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一道人間煙火 | 探尋市橋名菜松子桂花魚 三代人的傳承與堅守
作為番禺市橋食肆雍苑的第三代傳承人,童年時期的一道松子桂花魚,便是陳璋珍藏在記憶中家的味道。
“春季桂花魚臨近產卵期,體內積蓄了很多的營養。此時的魚,身體肥碩而結實,體內各種氨基酸含量增多且含量均衡,所以魚的味道也更鮮美。”在陳璋的印象中,每年的這個時節,他的外公都會做上一道松子桂花魚。出鍋時糖醋的香味、魚的鮮味,讓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魚肉酥軟,酸甜可口,一家老少都喜歡吃。陳璋的外公曾耀于1992年創立番禺鯉魚門酒家,“當時憑借一道松子桂花魚,前來品嘗過的人都贊不絕口。”陳璋告訴記者。
陳璋介紹,烹制松子桂花魚這道菜肴須七分刀工三分熱炒,需先下斜刀再用直刀將桂花魚去骨,在魚脊肉上刻花紋,剞成梭子形,保持每刀深度一致,然后將調味后的魚肉在蛋黃糊中拖過,需保證每條紋都要拖上蛋黃糊,才能入熱油鍋嫩炸,待炸至魚肉金黃色時撈出裝盤,澆上熬熱的糖醋鹵汁……
由于制作技藝繁雜,隨著陳璋外公年歲的增長,體力慢慢跟不上,就換成了陳璋的媽媽曾意容做給陳璋他們吃。每次媽媽做菜,外公都會從旁指導提點,陳璋媽媽的廚藝突飛猛進,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創造出了懷舊松子桂花魚。至此,為了延續家的味道,秉承外公想讓子孫后代能積極進取,闖出一番事業的志向,1998年至今,陳璋的母親曾意容及小姨曾敏儀又先后創立了四季堂餐飲部、旭季軒餐館、雍苑食府等餐館,現已發展成本地餐飲連鎖品牌。
這幾年來,為了讓外公和媽媽的好手藝傳承下去,陳璋也放棄了原有的工作,和媽媽及小姨一起經營著雍苑食府,并創立了番禺豬雜粥品牌“大可豬”。
松子桂花魚手藝制作
松子桂花魚成品經營一家店鋪并非易事,開門迎客、餐具桌椅擺放、食材的選購、菜品的味道……人的味覺最靈敏,再好的手藝沒有真材實料,食客也不會回頭。于是,陳璋每天凌晨5點不到就去市場精心挑選優質食材,市場上的商販都說他講究,每一種食材都挑新鮮的,絕不貪小便宜,選青菜如此,選豬、雞、鴨、魚等食材也是如此。
傳承就是堅守優良傳統。陳璋認為,要守住“根”,只要“根”不變,松子桂花魚的味道就能更好地傳承——這個“根”,就是對“本真”味道的追求,對品質的追求。
因此,陳璋帶領他的團隊在堅持食材本味的同時又不斷探索摸索,結合當地食客的偏好傳承創新,創造出了獨占鰲頭的松子桂花魚,既遵循古法,保持傳統風味,又適應了美食潮流,菜品以色澤亮麗、酥脆甘香、酸甜濃郁可口響譽番禺,并憑借此道佳肴榮獲“市橋街一(鎮)街一名菜大獎”“食在廣州 味在番禺:鉆石餐廳名店”“食在廣州 味在番禺:地標美食、《提食知味》電視欄目點贊菜”等榮譽。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