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到底有啥美食?夏天吃冰淇淋,進士宴上還有御賜糕點1
封面新聞記者 劉葉
烈日、高溫、蟬鳴……夏天的熱情從來都是直接而猛烈的。如果說空調、冰棍、西瓜是現代人對酷暑的回應,那古人如何通過美食消暑呢?
不管是熱播的《唐朝詭事錄》,還是日益流行的唐朝仿妝,唐朝魅力無法忽視。近日,專注研究傳統美食的自媒體賬號“研舊所”主理人黃承娟向封面新聞聊起了唐朝高規格飲食,而最令人神往的,無疑是酷暑之下那一勺甜蜜的酥山。
唐代已有冰淇淋
下層鋪冰,上層蓋酥
甜蜜蜜,冰冰涼,入口即化,人見人愛……試問,誰能拒絕在炎熱的夏天來上一口冰淇淋呢?
英雄可以不問出處,美食必須打聽來路,打聽來做啥?自己動手做呀!雖然冰淇淋的來歷眾說紛紜,但在千年前的唐代,就已經出現了一種冰與奶酪相佐的冷飲甜品——“酥山”。
何為“酥”?康熙字典中有記錄:酥,酪屬,牛羊乳為之……入鍋內即成酥油。翻閱大量古籍資料,黃承娟根據王泠然《蘇合山賦》的記載以及唐章懷太子墓“仕女圖”、唐代壁畫“野宴圖”中的酥山畫面推斷,酥山是由酥油和冰沙制作而成:下層鋪冰,上層蓋酥。
制作傳統美食,第一關就是如何從古籍資料的只言片語中找到合理的制作方法。黃承娟介紹了古人如何做酥油:“酥油就是從鮮奶中提取出來的脂肪,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有說到提取方法。”將熱牛奶倒入竹瓶中密封,用力搖晃,大約半小時后瓶中會有脂肪團出現。脂肪團需要在冰水里洗掉雜質,搗成柔滑細膩的酥油,此時酥山的前奏便已奏響。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這是《詩經》中關于古代鑿冰存冰的描述。古人沒有冰箱,人們于冬季將冰塊鑿出,整齊碼放在冰窖之中,然后鋪上厚厚的稻草用于保溫,待到夏季取用。由于冰窖投資大、成本高,冰塊“過冬”后還有不少損耗,故而只有皇室權貴才能使用冰窖,所以,冰在古代的夏天可是奢侈品。
為了更顯大唐貴族奢華,黃承娟團隊決定讓酥山“貴上加貴”:在原料中加上唐朝皇室頂級網紅水果: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與冰塊被打碎成細膩的荔枝冰沙,層層鋪就在碗底,荔枝清甜、冰沙清涼,不知楊貴妃一口氣能吃多少?
荔枝酥山
“酥山材料備好,但最具靈魂的其實是點酥。”黃承娟說。何為點酥?王泠然在《蘇合山賦》中形容:素手淋瀝而象起,元冬涸冱而體成。“意思是把酥加熱到近乎融化后,讓酥在滴落過程中形成造型。”最后,配上花瓣碎片,精巧可口的荔枝酥山完成。
點酥的過程
一碟酥山也體現著唐朝人的精致生活與風雅。
唐朝學霸的心頭愛
進士宴有御賜美食
與流傳于世的冰淇淋不同,唐朝也有眾多“舌尖上的寶藏”隨著繁華盛世隱于塵埃。紅綾餅餤,這個唐朝學霸和高官的心頭愛,常作為“御賜美食”出現在進士宴中,如今已失傳。
“雖然紅綾餅餤完整的制作方法無法得知,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吐魯番阿斯塔納出土的唐代餅餤實物,以及一些零散的史料和傳統的烹飪技藝,嘗試還原其大致制作過程。”黃承娟介紹道。“比如唐人張鷟《朝野僉載》有一條細節‘薄餅闊丈余,裹餤粗如庭柱’,大概就能判斷出它的形狀。”
酵母水加入面粉、豬油充分揉勻,蓋上濕布靜置。經過半小時發酵后的面團,要有彈性與韌性。揉搓、分割、搟薄,一塊塊面皮完成。值得一提的是,結合紅綾餅餤的含義,黃承娟在面皮中添加了紅色的可食用色素。
黃承娟正在制作紅綾餅餤
“至于餡料,我們用豆沙,再佐以堅果、芝麻。豆沙的甜膩與餅皮的咸香會相互融合。”黃承娟說,唐朝流行豆沙餡,用此填入紅綾餅餤比較符合實際。餡料呈長條狀,用面皮輕裹,經過造型和烘烤,紅綾餅餤形狀完美呈現。
豆沙餡兒填入紅綾餅餤
時光倒回千年前,這塊點心會被系上一根細細的紅綾,是喜慶,也是榮耀。“想象一下,在那個繁華盛世的盛唐之中,紅綾餅餤作為御賜珍品,何其珍貴。”
系上繩子的紅綾餅餤
展現中國人在舌尖上的雅與美,是很多美食博主的創作目標,正如黃承娟所說,“傳統美食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蘊含的智慧與匠心,值得我們不斷探索與傳承。”
(受訪者供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