由此扭轉了認識論的走向。
康德自己在這一部分花費了巨大的精力,但我們應該看到康德論證的諸多困難之處。具體而言,就是我們如何證明范疇是形成經驗的先天條件,而不是通常所說的那樣,經驗可以不借助范疇形成。同時,范疇除了運用于經驗上,沒有別的用處。但畢竟范疇和經驗不同性質,如何表述兩者的關系,是康德的重大課題。而”自我意識“就是在這種理論背景下提出的,作為康德解釋范疇先驗演繹的一種嘗試。
繼續推齊良驥先生這本《康德的知識學》,太經典了,讀康德必看的中文二手文獻!
什么是“自我意識”?
在一個確定的直觀中被給予的雜多表象,若不是全部屬于一個自我意識,它們就不會全都是我的表象,也就說,作為我的表象(即使我沒有意識到它們是這樣一種表象),它們必須于這樣的條件必然地相符合,只有在這一條件下它們才能夠集合在一個普遍的自我意識中,因為否則的話它們就不會無一例外地屬于我了。B133《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范疇的先驗演繹中加強了自我意識的分量,他本人十分看重這一版,認為可以消除第一版他受到的“貝克萊主義”的誤解。他認為這也是他在書中付出心血最多心血的地方。同時,自我意識是康德對于經驗論者休謨的應答,因而在哲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休謨在《人性論》末尾處承認,他無法找到一個思想中或意識中統一各個知覺的原則。休謨所尋找的在意識中統一各個流動、雜多的知覺的原則,就構成了康德哲學核心的“自我意識“,這個概念同時可以說是康德道德哲學的起點,對康德的道德自律學說做了重要鋪墊,而康德的后繼者如費希特等,在自我意識這個議題上大作文章,可以說自我意識這個概念,奠下了整個德意志觀念論的基石,理論意義十分重大。
康德先驗哲學地一大創舉就在于康德劃分了現象與物自體,我們認識的只能是現象,現象嚴格受到因果律的控制,因而是可以認識的。物自體在康德那里存而不論,因此我們所認識的”對象“只能是由意識加工過的”對象意識“,這個對象依然只是我們的表象,我們必然能偶從我們構建出來的對象概念中意識到自我的同一性。這個所謂的自我同一性,就是康德所謂的”先驗自我“”先驗我思“或者”先驗統覺“,同時也是認識的最高根據。
所謂經驗統覺,就類似于休謨所說的”一束知覺“,作為內知覺對人的心理情形進行察覺,但自身依然是經驗性的、時刻在變化的。康德相應地提出了一個自身保持同一不變的自我意識,這就是先驗統覺、自我意識。
康德提出“自我意識”地積極意義就在于,他認識到了英國經驗論所欠缺的一點
“(英國經驗論)在識別相似性時很草率,不把作為認識主體的我們表象為思考者”,作為基礎的思考者恰恰是康德關注的重點。范疇的先驗綜合統一必須要以統覺的同一性為支撐,相似性的識別已經預定了一個先驗的思考者“我”。
康德第一次從方法論上把“自我意識”這個問題提出來,而這個概念就變成了他先驗論證方法的起點或者支撐點。
”自我意識“的重大理論意義,新康德主義者文德爾班在其編寫的《哲學史教程》寫了這樣一句話:
”唯心主義的原則就是自我意識“文德爾班這套《哲學史教程》經典程度自不必說,翻譯質量很好,趕緊買起來!!!
繼續為我本周四晚上七點的康德live打廣告,快來和Dr.Yao一起讀《純粹理性批判》吧。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