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引領規劃,雨花經開區有顏有質
伍玲 成雨景
綠色,在中國傳統色彩中,是自然的底色,是生命的顏色,這一抹色彩落到雨花經開區,是那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園區發展之景,是那綠色為底、創新為本的企業崛起之路,是那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產業蝶變之徑,提質規劃與產業發展,在這里交織書寫和諧唯美的綠色詩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當綠色發展成為社會共識,作為國家綠色工業園區,雨花經開區應該如何持續推動綠色發展,實現“三生融合、三態協同”?
雨花經開區近年來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要始終將綠色理念融入頂層設計,從園區規劃之初謀劃綠色發展。
2002年建園以來,雨花經開區堅持以綠色引領規劃設計,強化產業支撐,優化園區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在與時俱進、不斷優化的規劃發展中,綠色發展的底色始終不變。
去年開始,雨花經開區以創建綠色園區和“五好”園區為指引,啟動規劃與治理提升行動,在園區定位、規劃、管理、提質等方面下真功夫、下實功夫、下苦功夫,磨好治理“繡花針”,織出園區“新圖景”。
共識 綠色發展是政治覺悟更是內生動力
21年來,雨花經開區經濟蓬勃發展,引進各類企業超7000家,產業工人數以萬計,常住人口近14萬,園區產業版圖和居民生活圈不斷向外輻射、擴張。為此,園區也先后編制多個規劃,涵蓋總規、控規、城市設計等多種類型。
適當調整和優化園區規劃,就事件本身來看,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但為何這兩年,雨花經開區全力加速規劃調整腳步?總的來說,是領導有囑托,園區有需求,企業有期盼,居民有呼聲。
今年3月21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湖南調研時,來到雨花經開區考察,并在先進制造業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緊緊圍繞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強戰略統籌謀劃,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今年4月6日,省委書記沈曉明在長沙調研時強調,要讓更多群眾了解規劃、利用規劃、監督規劃,更多參與城市規劃,更好發揮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去年3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桂英也在調研全市城市規劃工作時強調,要堅持規劃引領,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功能品質,保護傳承歷史文化,以高水平規劃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中央還是湖南、長沙,對綠色發展和城市規劃的認識和重視,都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對雨花經開區而言,綠色發展不只是一種政治覺悟,更是一種發展的內生動力。
雨花經開區是在“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經歷了鄉村到園區到城市的變遷,如今正面臨新的發展課題。
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在《后工業社會》一書中,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在后工業化社會,城市空間格局會發生重大變化,總體目標是集中生產空間、優化生活空間和擴大生態空間,打造緊湊型城市,構建生產、生活、生態復合空間系統。
這一點與雨花經開區所做的園區規劃工作殊途同歸。
雨花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袁釗介紹,當前,雨花經開區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園區正在以服務企業為中心,以改善民生為抓手,以優化環境為重點,推動園區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推進規劃形態、園區業態、產業生態“三態協同”發展。
一份數據也體現了雨花經開區經濟發展的含金量:2023年一季度,雨花經開區預計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234億元,同比增長176.8%;其中也能看到比重極大的“含綠量”: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貢獻大半的規模工業總產值。
隨著經濟質量逐年攀高,區域內產業規模發展壯大,可園區擴展空間有限,雖然產能同比增長較快,但整體上看,還可以做更大的貢獻。這也是園區這兩年啟動規劃與治理提升行動的內驅力。
過去多年,園區一直以產業建設為主,如今抓緊在用地布局、產業體系、綜合交通、配套設施、綠化景觀等方面“補課”,就是為了讓配套設施建設及時跟上經濟發展步伐,
雨花經開區一家企業員工告訴筆者,園區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尤其是主特產業、高新企業蓬勃發展,企業數量和居住人口不斷增長,希望園區未來可以不斷提升停車場、學校、醫院和體育場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真正讓企業和員工實現宜居宜業。
行動 “綠色”貫穿規劃和治理提升行動
在雨花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陳海波看來,園區要建設千億級、國家級、“五好”園區、綠色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算好“政治賬”,捋清“經濟賬”,做細“民生賬”,打好“長遠賬”。
“去年,園區邀請長沙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針對園區現狀制定了一個新規劃。”雨花經開區開發建設局負責人介紹,下步將科學規劃、精心部署、有的放矢進行園區提質改造。
從這份新制定規劃來看,“綠色”始終貫穿其中——雨花經開區規劃和治理提升行動主要圍繞建設“五好”園區、綠色園區和長株潭核心區三大要求,涉及從園區定位、規劃、產業、調擴區、土地利用、交通、公共配套、基礎設施、綠色生態、空間形象、園區管理等方面內容。
關于園區定位,筆者注意到,雨花經開區未來發展目標是打造“三生”融合的示范園區,建立以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為代表的高質高效綠色產業園和人性化、多樣化的新型產業社區,并錨定了園區總體定位、功能定位和產業定位。
以產業定位為例,雨花經開區將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基地、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和生命健康基地,全部契合綠色發展理念。
產業體系優化和升級主要是圍繞園區“一主一特”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為雨花經開區主導產業,對內,未來將強化產業安全和科技自主,加快推進“補鏈”“擴鏈”“強鏈”,打造內需導向的國內汽車產業體系;對外,將實施新一輪“走出去”戰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嵌入汽車全球創新網絡。
人工智能及傳感器(含數控機床)是園區的特色產業。對于這一產業,雨花經開區因產施策:全力做到強優勢、延應用、優生態。
產業規模提升的同時,產值“含綠量”也在同步提高:目前雨花經開區污水集中處理率、工業廢水廢氣處理達標率、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并將力爭在2025年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在15%-16.5%。
針對園區用地布局問題,筆者注意到,雨花經開區從外部空間入手,擬爭取一定的調擴區。一方面爭取調區,將清泉寺和同升湖兩個片區調出綠心范圍,另一方面擬將園區范圍向東南側擴區,主要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及全產業鏈服務,可布局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子制造、材料研發、相關配套核心零部件產業。
另一個辦法,就是與湘潭、韶山、溆浦等地經開區、產業園合作,建設和拓展飛地園區。
何為“飛地園區”?湖南省“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通過創新規劃、建設、管理和稅收分成等合作機制,以產業園區為主要載體,在異地通過共建或托管等方式建設工業項目,建立優勢互補、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的園區。
這一步,雨花經開區早在2019年就已開始探索。
目前,園區與韶山高新區合作的雨韶智能制造產業園一期已全面建成,首批入駐企業已投產,二期預計今年底建成;與湘潭經開區合作的雨華智能制造產業園一期眼下建設正酣,預計年底投產;與溆浦產業開發區聯合打造的雨溆工業園,已有13家企業簽約入駐。
對于園區已形成的土地布局,雨花經開區將重塑片區功能結構,形成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區、總部經濟區、職教—文體城、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區、總部研發—生態康養區五大功能組團,并在其中三個產業組團內利用現有商住等配套打造三個鄰里中心。
明確每個組團的產業定位,對園區來說,不僅能提高產業辨識度,提升產業集聚度,還可以讓之前因用地布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迎刃而解。
在綜合交通優化工作上,園區也在緊鑼密鼓加快提質步伐。
對外交通上,雨花經開區提出地鐵五號南延線改線訴求,建議其南延至環保大道后向東經園區中、東部,并與綠心中央公園對接,進一步提升園區公交出行能力。
在內部交通上,園區一方面將制定方案,推動客貨分流,另一方面將加快落實公共交通及停車場規劃,調整、優化、增設更多的公共交通線路和停靠站點,方便企業職工上下班,建設更多的停車場和停車位,緩解停車難問題。
而要打造一座宜業又宜居的產業新城,讓企業和職工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是一家園區的使命和擔當。
為此,雨花經開區將結合園區居住人口分布情況,計算園區教育、醫療、體育、社會福利設施用地規模需求、布點要求、統計缺口,然后推動已規劃的配套設施加快建設,同時增補公共服務設施缺口,最終構筑公共服務環,在園區打造“15分鐘生活圈”。
這個生活圈內,自然也包括成團、成帶的綠色景觀。
未來,雨花經開區將完善公園綠地建設,作為共享公園對外開放,同時完善繞城高速防護綠林和圭塘河景觀帶建設。
更讓人欣喜的是,園區還將優化現有綠化景觀結構:一是增加振華路防護綠廊;二是以職教城為核心與圭塘河景觀帶一起打造文化綠核,成為整個經開區生態活力中心;三是把金井公園、仙姑嶺公園和環保中心聯合打造形成共享公園組團。
經過精心謀劃布局,園區未來有望增加多處居民休閑“打卡地”。
對于居民極為關注的生活環境質量,園區此次也重點制定了對策,將對產能低效的工業進行退二進三、退二優二、留二優二,有條件重新選址的工業或住宅,將沿盛行風的側風向布置,進一步合理布局工業區和住宅區。
為了打造城市特色風貌,雨花經開區還擬制定《城市風貌導則》,根據廠房建筑、住宅建筑、科研辦公建筑以及城市家具等建筑功能不一的性質,對建筑色彩、材質、屋頂形式等進行引導,從而形成獨特的建筑風貌,彰顯園區個性。
“整個規劃分為三個階段,近期規劃是1年內實現,中期規劃是5年內實現,遠期規劃目標是到2035年。”上述負責人表示,屆時雨花經開區將不僅有“肌肉”、有實力,更有顏值、有品質。
成效 多管齊下優環境,緩解企業增產煩惱
如果要給雨花經開區規劃與治理提升行動找個“觸發器”和“形象窗口”,長沙比亞迪當仁不讓。
這是雨花經開區目前規模最大的企業,入駐園區已有14年。近兩年,比亞迪市場持續爆火。
市場超乎預期的膨脹,迅速釋放出巨大產能需求。
2021年,比亞迪DM-i超級混合動力工廠項目在雨花經開區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占地650畝,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項目一期承擔的便是“三電”核心部件電機的生產與組裝,是比亞迪超級混合動力系統在全國唯一的生產基地。
如今,長沙比亞迪已經發展成為整車、三電核心技術和智能終端等產業鏈最齊全的華中總部基地。
比亞迪增加投資釋放產能后,產生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人流急劇增加,車流成倍增長。
短時間內人流、車流的高度匯聚,讓長沙比亞迪周邊道路交通壓力劇增,如何保證員工的日常順暢出行、車輛有序停放,成為園區亟待處理的重點工作。
針對上述交通癥結,雨花經開區想企業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迅速展開行動,實施一系列舉措,加強對長沙比亞迪及周邊道路整治,緩解交通堵塞。
“第一件事,就是委托長沙市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對長沙比亞迪周邊道路進行規劃提升,優化周邊道路出行。”該負責人介紹,園區積極與長沙靜態交通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溝通協調,在企業周邊道路劃定停車位,方便員工停車。目前,所有停車位已全部施劃到位。
長沙比亞迪項目內部也積極進行交通提質優化,在廠區內部新建立體車庫,建成后可滿足1000個停車位需求,同時在廠區內部空地配建地面停車位。規劃實施后,比亞迪一期項目內可新增1700個停車位,進一步緩解廠區內停車難題。
同時,為了方便企業員工上下班,雨花經開區將在長沙比亞迪周邊的環保大道圭白路、紅星路口、興安路口建設人行天橋,前者連接廠區,目前已完成主橋梁架設施工,預計月底便可建成通行;后二者連接宿舍,目前正在施工報建中。
可以期待的是,隨著雨花經開區規劃和治理提升行動進入全面推進階段,規劃化為行動,藍圖化為實效,園區用地布局、產業體系、綜合交通、配套設施、綠化景觀、環境保護和城市風貌都將實現質的飛躍,一個產業澎湃、生活幸福、生態完善的綠色園區將屹立在圭塘河畔。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大便顏色改變時,要及時就診,出現黑色且帶有血液時,警惕腸癌
下一篇:什么顏色的車不能買?買錯虧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