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冷鏈很「熱」,業務上漲但虧損也在加重 | 行業觀察
疫情下的上海,正在經歷空前的物資保供戰,多個省市的蔬菜、米面、肉蛋等生活物資正通過冷鏈物流向上海馳援,生鮮食品、醫藥疫苗的需求推動著冷鏈公司的業務發展。冷鏈服務商瑞云冷鏈上海負責人陳靖武告訴36氪,上海4月封控期間業務環比卻增長超過20%。旗下公司承運新冠疫苗低溫冷鏈運輸的中集集團,去年利潤同比增長81%,大幅度刷新了歷史最佳業績紀錄。
然而,冷鏈業的現實處境是,基本物資需求在短時間內密集增加,導致冷鏈公司的派件量和配送能力之間不平衡;同時,防疫消殺對于冷鏈倉庫、人員、貨品的嚴格要求,以及物流道路堵點待通、運力未完全恢復等因素,業務量增長的冷鏈企業卻難賺到錢。
在上海4月封控期間,由于人力、物流等運輸成本的大幅提高,某冷鏈公司在華東地區預估虧損約150-200萬元。同樣,萬科旗下的萬緯物流,由于位于上海的四個冷鏈園區實行封閉管理,可調度的冷鏈車輛在通行證獲發限制下大幅減少,成本無法避免有較多上升。
疫情當下,冷鏈行業似乎處于「冰火兩重天」。陳靖武對36氪形容,這是冷鏈企業最難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01 疫情一線,冷鏈企業在行動
上海一疫,冷鏈企業成為保供物資的頂梁柱,多個省市的物資通過冷鏈物流正向上海馳援蔬菜、米面、肉蛋等生活物資。
4月28日更新的《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資保障企業查詢庫》中共有1410家企業被納入,其中多家電商、物流、餐飲企業都包含冷鏈運輸業務。
圖為上海保供企業名單中的部分冷鏈物流公司
據人民日報報道,連日來,上海光明集團從云南、貴州、河北等地調運數十萬份蔬菜包,通過冷鏈物流運至上海,4月15日就有11輛滿載蔬菜的冷鏈貨車,抵達寶山區楊行鎮。
疫情下的上海,正在經歷空前的物資保供戰,冷鏈物流絕對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對于大部分一二線城市來說,農產品尤其不耐儲存的綠葉菜自給能力有限,主要靠物流、市場解決。以本次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上海市為例,2020年上海市農產品日消費量為7萬噸,但農產品自給率比較低,糧食、生豬、蔬菜自給率分別為20%、10%、40%,生鮮牛奶為60%。因此,疫情靜態管理期間,上海八成以上貨源(除綠葉菜外)依賴外省供應,尤其是每日蔬菜供應量達8500 噸。這對跨地冷鏈運輸提出了更高的配送效率要求。
疫情無疑加強了這種需求。
冷鏈行業下游主要包括食品生鮮類和醫療生物類的運輸。消費市場主要以生鮮農產品需求為主,食品冷鏈占冷鏈物流的比重占90%以上,是冷鏈物流最主要的應用。
疫情期間,生鮮電商、社區團購訂單增長,同時方便食品、預制菜等產品的需求也被進一步激發。叮咚買菜在在整個上海區域的供貨量在近日短時間內調整到2倍及以上。
作為直營制的快遞龍頭企業,順豐在4月8日安排了十輛大貨車組成的全程冷鏈車隊,承運28.2萬份醫用物品、2萬份荊州特產、30噸新鮮蔬菜,從荊州市體育中心出發前往上海,確保冷鏈不脫溫,末端配送無接觸派送。
順豐告訴36氪,接到上海商委的保供任務后,順豐立即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設立了浙江平湖、江蘇昆山、上海的西郊和江橋等4個甩掛中轉站,貨物到達中轉站后通過甩掛接駁"無接觸"作業方式轉運至上海指定地點;截至4月19日,保障上海蔬菜2712噸、133車次,物資5280噸、176車次。除此之外,順豐每天還將上海蔬菜集團向全市提供的蔬菜,點對點直送至市內16個區。截至4月19日,完成運輸150車次、1327噸。
圖片來自順豐
餐飲企業也在積極發揮作用。以海底撈旗下的蜀海為例,截至4月13日,蜀海供應鏈已通過徐匯、黃埔、寶山、楊浦等區域的政府訂單及零散的社區團購、保供海底撈及餐飲行業等方式,投放1000噸冷鏈物資。蜀海供應鏈運力也已恢復30%,正在全力參與社區供應,同時保障首批恢復線上營業的20家海底撈門店,及上海餐飲行業物資供應。
預制菜搭乘疫情的風口快速發展,也助力疫情保供。盡管在原材料采購上受到疫情影響,「國內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每天提供數萬份半成品菜品,通過自建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送達上海,
龍頭企業帶動,創業公司一同加入保供大軍。
圖片來自瑞云冷鏈
瑞云冷鏈告訴36氪,他們是上海青浦區第一批保供機構,目前運力已恢復30-40%,自有的3-4輛冷鏈運輸車每天運2-3趟,配送到了兩百多戶上海居民。上海本地所運貨來源的倉庫是上海菜籃子工程西區的一個中心點,外地運至上海的捐贈物資或紅十字物資等,部分也由瑞云冷鏈進行配送,一般每天有2-3輛15米長的冷鏈運輸車運至上海。
瑞云冷鏈表示,特殊時期,數字化幫助瑞云冷鏈發揮更大價值。瑞云冷鏈的冷運寶平臺可以對訂單進行智能規劃,匹配最優的配送路徑和順序,保障平臺成單率保持在75%以上。
02 數以億計的核酸試劑和新冠疫苗,更需要冷鏈保障
除了食品生鮮,醫藥冷運也是冷鏈物流的另一大需求,較生鮮冷鏈所要求的更為苛刻的條件更為嚴苛,讓醫藥冷鏈運輸被稱為冷鏈行業金字塔的頂尖。疫情中,核酸檢測試劑和新冠疫苗是兩大重點冷鏈運輸品類。
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數據顯示,自新冠疫情發生至2022年4月,全國已經完成的核酸檢測人次為115億。當核酸檢測成為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必備需求,為保證檢測結果精準,數億人的檢測樣本需要在全程溫控的環境下運輸,以確保其生物活性成分不失效。
同時,新冠疫苗的運輸需求也給冷鏈行業帶來了新的機會。截至目前,中國各地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333401.8萬劑次,這將給國內疫苗冷鏈運輸市場帶來翻倍增長的空間。
疫苗運輸的全程都離不開冷鏈的精準溫度控制。去年一月,四部委曾印發《新冠病毒疫苗貨物道路運輸技術指南》,首次對新冠疫苗運輸設備準備查驗、預冷、溫度實時監測、交接核對、裝載方案等關鍵技術要求作出明確說明。國內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運輸溫度要求在2℃~8℃,而美國輝瑞公司與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聯合開發的新冠mRNA疫苗需要-70℃的運輸環境,才能實現長時間的保存。這種超低溫的環境對于冷鏈運載工具的技術設計、物流解決方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孫文劍此前表示,據初步摸排,我國綜合排名前30的醫藥物流企業,擁有冷藏保溫車超過1萬輛,冷藏保溫箱近30萬個,整體可以滿足疫苗生產、供應及接種的運輸需要。
目前,我國主要的疫苗物流配送企業集中在國藥控股、華潤醫藥、九州通等醫藥物流龍頭,但新冠疫苗激增的巨大需求,僅靠這些龍頭企業難以消化。因此,既不屬于疫苗的第一方"發貨人",也不屬于第二方"收貨人"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迎來了發展機遇。
對于經營和配送疫苗的企業來說,需要通過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而對于僅承擔疫苗運輸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來說,需要通過與獲得GSP認證的企業簽訂運輸合同即可,但仍需要在"全程可追溯、全程溫控"的硬指標下,具備一整套規范的冷鏈運作管理能力。高門檻讓新企業很難入局。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目前醫藥冷鏈物流市場上有三類主要玩家,第一類是以國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經銷商,在醫藥倉面積和分布上優勢巨大,具有更好的擴大其配送運力與配送網絡的優勢。第二類是以順豐為代表的第三方綜合物流企業,在運輸網絡覆蓋以及成本控制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第三類是以中集冷云為代表的專業第三方醫藥冷鏈物流企業,對各種醫藥產品的特性有著充分的了解,可以確保其運輸途中的安全與質量。
作為物流業務中的高端場景,醫藥疫苗類冷鏈物流的利潤率往往更高。作為首批被納入新冠病毒疫苗貨物道路運輸重點聯系企業名單的企業之一,中集冷云先后為6大國內新冠疫苗生產企業全球轉運提供解決方案,已承運約 6 億份新冠試劑的低溫冷鏈運輸,為國內知名新冠疫苗生產企業提供新冠疫苗出口冷鏈箱,共出口新冠疫苗約 3 億支。中集集團2021年全年營收約1637億,首次突破千億,同比增長74%;營業利潤達134.7億,同比增長81%,大幅度刷新了歷史最佳業績紀錄。
03 風口當前,冷鏈不"冷" ,但賺錢也不易
據羅戈網統計,2020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已達到4698億元,冷鏈物流需求總量達到2.4億噸。中物聯冷鏈委預測嗎,2025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500億元。中物聯冷鏈委的數據還顯示,2021年中國冷鏈運輸景氣指數108.38%,呈現出良好的上升趨勢。
今年來,冷鏈物流領域的相關政策也持續出臺落地。
圖片來自政府官方網站
日前,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冷鏈物流行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誕生。此外,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冷鏈物流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發改委出臺的《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冷鏈物流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都讓冷鏈行業的頂層規劃更加清晰。
相較于普貨物流,冷鏈存在諸多發展難點。
冷鏈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凍食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蕭賡指出,目前我國冷鏈產業仍存在諸多短板,例如冷鏈資源不足、冷鏈流通率偏低、損耗偏大、成本較高、信息化支撐力度偏弱等。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30%至40%,果蔬、肉類和水產品的“斷鏈”比例高達67%、50%和42%,果蔬類食品損耗量達15%,遠高于發達國家的5%損耗量水平。據《2021年生鮮農產品冷鏈儲運技術發展報告》指出,我國食品、生鮮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800億元。同時,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底,僅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逾十個省市可以實施冷鏈食品追溯。
以順豐控股為例,2014年推出的順豐冷運,逐漸發展成為了我國供應鏈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龍頭企業。然而,順豐2021年報顯示,通過各類手段等才能將生鮮寄遞的損耗降低60%。
圖片來源:國家信息中心
圖片來源:國家信息中心
站在疫情催化下的風口,冷鏈企業仍面臨盈利困境。據早些時候統計,中國的冷鏈利潤率為8%,而發達國家的冷鏈利潤率可以達到20%-30%。
大物流通道調運環節的梗阻、嚴格的消殺防疫管控要求和激增的冷鏈物流履約成本,使冷鏈企業在疫情下更面臨著配送延誤、運力折損、成本激增等現實難點。
首先,物流通道受阻,冷鏈物流運力折損嚴重。本輪疫情多點散發,各地區的防疫通行政策也不盡相同,冷鏈司機因近期配送目的地和途經區域出現突發疫情,而導致行程碼帶星、健康碼變黃甚至是就地集中隔離等情況時常發生。還有省際、城際防疫卡點“逢車必檢”,導致工廠生產的貨品難以及時到倉,冷鏈出倉配送困難重重。
其次,冷鏈運輸頻頻發生食品外包裝感染事件,對于港口和跨區域運輸的冷鏈物流配送消殺程度升級。進口冷鏈食品堵在港口,因疫情人手不足,排隊通關,集中監管倉消殺等,拉長了貨運時間。冷鏈物流車輛和駕駛員隨時面臨排隊檢查、無法下站、到站勸返等諸多臨時狀況,訂單積壓、配送延誤難以避免。
此外,隨著近期國內外成品油價格的上調,冷鏈物流航運、車輛運輸等運營成本激增,再是各地受疫情管控措施導致的車輛裝載率下降、配送時長增加等,以及駕駛員越來越頻繁的核酸檢測、車輛勸返、人員隔離等,都導致冷鏈物流整體履約成本激增。
某冷鏈物流公司告訴36氪,4月在華東地區預估虧損約150-200萬元,比平時虧損情況多出一半至翻倍。同樣,萬科旗下的萬緯物流,由于位于上海的四個冷鏈園區實行封閉管理,可調度的冷鏈車輛在通行證獲發限制下大幅減少,成本無法避免有較多上升。
疫情下,人們對于冷鮮食品的存儲需求,加上生鮮配送、社區團購及預制菜的火熱,正在使冷鏈行業關注度大幅提升,產業上中下游或許迎來增長窗口,龍頭企業實現大幅盈利。
圖片來源:頭豹研究院整理
上游的技術進步和設備投放增加,是冷鏈行業走出高投入期,逐步實現盈利的關鍵。受益于冷鏈行業的紅利,設備廠商的收益性更為確定。以冷鏈物流微電機龍頭微光股份為例,公司由傳統冷鏈電機升級到毛利率更高的ECM 電機,并成功進軍伺服電機領域,在海容冷鏈、澳柯瑪等制冷行業優質客戶的增長帶動作用下,2021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39%。中信證券認為,在工業自動化+國產替代趨勢下,微光股份的伺服電機營收有望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形成第二增長曲線。
中游的冷鏈物流企業依靠數字化升級,逐漸提高冷鏈配送效率,減少「斷鏈」情況發生。數字化冷鏈進入2.0時代,主要圍繞“冷鏈流通的全鏈追溯”和“冷鏈安全的公共監管”這兩個問題展開。以順豐為例,2021年財報顯示實現營收2072億元,同比增長34.5%;其中,順豐冷運以數字化賦能,實現營業收入78.0億元,同比增長20.1%,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冷鏈物流百強榜”榜首。
下游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也讓城市前置倉、移動冷庫、智能冷鏈自動售賣機、冷鏈自提柜等業態重新翻紅。以海容冷鏈為例,該公司主營產品為冷鏈物流行業中的零售終端設備,2020年商用展示柜占營收收入的90%以上。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報告期內營業收入8.4億元,同比增長47.83 %。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冷鏈概念股大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