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全國政協委員孫寶國:預制菜產業化絕對不是廚房的放大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預制菜的產業化絕對不是廚房的放大,也不是簡單的清洗、調理,而是食品與烹飪等多學科的交叉。”
作為食品和教育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孫寶國多年來結合自身工作,積極建言獻策。今年兩會上,他圍繞發展預制菜、推動白酒國標制定、加強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科學嚴謹性等方面提出了多份提案。在談到政協委員的身份時,孫寶國表示:“政協委員是榮譽,更是責任。”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談預制菜發展:
預制菜標準化生產面臨挑戰
新京報: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你認為發展預制菜產業,對推動鄉村振興有何助力?目前預制菜產業存在哪些問題?
孫寶國:近年來,我國預制菜產業發展迅猛,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發展預制菜產業,既是我國居民消費升級、食品加工業不斷做大做強的有力體現,更是“三產融合”、推動鄉村振興、農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已成為各地促進經濟增長、助力農產品深加工、減少資源浪費、培育新增長極的重要抓手。但是,預制菜的產業化絕對不是廚房的放大,也不是簡單的清洗、調理,而是食品與烹飪等多學科的交叉。
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首先,針對預制菜的標準、監管缺乏統一的管理原則。目前,市場上存在不同企業針對同一產品執行不同標準的情況,嚴重制約了產業的健康發展。其次,產業鏈建設短板仍然存在。特別是中式預制菜生產裝備的自主設計創新、智能化水平較低,滯后于產業的規模和快速發展水平。此外,冷鏈配送能力和覆蓋范圍也制約著產業發展,還不能滿足產品對于時效性的要求。
部分預制菜產品的口感與風味復原難度大,復熱過程對營養物質的影響等研究仍需加強。復熱后如何保證風味最大程度還原、營養物質最大程度保留,成為預制菜能否被消費者接受的關鍵因素。預制菜品類也比較單一,亟須豐富。同時,由于中餐菜系豐富、烹飪技藝多樣,預制菜標準化生產面臨極大挑戰。如何實現各大菜系、各種烹飪技藝的預制?預制程度又該如何把握?此外,預制菜產業相關專業人才也明顯不足,跨學科人才的培養亟須高度重視。
新京報:對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你有哪些建議?
孫寶國:針對上述問題,我提出三點建議。首先是健全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產業監管制度。建議相關部門盡快組織制定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產品標準,明確預制菜定義、范圍,以及相關管理原則,兜牢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底線,維護行業健康發展。圍繞預制菜全產業鏈建設配套完善的標準體系,對風味復原、食品添加劑使用、微生物控制、標簽標識管理等進行規范。此外,研究完善產業監管方式,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生產資質審核,提高產業的整體素質。只有標準統一和嚴格監管,才能夠實現規模化的效率提升,助力產業長遠健康發展。
其次,加大科技投入,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支撐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破解諸如口感與風味復原、營養物質保留、質構保持、品質保真等基礎共性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補足預制菜產業基礎研究短板,破解制約發展的共性問題,完善產業鏈,豐富品類,推動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最后,為維持長久的健康發展環境,還要加強頂層設計,打造產業集聚、資源高效利用的發展模式,增強整體競爭力。加快預制菜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梯隊建設,培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為預制菜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加強科普宣傳,做好消費者教育和引導,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選得安心、買得放心、吃出信心。
■ 談科學普及
互聯網已成為謠言傳播的“重災區”
新京報:這次政協會議,你提出了加強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科學嚴謹性、提升謠言整治力度的提案,當前我國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工作存在哪些問題?
孫寶國:當前是科技創新推動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為行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尤為重要。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宣傳的內容嚴謹度不夠,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偷換概念等問題嚴重。一些片面的、科學證據不足的,甚至是錯誤的內容加上奪人眼球的標題就成了熱點。其中較為典型的包括一些健康養生類節目、“偽專家”上演的營銷廣告等。一些固有的認知誤區正成為科普工作的頑疾。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食品添加劑,部分民眾對于食品添加劑的負面印象仍難以改變。此外,一些食品企業為了商業利益,大肆宣傳自己的產品“零添加”,這種行為不僅讓企業作繭自縛,也反向加深了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
對“新事物”“新概念”的科普宣貫不及時,成為困擾消費者的新難題。例如近年來行業中出現的“超加工”和“最少加工”等新概念,原本旨在引導消費者合理膳食,指導行業健康發展,但經部分媒體和所謂“專家”過度解讀后,讓消費者誤認為“超加工”就是不健康,“最少加工”更健康,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最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已成為謠言傳播的“重災區”,“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單”“方便面24小時不消化”“喝牛奶致癌”等謠言多年來反復出現、屢禁不止;一些機構或個人為謀取私利,打著“科普揭秘”的旗號,行偽科普之實。如2022年廣受各方關注的網絡視頻食品“海克斯科技”事件,讓很多網友誤認為加工食品都是所謂的“科技與狠活”。
新京報:對于如何加大謠言治理力度,嚴厲打擊“偽科普”和頑固謠言,你有什么建議?
孫寶國:首先是加大對不實信息、謠言的清理整治力度。建議中央網信辦等相關部門繼續加大對不實信息、謠言的治理力度,重點針對電視健康養生類節目、廣告,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重點平臺開展專項行動,對已經播出、發布的相關內容進行及時清理;探索建立科普白名單、黑名單的認證認可機制,堅持科普工作要由專業的人講專業的事。對于一些長期散布不實信息、謠言的機構及個人加大監管、懲罰力度;推動提升各欄目、平臺的信息監管水平,完善各平臺的信息審查、投訴機制,強化各平臺自我監管責任。
要盡快出臺相關標準法規,禁止在商業宣傳及標簽標識中使用“零添加”等相關內容。《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目前正在修訂中,新版本標準已經明確規定不允許食品標簽進行“零添加”聲稱,但該標準自2019年開始公開征求意見,至今仍未發布,嚴重影響了行業創新和規范。建議相關部門加速會簽進程,盡快出臺新版標準。
此外,加大對頑固謠言有關內容的科普宣貫力度。從國家層面梳理、發布食品安全與健康領域的頑固謠言清單;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等發揮食品領域科學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對謠言內容進行科學、全面的解讀;加強開展廣泛、深入、持久、多媒體的科普宣傳,讓科學跑贏謠言,讓謠言止于智者。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談食品安全
科學認識食品添加劑,區分兩個誤區
新京報:現在一說到食品安全,很多人都會把它和添加劑掛鉤,對此你怎么看?
孫寶國:應該說食品安全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講,不只是食品添加劑的問題。食品不安全通常是食品被污染造成的,有化學的污染、生物的污染,甚至可能還有其他一些物理的污染,導致食品安全品質下降或者不符合要求,從而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急性的、亞急性的或者長期的危害。其中,比如食品中農藥殘留超標,或者說有毒有害的一些元素超標,無論是鉻(Cr)還是鎘(Cd)超標,都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危害。還有,被微生物污染后也會產生一些毒素,給我們人體健康帶來危害,這是我們常見的一些食品安全問題。
新京報:不少人在挑選食品的時候,首先會去看添加劑。如何科學認識食品添加劑呢?
孫寶國:食品添加劑應該說是自古就有,人類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歷史和人類文明史同樣悠久。比如我們中國人發明的豆腐,鹵水點豆腐,沒有鹵水,就沒有豆腐。鹵水就是食品添加劑,主要成分是氯化鎂,用于食品凝固。
有相當多的人對食品添加劑的認識還不夠全面科學。首先有幾組概念我們要分清楚:
第一組概念——食品添加劑和添加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食品添加劑是一個小概念,添加劑是個大概念。比如建筑材料中的水泥,要添加減水劑,這是水泥的添加劑;塑料產品中,有的需要增加延展性和強度,也需要一些添加劑;我們用的墨水也有墨水添加劑。但食品添加劑是非常特殊的一類,這一類添加劑要用到食品當中去,所以世界各國對食品添加劑都采用許可制,也就是有一個名單,只有納入名單中允許的才可以使用。我們國家也頒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編號為GB2760。
另一組概念,大家要分清楚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劑是允許在食品當中使用的,如果國家沒有將其列入到名單當中,但企業把它加到食品當中去了,這就是非法添加物。十多年前,我國出現了一些受到廣泛關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多都是非法添加物,而不是食品添加劑。
新京報:食品添加劑是否也存在過量的問題?如何正確使用食品添加劑?
孫寶國:使用食品添加劑有三方面必須遵守:第一,必須是國家允許的品種。第二,必須是允許添加入其中的食品,比如嬰幼兒的食品,對食品添加劑有更高的要求。同樣是奶粉,成年人的奶粉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添加劑要求是不一樣的,嬰幼兒要求更嚴格。第三,要有一個添加的量。食品添加劑有一個最大使用量或最高殘留量要求,這兩個要求是剛性標準。只要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在允許的食品當中使用,且不超過它最大的使用量或者最高殘留量,這樣用在食品當中就是有益無害的。
■ 談委員履職
擔任政協委員,不能把自己放在“業余”的位置上
新京報:作為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你在參政議政方面有何經驗?如何看待自己的全國政協委員身份?
孫寶國:擔任政協委員的這些年,我根據自己的工作和專業優勢,始終圍繞大局、服務大局,積極參加各類座談會、專題調研,認真準備提案,積極建言獻策,充分發揮好在本職工作中的帶頭作用、在政協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在界別群眾中的代表作用。這期間我也提出了不少提案,比如促進食品包裝材料再利用、培育食品行業創新人才、加強公眾科普等,都得到了比較好的回應。
我認為擔任政協委員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作為政協委員,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崗位職責,政治職責和工作職責都要履行好,不斷提高自己的履職能力。熱情和能力也很重要。雖然絕大多數委員都有本職工作,但是擔任了政協委員,就不能把自己放在“業余”的位置上,要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崗位認真對待。和黨政部門打交道,要有專業的能力,在某些具體問題上,要爭取達到與主管部門水平相近的程度,這樣才能進行深入對話和交流。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