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餐飲”是真養生還是智商稅?1
近段時間,“中藥餐飲”很火,甚至有一種“萬物皆可入中藥”的架勢——中藥面包、中藥奶茶、中藥咖啡,還有中藥冰淇淋……中藥成分與食物飲品的“跨界合作”,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前來“打卡”。
當然,號稱添加了中藥成分的食品飲品,價格也往往較高。市面上,38元一個的中藥冰淇淋、52元一個的中藥面包售價普遍遠超同品類商品。那么,“中藥餐飲”是真養生,還是智商稅?值得探討。
先說背景。近年來,隨著人們養生理念的不斷提升,“萬物皆可入中藥”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中藥餐飲”逐漸走紅。《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年輕人正成為養生消費的主力軍,18歲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占健康養生消費人群的83.7%。與此同時,以中醫院為代表的“吃苦”之地,也逐漸變成了可以治愈部分年輕人“脆皮”身體和“脆弱”心靈的養生福地。在年輕群體的推動下,很多“中藥餐飲”更是成為網紅產品。
再說理論。中醫一直有“藥食同源”的說法,由這一概念發展出的藥膳飲食文化延續至今,許多人對中藥餐飲并不陌生。只不過當下的中藥餐飲延伸為“中藥+”的概念,與求新求異的潮流文化碰撞,催生出了諸多的養生食品和飲品。
但是,問題也來了。國家規定只有列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中的中藥材,才能安全添加至食品中作為藥食同源物質使用,這類中藥材也叫做“食藥物質”。而且每種食物的偏性不同,每個人的體質各異,適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專業性和適配度方面做好很難,健康與味道好之間也不容易平衡。
對此,有評論就指出:跟萬人一方的“中藥餐飲”談“療效”,恐怕有些多余了,這些東西充其量只能算是心理上的“安慰劑”。想想也是,中藥養生餐飲受追捧,反映出大家越來越重視健康和養生,老百姓的健康素養提高了。但是,養生是一門學問,試圖通過幾頓“藥餐”來養生,不現實。
小馬飛刀以為,中醫藥的根在民間,生活化是中醫藥發展與壯大的基礎。目前,中醫藥餐飲行業標準化、規范化不足,若放任其肆意發展,勢必會影響民眾對中醫藥效果的信任,進而影響中醫藥餐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預防亂象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對“中藥餐飲”,該有的監管不能缺席。一方面,通過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加強對中藥材的質量監管和藥膳制作的衛生要求。另一方面,對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的嚴加約束,中醫藥養生絕不能淪為商家宣傳營銷的噱頭。
小馬飛刀最后想說的是,講究養生保健是好事,但是養生保健,應走出對食補、藥補的依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告別生活陋習,或許才是最好的養生。
小馬飛刀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炭火烤鴨加盟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