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不,是“山河泉湖海大學”
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收錄于話題#中國高校地圖13個
▲ 山東大學最年輕的校區,紅瓦、碧海、藍天。攝影/徐國禮
-風物君語-
東到黃海
西至泰山
我在中間
“我們仨都考上大學了,
我去濟南,她去威海,他去青島。”
“那你們上的是哪所大學呀?”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
▲ 不同校區的“山竹”與錄取通知書合影。圖1、2供圖/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圖3攝影/朱郁卉
在中國高校家族中,119歲的山大就像一位身懷絕技的“掃地僧”。
她誕生于辭舊維新的晚清,是第一所京外官辦大學堂,因第一個出臺高等教育學堂章程,而成為我國第一所按章程辦學的大學,是中國的“起源性大學”。
她從誕生起以“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為己任,為中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王炸級人才。
▲ 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大成廣場。攝影/王嘯
她繼承的齊魯大學的前身登州文會館,誕生于1864年,是中國“現代第一所大學”,其醫學科為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馳援武漢“四大王炸”醫療隊之一的“東齊魯”就出自這里。
▲ 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的“石板路”。攝影/王嘯
她埋頭苦耕、沉默做事、慷慨利他,為中國培養了元帥羅榮桓、國學家季羨林、文學家臧克家、物理學家薛其坤、金融數學家彭實戈、密碼學家王小云......
山東大學,一個大大大大的公園
“東臨黃海,南望泰山,這里是我們追求真理的樂園。”《山東大學校歌》第一句就道出了“山魂海韻”。如今,一校三城的格局,又書寫了山、泉、湖、海協奏的傳奇。
走一遍“亞歷山大”(山大中心校區位于濟南市歷城區,在校友中有“亞洲歷城區山東大學”之稱),幾乎就是齊魯大地風光的濃縮版:既可以“仁者樂山”——感受千佛山、瑪珈山、嶗山的起伏,又可以“智者樂水”——感受泉、湖、河、海的變奏。
▲ 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攝影/田春雨
歲月流轉、山海變奏中,山大已經走過119年的崢嶸歲月,從濟南到青島,再從青島回到濟南,又在威海、青島設立校區,泰山與大海之間,一曲曲交響此起彼伏:
1901年官立山東大學堂、1926年省立山東大學、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國立山東大學、1951年山東大學、2000年三校合并組建的新山東大學。隨著2016年青島校區的全面啟用,山大一校三地的辦學格局正式形成。
▲ 上圖,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全景,中圖,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全景,圖/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下圖,山東大學中心校區全景。攝影/田春雨
在濟南:她是山·泉·湖畔大學
生活在山大,玩在有山、海、湖、泉的八大景(校)區,談戀愛時一不小心就成了“同校異地戀”。閑暇時,只要搭上免費校車,便可開始一場穿山越海之旅,去見一見心愛的人。
對于山大人來說,一張校園卡就是三城八校區的“旅游通票”:
▲ “濟南你好,我是山東大學,你已經被我包圍了!”圖/山大文化網
從山大南路27號到樸素雅致、厚重典雅的洪家樓校區,從“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到千佛山,從軟件園的動感紅樓到“最佳觀星地”的興隆山,從“崴”(由山東大學威海校區簡稱“山威”所衍生)到“山青東里村大學”,山大從不吝惜半分美與芳華。
▲ 自上而下,趵突泉校區、千佛山校區、興隆山校區的建筑。圖/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
汩汩流水的趵突泉畔,是山東大學的搖籃,作為山東大學堂舊址的濼源書院就位于趵突泉邊上。近兩個甲子的光陰,校園的風景隨著時光,有的不斷變化,有的依然如故。中心校區的地標,先是“山”形南門,后變成肩膀式大門;傳承自齊魯大學的趵突泉校區,飛檐畫角、古色古香的三疊牌樓“校友門”依舊靜立在泉畔。
▲ 趵突泉校區的老屋檐,是“山大貓”的床。攝影/高偉杰
走過古老的校門,前面仿佛就是一片園林:卵石鋪就的“花路”,就像某個古鎮,目不暇接的杏林、槐蔭、丹楓……清風拂面,多少憂愁都會被化解得無影無蹤。
在泉水叮咚里歇腳,你可以隨時遇見腳步匆匆的“醫學僧”、嬉笑戲水的小孩子、倚樹而眠的老教授。泛黃卷邊的落葉一層又一層,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秋色并沒有遠去。
在“山大人永遠的老師”老舍先生的筆下,山大不僅是濟南人民的“非正式公園”,更是“時短情長”的第二故鄉。執教于齊魯大學(今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期間,他在短暫而平靜安穩的七年里煥發文學青春,寫出了《濟南的冬天》《趵突泉》《大明湖》《駱駝祥子》等作品。在這里,你可以享受和老舍先生同款的“響晴”。
▲ “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攝影/楊云雷
趵突泉校區隔壁就是千佛山校區,日影、草色、石層的映襯之下,你也可與老舍先生神交千古,一起“覺到一種舒適安全”,在山坡上“躺到永遠”。“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在中心校區文史樓旁,在開落了一季的桂花香里,傳奇文學伉儷——馮沅君、陸侃如的雕像雪落白頭,他們攜手同往下一個“響晴”。
▲ 俯瞰山大千佛山校區主樓廣場。 攝影/高偉杰
大成廣場、知新樓、稷下廣場……沿著中心校區中軸線自南向北走去,一草一木都有鄒魯遺風。與中心校區相距不遠的洪家樓校區,以灰磚紅瓦的折中主義建筑群為主。傳統的儒家文化與外來的異域風情,在這里和諧地融為一體。
▲ 山東大學洪家樓校區。上圖,攝影/馮童碩;下圖,攝影/呂芳儀
來年,齊魯大地的春風喚醒了懶洋洋的山大貓,喚醒了“小樹林”的新綠和瑯瑯書聲,喚醒了山大人勤耕不輟的新時光。這個時候,學子們不妨到湖光山色的興隆山校區去賞春,在天工湖的祝福里漫步,看一多廣場在艷陽下燦爛璀璨。此時,十五公里外的“軟件村”主樓,正敞開火紅的懷抱,為你開滿了一路的春色。
▲ 山東大學興隆山校區與軟件園校區。攝影/王惟可
在威海:她是“登山·觀星大學”
威海校區瑪珈山下的文心湖,是校園,也是公園——學校門口,赫然懸掛著“山東省森林花園式單位”的標牌。抬頭望去,她的地標性建筑“崴牌紅雞翅”就在那里等你。
聽泉、登山、看海的同時,山大人從未忘記仰望星空。
▲ 威海校區景色。圖/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
2008年,山東大學威海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威海星”,這是我國內地用高校望遠鏡探到的第一顆小行星。更早的2004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將他們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山東大學星”,這是第四顆由我國發現并以高校名稱命名的小行星。
在青島:她是“看海聽風大學”
黃海邊的鰲山灣畔,坐落著年輕的青島校區。在每個“青村人”記憶里,鰲山灣的海風,四季都在呼啦啦地刮,他們便給自家的風開了個新媒體號——呼呼呼呼呼呼呼!
▲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攝影/徐國禮
2016年,青島校區首批新生報到。新校舍里的“一多書院”、“從文書院”、“振聲苑”……每一處建筑,又都在訴說一段跨越山海的前世今生:
▲ 20世紀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師生合影,后排左四為老舍先生。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籌建國立山東大學,校址設于青島。1930年,校名定為國立青島大學,教育家楊振聲任校長,一時間群星云集:聞一多、沈從文、梁實秋、老舍、丁山、王淦昌、童第周等任教于此。
從黃河南岸到嶗山北麓,從山河泉湖的泉城,到碧瓦藍天的島城,從過去的國立青島大學到今天的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山大與海大(中國海洋大學)這一對兄弟高校,鐫刻著一段又一段篳路藍縷的雙城校際情緣。
▲ 今日的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圖/視覺中國
119歲掃地僧,為中國培養了多少“王牌”?
山大之大,不止于美景之盛。
根植山東的她,沐浴著齊地長風和儒家地利。齊風魯韻熏陶下,無論近世、還是當代,山大人的學風都應了一個“實”字——扎實、樸實、踏實,如大饅頭、大煎餅、大鲅魚餃子那般實在。
▲ 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正門牌匾。 圖/視覺中國
從1901年光緒皇帝朱紅色的“知道了”御批《山東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開始,山大成為第一所按章程辦學的“起源性大學”,從那時起,“為天下儲人才(奏折原文為“材”),為國家圖富強”的歷史使命,銘刻在每一個山大人的心里。
▲ 1901年山東巡撫袁世凱上奏《山東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及光緒皇帝的朱批。
一代又一代年輕學子與老舍、聞一多、沈從文、臧克家、季羨林等文史大家,王文興、馬祖光、錢逸泰、薛其坤、王小云、馬大為、張運、彭實戈、陳子江、李術才等院士,“并購之王”寧高寧、“中國服務器之父”孫丕恕、“海信掌門人”周厚健等企業家共享“山大人”的名片。
山大的歷史沿革與中國命運緊密相連。清末,她從趵突泉畔的濼源書院出發,輾轉于山東青島、安徽安慶、四川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又遷回山東濟南。
▲ 山東大學堂開校教職學員合影。
帶著20世紀三十年代、五十年代的輝煌,走過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桃李芬芳。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山東大學一直是文史哲領域各種學術思潮的領導者和參與者,傳承著“文史見長”的辦學優勢。
最輝煌的時刻,莫過于史學的 “八馬同槽”與文學的“馮陸高蕭”,江湖上的十二位文史宗師同聚一座高校,這個絕無僅有的傳奇,總是被天南海北的山大人所津津樂道。山大主辦、擁有70年歷史的《文史哲》雜志,被譽為“高等學校文科學報之王”。
▲ 1951年創辦于山大的《文史哲》被譽為“高等學校文科學報”之王,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發行。
縱使趵突泉校區的“醫學僧”嘴上常常自嘲“身在西村”,卻也難掩昔日“華北第一學府”、“南齊北燕”的自豪。作為中國最早的教會大學之一,齊魯大學可以上溯到位于渤海、黃海交界地帶的登州文會館,開啟了中國近代西醫教育先河。
▲ 1924年,齊魯大學師生送別校長時的合影。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山大二院醫療隊員火線馳援湖北。在武漢天河機場,齊魯醫院、華西醫院隊員“山川相逢”,隔空互喊的“加油”聲中,在逆行而上的家國情懷里,藏著83年前的抗戰期間,雙方在華西壩上聯合辦學的一段革命情緣,“東齊魯、西華西”兩次留下佳話。
▲ 2020年4月6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第五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勝利完成任務。圖/人民視覺
1978年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上,自然科學五項一等獎中,山東大學獨占兩項。主持大會的童第周先生,是山大為世界貢獻的中國生物領域最偉大的科學家。
多年以后,山大人的名字又閃耀于被稱為“中國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評選中。自2016年舉辦以來,全國共有20人獲獎,山大人占了4席,分別是薛其坤、馬大為、王小云、彭實戈。
▲ 上圖,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王小云院士(右一)在“未來科學大獎2019”頒獎典禮現場(圖/視覺中國)。下圖從左到右:4位已獲未來科學大獎的山大人:薛其坤、馬大為、王小云、彭實戈。
前不久揭曉的第四屆國產CPU并行應用挑戰賽(簡稱CPC)以及第八屆全國并行應用挑戰賽(簡稱PAC)中,山大三支參賽隊伍獲金獎、銀獎、銅獎各一項。在PAC賽事中,山大軟件學院 “熬夜不禿頭”隊斬獲金獎,并衛冕冠軍。
全國高校考古江湖中,北大、山大、吉大、西北大學、川大仿佛五瓣梅花,構成了“五大古墓派”。2019年,山東大學考古學科評估,排名全國第二,“東方古墓派”地位不可撼動!山東大學考古隊主持或參與的考古發掘中,有8次入選有“考古奧斯卡”之稱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成群的山大學霸,拿獎拿到手軟。圖/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
由軟科發布的2016年以來中國青年科技獎的3次評選結果中,山大在3次評選中共有5位獲獎人,于全國高校中位列第7。前不久出爐的2020中國大學星級排名中,山大榮膺中國七星級大學,是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
吃在“亞二堂”,長在“小樹林”
山大人的美好一天,或許是從一枚雞蛋餅開始的。
相信不少山大學子點開某團點評app搜索“去哪下館子”時,都會心情復雜地發現,自家的齊園餐廳赫然在列。“西村”里的手抓餅、千佛山下的鹵煮火燒......從臺灣風味到京城記憶,各具特色。
▲ 山大食堂里的各式美味。圖/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
冬天時,在興隆山校區餐廳捧一只熱氣騰騰的烤紅薯,啊嗚一口,愛意滿滿……無論是追尋故鄉味道還是探索異域風味,都能得到從口腹到身心的全方位滿足。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夢想,在海子的詩中,也在山大人的窗外。威海、青島兩校區的“豪華海景房”曾是許多山大人的“溫柔鄉”。濟南各校區享受著山、河、泉、湖的饋贈與厚愛,每一個“鵲華秋色”與“濟南的冬天”,都把溫情脈脈的晴光一寸一寸照在晨起上早課的小路上。
▲ 五顏六色的山大青島校區”海景房”。 圖/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
“崇實求新”的校風之下,山大也能讓你的生活精彩無限:從“榜樣的力量”年度人物評選,到“斯文中華”國學達人挑戰賽,再到小樹林晚會、草地音樂節、校園十大歌手比賽,各具特色的興趣社團。
▲ 山東大學音樂節。圖/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
從“大家講壇”、舜歌藝術講壇到“科學暢想曲”系列學術報告會、“人文縱橫”系列學術報告會,再到Youth Talk青年說,“兼容并蓄”的開放學術氛圍無處不在。
“亞二堂”安撫著山大人的腸胃,“小樹林”則安放著山大人的靈魂。在別處,“小樹林”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詞語,只有到了山大,它才變得詩意起來。所謂小樹林,是一片白楊或法梧桐樹林,幾乎每個校區都有一處。
▲ 秋天到了,山大的生日也近了。攝影/蔡秉志
樹木疏密有致,中有石桌、石凳。它可以是露天自習室,可以是對弈的賽場,可以是約會的圣地,也可以是才藝展示的舞臺……
畢業多年后,多少瞬間都可以模糊,唯有那一片青蔥的“小樹林”,還清晰地印在腦海中。小樹林,就是山大人的圖騰,永恒地溫存著他們的“校愁”。
▲ 金黃的校園,又一個想你的季節。 圖/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
轉眼之間,又是一個十月。寒露的秋風,染黃了號院的銀杏、香透了留園的桂花、吹皺了天工湖水。醉人的秋景里,于山、泉、湖、海邊等你的,是119歲的山大——SDUer們共同的家:
“雖然在遠方,還是常想起。
漫步小樹林,海邊迎晨曦。
佛山的身影,號院的靜謐。
那是我的家,樸實又美麗……”
- END -
文丨鬼箭羽、 薛曉萍、苗立群
編輯 | 大羽
圖片編輯 | 吳學文
封圖攝影 | 徐國禮
*特別鳴謝
山東大學新媒體工作室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簽約賬號【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山東大學?不,是“山河泉湖海大學”!》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