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區“社區大網格+紅色小分格” 一網統管釋放基層治理大能量
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3年4月21日訊(記者 鄧紅麗 林秋穎)“路燈壞了”,問題通過微信群反映到小分格,當天晚上回家就能看到家門口明亮的路燈;商鋪門前出現電單車亂停放,數字化平臺的“AI大腦”就能實時找到網格員處理;遭遇勞資糾紛,“500米服務圈”內就能找到糾紛調處、法律服務站點……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急難愁盼”問題有效解決,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正是光明區探索“社區大網格+紅色小分格”一網統管基層治理新模式,釋放出的大能量。
社區是個大網格,網格化是社區治理的有效實現形式。近年來,光明區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加快推進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機制改革,將原基礎網格優化調整為綜合網格,平均6個綜合網格設立一個紅色小分格,建立小分格黨組織,探索“社區大網格+紅色小分格”一網統管基層治理新模式。2022年,光明區網格管理業務考核和法治深圳考核均位列全市第一。
條塊結合 網格治理系統化
光明區共有31個社區,平均每個社區管轄5平方公里、4.3萬人,“小馬拉大車”問題突出,而這是超大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通病”。
如何“破題”?要把“大車”分解,由大到小,縮小基層治理單元。光明區創新探索,按照“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理念,以每5000人口數或2500左右間(套)數、每0.5平方公里地域面積為標準,全區共劃分1734個綜合網格和275個紅色小分格,實現精細化管理。
同時,賦能社區這匹“小馬”,由小到大,壯大基層治理力量。一方面,優化領導機制,成立區、街道、社區網格化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形成“1+6+31”三級領導體系,并打造以社區為基本單元的“社區+紅色小分格”兩級管理架構,強化各級黨委對網格化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
另一方面,為解決社區有責無權問題,光明區賦權社區黨委,建立“社區發令、部門執行”機制,社區、小分格層面解決不了的問題,由社區“吹哨派單”,相關部門主動接單,及時受理、限時辦理并反饋。數據顯示,2022年,光明區各社區向區、街、部門“發令”515次,調度1600余名干部下沉一線,相關部門100%及時報到。
此外,人員力量下沉,充實社區治理力量。各街道網格、城品、消巡、綜治等隊伍3000多人全部下沉到社區。同時,建立紅色小分格指導員制度,選派的指導員每周至少半天到小分格內,研究解決痛點、難點問題;探索選派黨員干部全脫產下沉社區掛任社區黨委兼職副書記,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網格化治理力量考核權也下放社區,考核權重方面,社區黨委占70%,街道社區網格管理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占30%,讓社區真正有權管人、有人干事。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主陣地,紅色小分格是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如何抓好紅色小分格陣地建設,讓小分格釋放出網格化大能量?光明區建立健全“三會協調”工作機制。建立小分格黨支部,開好支委會;組建小分格黨群理事會,開好理事會;小分格每日組織召開工作例會,街道、社區每周組織召開協調會,區級每月組織召開推進會,研究會商工作。
小分格召開工作例會。
“三會”機制確實解得了居民“難事”。2023年2月,在馬田街道小分格黨群理事會上,一位居民提出了城中村電動自行車停放亂、充電難的問題,理事會將問題上報到社區黨委。社區黨委根據小分格摸排的情況,就近配置近500個充電樁、1500個停車位,獲得居民大力點贊,打通了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米”。
清單管理 網格權責標準化
為了進一步整合優化工作力量,提升網格化服務管理,光明區全面梳理,在社區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黨建綜合組、平安穩定組、數字網格組、民生訴求組、安全生產組、市容環境組和城市建設組等7個功能組。各工作組組長由兩委委員擔任,按照相應職責,推動小分格開展具體工作,做到上傳下達、督導檢查、通報考核、閉環管理。
同時,在紅色小分格下設三類崗位:基礎網格信息崗、綜合巡查糾治崗、民生訴求服務崗,制定職責清單,明晰人員職責分工,規范內部管理,努力實現“小事不出分格、大事不出社區、要事不出街道”的目標。
及時回應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
按照新的組織架構,光明區將巡糾事項信息化,網格綜合巡糾事項納入統一分撥系統和治理平臺,實行巡糾、上報、分撥、處置、復核閉環管理。并建立事項準入和退出機制,明確事項巡辦銜接機制,從源頭上確保網格員負擔“不超重”,讓社區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入網格內,及時回應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
“以前,一天要應對多次檢查,信息登記、消防安全檢查、整治超‘門線’經營等等,都是分批次來,會影響我們的經營。”不少商家向社區反映。
馬田街道薯田埔社區兼職副書記段飛煬介紹,街道在格內賦權、賦能、賦責,將簡易處置任務納入小分格治理事項,統一對格內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打破部門業務線之間的壁壘,探索出“人人都是消巡員、平安員”的工作機制。如今,依托紅色小分格工作模式,可實現“進一次門,一次就到位”,最大限度減少執法擾民,提升了社會治理成效。
群眾“點單” 網格服務精細化
在馬田街道福華北消防站旁,樹蔭底下有個“集裝箱”異常醒目,這是社區的“箱式”小分格黨群服務站,不到20平方米的小陣地里,辦公設施、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既滿足網格員日常辦公、議事決策需要,又成為志愿服務和便民服務開展的重要陣地。
小分格黨群服務站。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光明區將紅色小分格陣地建設與現有的群眾訴求服務站點、各類黨群服務陣地等進行系統整合,建立健全“群眾點單、分格辦理”工作機制,打造“一站式”群眾訴求服務站點。站點提供糾紛調處、法律服務、心理服務、問題投訴、人民建議、幫扶救助等多項服務,形成基層大治理的“500米服務圈”,實現訴求服務在身邊,矛盾化解在源頭,問題解決在基層。2022年以來,網格員排查化解群眾訴求服務事項7622宗。
除了到線下服務站點“點單”,光明區群眾還可通過書記在線、微信群、群眾訴求服務智慧系統、基層治理平臺2.0、社區微家園等多個平臺,隨時隨地線上反映訴求,既便捷又省時。據悉,“書記在線”服務已受理矛盾糾紛類訴求事項3938宗,化解率達99.72%,目前已在全市推廣。
“路燈壞了,請及時更換。”“樓上擾民,請網格員解決一下。”不少群眾已經習慣了通過微信群找小分格解決問題。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高了,群眾滿意度不斷上升。這樣的治理成效,得益于光明網格化治理“三三制”塔式微信群機制的建立。該機制以樓棟、綜合網格、紅色小分格為單位,以區、街道、社區為不同層級,建立光明網格化管理三級塔式微信群。通過小小網格“微信群”,更好地傾聽民聲民意、宣傳政策法律、收集情報信息、發現治理隱患、化解矛盾糾紛。目前,全區共建立塔式微信群15148個,入群人數近70萬。
以玉塘街道田寮社區為例,該社區已建立820個微信群,實現社區居民全覆蓋。就在今年2月中旬,社區通過微信群了解居民訴求,快速解決了井蓋破裂和消防通道堵塞等多宗安全隱患。
紅色小分格工作人員還通過日常網格化巡查,及時收集群眾訴求、民情民意、矛盾糾紛等情況,由小分格及社區進行匯總辦理。社區、小分格層面解決不了的,由社區“吹哨派單”,真正做到以群眾訴求“為令”,部門“聞令”而動,實現服務群眾從“等上門”到“送上門”的轉變。
網格員對“三小”場所進行排查。
鳳凰街道塘家社區網格員小趙就通過日常走訪,解決了困擾一商鋪店主許久的“煩心事”。由于店鋪上方的多條空調管道老化漏水,一到夏天門店就變成“水簾洞”。小趙對該樓棟挨家挨戶進行排查,歷時一星期,徹底查清并解決了9個住戶的空調漏水問題。“現在門前不滴水,小店生意也變好了。網格員真是群眾的貼心人!”店主胡先生贊不絕口。
公明街道則以開展“網格基礎信息春季核采”專項行動為契機,對轄區內小檔口、作坊、街鋪等6000余家“三小”場所進行全面排查,做到隱患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確保全街道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
選優配強 網格隊伍專業化
基層治理的核心是人、是隊伍。強化網格員隊伍建設,才能讓基層治理“最后一米”走得更穩更實。光明區提出,選優配強紅色小分格黨組織領導,把區、街道、社區的“能人干將”選配到分格黨組織的領導崗位上來,做實掛任社區黨委副書記、分格長、指導員等改革舉措,發揮關鍵少數的帶頭作用。
同時,光明區采取“內部掛牌”方式,打造面向全國的一流基層治理學院,規劃學院教育培訓體系,搭建學習互動平臺,建立基層治理案例庫。培訓對象為全區參與基層治理的社區班子成員、網格員隊伍以及網格員以外的平安員隊伍,培訓重點為政治理論、通識教育和專業技能。
2022年,全區共遴選網格師資庫68人,開發培訓課程24門,開展網格員全員培訓11期14594人次。
網格員準軍事化大練兵。
“稍息、立正、齊步走!”聽著教官鏗鏘有力的口令,光明街道網格員迅速作出反應,一絲不茍地完成了停止間轉法、列隊與立正等列隊訓練。這樣的網格員準軍事化大練兵在全區全面鋪開。光明區以軍事隊列訓練為抓手,不斷提升網格隊伍的體能素質和精氣神,打造一支作風過硬、紀律嚴明、業務精良的新時代網格尖兵。
素質“高”起來了,隊伍也要“活”起來。在人員激勵方面,光明區通過暢通晉升通道、保障工資待遇、落實績效獎勵、建立網格員之家等多種措施,有效激活社區工作人員干事創業的“一池春水”。
確保權力運行公開透明,強化監督管理必不可少。光明區創新監督方式,在每個紅色小分格設立廉情監督站,配備“1+1”兩名廉情監督員,1名來自街道的優秀公務員,1名來自小分格內推選出來的企業、商戶、居民代表。通過實地走訪、談話交流、聯系群眾等方式,廉情監督員對分格長及格員履職情況、廉潔自律等開展監督工作,實行“六個一”工作法,持續整治群眾身邊的“微腐敗”,釋放“小分格”監督“大力量”。
科技支撐 網格管理數字化
“現在大家停車都規范了許多,周邊秩序越來越好了。”在新湖街道新羌社區匯豐購物廣場旁經營早點鋪的商戶表示,在這里經營確實更舒心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得益于“新小湖”智能網格員的投用。依托分布在新湖街道各點位的956個高清探頭,后臺的“AI大腦”可第一時間甄別“六亂一超”等治理痛點,并實時推送給對應的網格員。網格員可騰出巡查的精力,專心用在整治上,解決問題發力更準了。
“新小湖”系統讓“數據跑路”代替“人力跑腿”。
讓“數據跑路”代替“人力跑腿”,“新小湖”智能網格員的運用是光明區網格管理數字化的一個生動縮影。
今年2月24日,光明區啟動“基層治理數字化平臺2.0”,打造了一套多級聯動、數據共享、功能集成、操作便捷、運行高效的平臺體系,為街道、社區推進網格化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撐。目前,該平臺已在全區6個街道開展試運行,網格員上報事件時間由平均2分鐘減少至1分鐘,效率提升了50%。
同時,光明區建立“區-街道-社區-網格”四級聯合調度指揮工作臺,將人口、法人、房屋、網格隊伍等數據全部下沉社區,并一一落圖落塊,實現了社區全面數字化。目前,該工作臺匯聚全區28374個視頻監控、13731個視頻門禁、18類傳感器等技防預警信息,實現社區各類異常情況主動預警、快速反應處置。
數字化是社會發展的引擎,也是提高基層治理效能的關鍵。光明區在深化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改革過程中,強化數字治理,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建好平臺、用好數據,讓信息共享起來,將大數據運用起來,助力科學決策和服務為民,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光明,一個很young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