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生素C補充劑的生產中,配料表中有選擇抗壞血酸和抗壞血酸鈉兩種原料形式,為什么不只選一個使用呢?其核心原因是兩者在穩定性、溶解性、口感及適用性上的顯著差異,最終會直接影響產品的保質期、服用體驗和適用人群。
先上總結:
綜合以上幾點,維生素C補充劑在原料選擇時一般會用抗壞血酸和抗壞血酸鈉搭配使用,取長補短。
以下從4個關鍵維度詳細解析:
01
純度
抗壞血酸
抗壞血酸是維生素C的“純體”,除了少量雜質之外,補充的全是維生素C。
抗壞血酸鈉
抗壞血酸鈉是抗壞血酸的“鈉鹽形式”(抗壞血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其分子結構中引入了鈉離子,與抗壞血酸相比,純度不高。每克大約包含890毫克抗壞血酸和110毫克鈉。這就意味著想要獲得與抗壞血酸同樣數量的維生素C,需要攝入更多抗壞血酸鈉。且不適合遵循低鈉飲食的人。
02
穩定性
抗壞血酸
抗壞血酸是維生素C的“活性本體”,其化學性質及其不穩定:
(1)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尤其在潮濕、高溫、光照環境下,氧化速度會大幅加快;
(2)易與金屬離子(如生產設備中的鐵、銅)反應,進一步破壞結構;
(3)氧化后會生成 “脫氫抗壞血酸”,若繼續降解還會產生有害物質(如草酸),不僅失去活性,還可能影響產品安全性。
抗壞血酸鈉
抗壞血酸鈉是抗壞血酸的鈉鹽形式化學穩定性顯著升高。
若用抗壞血酸直接制片,產品可能在短期內(如3-6 個月)就因氧化而失效,無法滿足市場對保質期的需求。
03
溶解性
抗壞血酸
抗壞血酸是弱酸性有機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約為33g/100mL(25℃),屬于 “可溶” 但非 “易溶”;
抗壞血酸鈉
抗壞血酸鈉是離子型化合物(鈉鹽),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達100g/100mL 以上(25℃),屬于 “易溶” 物質,且溶解速度更快。
對人體而言,更易溶解的抗壞血酸鈉能在胃內快速分散、小腸內快速吸收,避免因溶解緩慢導致的“吸收不充分”,尤其適合消化功能較弱的人群(如老人、兒童)。
04
體驗感
抗壞血酸
抗壞血酸的pH 值約為 2.5-3.5(接近檸檬汁的酸度),直接服用時,酸性成分可能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部不適、反酸,甚至加重胃炎、胃潰瘍患者的癥狀;
純抗壞血酸味道極酸、帶澀感,直接制片后口感差,不易被人接受。
抗壞血酸鈉
抗壞血酸鈉是弱堿性鹽(pH 值約為 7.0-8.5),不易刺激腸胃;且微咸的口感,搭配少量甜味劑(如蔗糖、山梨糖醇)即可制成適口性好的片劑,大幅提升服用體驗。
05
小提示
在實際選購維生素 C 片時,無需糾結 “抗壞血酸” 與 “L - 抗壞血酸” 的字面差異,核心是看配料表標注:
若配料表明確寫“L - 抗壞血酸”:屬于更嚴謹的標注,直接表明原料是 100% 活性形式,無需擔心無效成分;
警惕“偽概念”:若配料表寫 “D - 抗壞血酸” 或 “DL - 抗壞血酸(混旋體)”,則產品實際有效維生素 C 含量低,不建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