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頑固性腳疼兩年無法沾地,竟是骨頭長出“倒鉤”
大小新聞客戶端3月21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林媛 通訊員 欒秀玲)昨日上午,記者在煙臺山醫院北院區足踝外科了解到,在所有因足部疾病就診的患者中,有15%為中老年“腳后跟痛”,稱為跟痛癥,而其中73%由跟骨骨刺引起。近日,煙臺山醫院足踝外科就成功為一位55歲患者實施了微創治療,解決了她長達兩年多的頑固性跟痛癥。
腳后跟痛兩年,什么方法都試過了
來自棲霞的患者劉阿姨今年55歲,在此之前,左腳腳后跟已疼痛兩年。劉阿姨的兒子蔣先生告訴記者:“剛開始,我媽只是輕微疼痛,她沒有在意,半年后,疼痛加劇,她開始到處找止痛的辦法。”
劉阿姨先是吃了各種藥物,然后又在門口試了推拿、針灸、電療,統統無效后,她又聽村里鄰居介紹,專程跑到萊陽一家偏方治病的地方,買了藥酒回來泡腳,前前后后花掉了2000多元錢。
這么一番折騰下來,劉阿姨的疼痛不但不見好轉,反而開始加劇,日夜疼得睡不著覺,最近的兩個月里,她甚至都無法下地行走,腳無法沾地。直到兒子從青島回來,到處打聽,這才專程帶她來到煙臺山醫院找到了足踝外科主任曲文慶。
檢查拍片后,確診劉阿姨是腳后跟長了一塊骨刺,骨刺形狀如“倒鉤”,已經嚴重到必須手術治療的地步。
跟痛癥中,七成由跟骨骨刺引起
“我們把這種疼痛統稱為足跟痛,這是高發于中老年人足部的退變性疾病。”曲文慶表示,“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跖腱膜炎,以及跟骨骨質增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骨刺’。”
曲文慶說,在所有因足部疾病就診的患者中,有15%為跟痛癥,而其中73%由跟骨骨刺引起。“跟骨骨刺的癥狀表現與骨刺的大小、發病時間長短、有無炎癥等有關。”主要表現為足跟壓痛、腳底疼痛,早晨重,起床下地第一步時痛不可忍,嚴重時患者會突然摔倒,活動開后癥狀減輕,走動增多后疼痛又加重,病情反反復復,遷延不愈。但是,由于足跟痛容易被患者當做正常的老年病而忽視,因此,治療方法五花八門,比如外用膏藥、涂抹軟膏、口服活血止痛藥物、推拿、針灸等,還有各種各樣的民間偏方:藥酒泡腳,使勁兒跺腳或者換保健鞋等。
“如果是輕癥,大部分患者可采用穿軟底鞋、使用跟骨骨刺墊進行牽伸訓練,應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接受沖擊波治療等方法,疼痛大都能得到緩解。”但是,如果疼痛加劇,或者保守治療無好轉,并且骨刺較大,用手觸摸時,壓痛點比較集中,這時保守治療效果就會不好,可以考慮做手術。
2個0.5cm小切口,直視下切除骨刺
劉阿姨到醫院后,通過查體發現,她的左側足底后跟部壓痛明顯,經篩查排除了痛風、類風濕關節炎、骨折、骨髓炎等相關疾病,X線片可見左側跟骨骨質增生、伴骨刺形成,綜上診斷為“左足跟骨骨贅伴足底跖筋膜炎”。經過認真充分的術前討論,足踝外科為她制定了微創手術方案——關節鏡下跟骨骨刺切除+足底跖筋膜松解術。當日的手術由主治醫師劉彤歷時半小時順利完成,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據了解,關節鏡下微創技術與傳統的跟痛癥手術相比,具有手術創傷小、切口小、精準定位、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手術取足跟部內側兩個長約0.5cm小切口,用關節鏡直達病灶,直視下切除跟骨骨刺,松解跟骨結節附著的跖筋膜,切除骨刺與跖筋膜之間的慢性炎性組織,可有效避免骨刺復發的可能。
“像劉阿姨這樣的病人特別多。”曲文慶說,患者從省內各地趕來,前幾天剛有一位70歲老人專程從臨沂趕來求診,術后,老人也是恢復得非常理想。
“關節鏡下微創治療跟痛癥,消除了病因的同時還保留了跖腱膜的相對完整性,術后患者早期即可下地活動,是目前最有優勢的選擇。”曲文慶說。
責任編輯:高涵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