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祖匠心心手暢 問茶山海海天寬 專訪中國制茶大師、非遺傳承人——陳素全為什么不能亂摳肚臍眼?原來肚臍眼連的根本不是腸子,長見識了
來源:臺海網
傳承
眼下離鐵觀音春茶采摘和制作尚余近一個月,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茶藝愛好者們,卻早早地來到了安溪縣祥華鄉珍山村,蹲守于茶山間,期待向中國茶葉領軍人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安溪鐵觀音種制能手陳素全學習茶葉種植和制作技藝。慕名而來的還有福建省內和安溪本地的茶葉制種技藝愛好者們。
手把手地帶徒弟種制鐵觀音直到“出師”,陳素全已經堅持了20多年。如今,他已經培養了100多名徒弟。徒弟帶徒孫,把鐵觀音種制技藝代代相傳。
除了傳承先輩們的鐵觀音種制技藝并發揚光大,陳素全還有一個遠大的愿景——將安溪鐵觀音茶文化傳播到海外,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四海聞名。
“素有雄心,播韻搖香和世界;全非僥幸,立功明德譽名師。”近日,記者在位于廈門禾祥西路的陳素全茶文化館,專訪了這位安溪鐵觀音制作大師。
堅持20余載
師帶徒無私傳承制茶技藝
出生于安溪縣祥華鄉珍山村的陳素全,是安溪鐵觀音制茶世家第26代傳承人。1979年前后,10來歲的陳素全,就天天追隨爺爺左右,學習鐵觀音種植和制茶的技藝。1989年,20歲的他在家鄉銅鑼茶場真正開啟自己的茶人之路。從懵懂少兒接觸鐵觀音算起,陳素全與茶葉打交道,至今已有四十余載。
做好一件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專心致志地做好做精一件事。陳素全整整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將手上的功夫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而當初普通的茶農小伙,如今已成為安溪鐵觀音的制茶大師。
授徒 (王晨 攝)
在與鐵觀音打交道的40余年中,陳素全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傳授技藝,以師帶徒手把手傳授的形式,為安溪鐵觀音產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種制人才。
“我每年至少要帶5名徒弟,直到他們考核合格‘出師’為止。”說起傳授技藝帶徒弟,陳素全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他說,20多年來自己堅持每年帶5名徒弟,目前已出師的徒弟已有100多人。若算上徒弟帶的徒弟徒孫們,少說也有上千人。
“我的徒弟來自全國各地,我對于他們的考核是相當嚴格的。搖青、殺青……鐵觀音制作的十道工序都必須過關。”陳素全說,盡管帶徒弟既耗時又耗力,但傳技育人的“成果”,總是讓自己倍感欣慰。一方面,可以幫助更多愛茶之人學習種植、采制鐵觀音的技藝,讓他們學有所成;另一方面,可以響應政府的號召,讓安溪鐵觀音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龍茶制作技藝”可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同時也為安溪茶產業培養大批技術型人才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陳素全在教授搖青技藝
為了更好地研習種茶制茶技藝,并且幫助家鄉茶農、學子們學習茶葉種制技藝,2012年,陳素全創辦了福建省安溪縣素全茶葉研究所、安溪縣珍山茶葉專業合作社,2015年,他在安溪茶學院創立了陳素全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安溪茶學院烏龍茶制作技藝傳習所和陳素全烏龍茶文化館,并組織開展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的保護和傳承。
陳素全的努力付出,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專業學院的認可。應當地政府的號召和聘任,他成為安溪鐵觀音農民講師團的成員,同時也成為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為數不多的安溪鐵觀音專業領域的校外導師之一。
陳素全在教授制茶技藝
在安溪茶學院,陳素全設立了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的茶葉研習工作室,這里便成為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的學生們學習和實踐的基地。每年,大學生們可以報名到茶山學習茶山管理、茶葉采摘及制作等一整套技藝。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安溪縣政協常委、安溪縣工商聯常委,陳素全認真履職,積極為安溪茶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2022年底,安溪縣政協著手籌建“興茶建言堂”協商工作新平臺,并與縣法院聯合籌建“茶行業政協委員履職解紛室”、“家居工藝行業政協委員履職解紛室”調解工作新平臺。今年4月4日上午,這三個新平臺正式揭牌,陳素全成為茶行業首批進駐的委員。通過這些平臺,陳素全積極為安溪茶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在傳承技藝、技術創新、拓寬市場等方面積極鼓與呼。
不僅如此,作為安溪縣農民講師團成員之一,陳素全常常一邊總結制茶經驗并記錄下來,一邊到安溪各個產茶鄉鎮廣泛傳授安溪鐵觀音的種茶、制茶技藝,受益廣大茶農。
研習無止境
精進技藝用心呵護茶品牌
中國制茶大師、制茶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國家一級茶葉加工技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安溪鐵觀音制作能手、首批安溪鐵觀音技能大師……任何一頂這樣的桂冠,在普通人眼里,都是非同尋常的榮譽。但對于陳素全來說,榮譽只代表過去,追求技藝永無止境。
“制作高品質的茶葉,就要從選擇茶山開始抓起。”陳素全說,要想精制一泡好茶,從茶山選擇開始,每一道環節都至關重要。赤紅土、陽光充足、空氣通透……這樣環境下種制出來的鐵觀音,才會有特殊的韻味。
陳素全在教授品鑒茶葉技藝
拿濃香型鐵觀音的種制烘焙技藝來說,陳素全的高超技藝是通過不斷地試驗得來的。“在濃香型鐵觀音制作環節,茶廠建在海拔800米左右,制作出來的濃香型茶葉品質最佳。”聊起安溪鐵觀音的種制技藝,陳素全如數家珍:與制作環節不同,濃香型鐵觀音的烘焙環節,則是放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山上最好。
他說,自己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都嘗試烘焙濃香型鐵觀音,最后發現,在海拔1200米左右、陽光充足(從早到晚都有陽光照射)的山頭上,烘焙制作出來的濃香型鐵觀音在色、香、味方面的表現最為出色。而且,通過自身研發的三遍烘焙技術,可以更好地去除茶葉中的雜味等,品質上佳。
“這個是我的濃香型中的頂級茶,3泡茶葉在電商直銷里售價是2800元,幾乎每天都有出貨。”陳素全指著桌上一泡“醉濃香”鐵觀音,自豪地告訴記者。
“醉濃香”是陳素全精心打造的安溪鐵觀音子品牌“醉”系列的核心品種之一,與“醉清香”、“醉陳香”、“醉醬香”并稱為“陳素全名茶”的高端子品牌“醉”系列。此外,陳素全名茶旗下還有“茗師王”、“兩岸茶王”等子品牌。
為了打造陳素全名茶的品牌,陳素全特邀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王鏞為品牌題字。
不僅如此,陳素全還通過海峽聯鴻向海內外楹聯專家發出楹聯創作邀請賽,為“醉清香”、“醉濃香”品牌制作對聯。“將入抱清香兌作匠心,沁每痕葉,每甌春,每分韻;束漫山凈碧烹為詩札,予緣者怡,禪者悟,契者珍。”“天賦之清,地成之厚,及至人間,慢揉煙火通禪味;山寧其性,水潤其神,恰如君子,緊抱甘醇是本心。”這兩副獲得一等獎的對聯,道出了陳素全名茶的文化精髓。
正如對聯“素以茶知友;全憑韻醉人”所闡釋的那樣,陳素全一直秉承以茶交友、知友,以韻沁人、醉人。
愛茶近乎“癡”
欲建百茶園和個人茶博館
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做好一泡茶,陳素全對于茶葉的喜愛近乎“偏執”,這樣的“癡迷”,讓他萌生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想法和行為。
培育一個“百茶園”,便是陳素全的“奇葩”做法之一。
“每次出門去外地,我都要尋找一份當地茶葉品種的樣本,并把主流品種的茶苗買回來培育、種植,我的目標是培育一個‘百茶園’。”陳素全透露,至今他已收集了1000多種不同品種的茶樣。他說,在茶山育種“百茶園”,也是想建立一個茶葉試驗基地,深入了解各種不同品種茶葉的特點,并把它們的一些優點“嫁接”到安溪鐵觀音的種植和制作上來。
如今,陳素全已在茶山種植了48種茶樹,每種茶樹的種植面積在2-5畝之間,培育“百茶園”的愿景已走近半程。他表示,自己培育“百茶園”的步伐不會停歇,直至達成目標為止。
作為制茶世家第26代傳承人,陳素全對安溪鐵觀音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愫,他渴望把安溪鐵觀音和其背后蘊藏的深厚茶文化傳播給海內外的愛茶者。
2019年5月,陳素全在浙江杭州展會上推廣安溪鐵觀音
2019年陳素全在俄羅斯展會上推廣安溪鐵觀音 (陳揚 攝)
2019年,受當地展會主辦方邀請,陳素全參加了在俄羅斯的茶葉展覽,并現場向外國茶友一邊演示一邊介紹鐵觀音的傳統制作技藝和文化,博得觀展嘉賓陣陣掌聲,帶去的茶葉也被一搶而空。
做好傳播鐵觀音技藝和文化到海外的規劃還沒來得及展開,新冠疫情打亂了陳素全名茶“走出去”的步調。“好在疫情過去了,我們的部分產品已經進入泰國并獲得了不錯的反響,接下來會持續走進東南亞各個國家。”陳素全透露,今年6月在泰國將有一場大型的華人華僑會議,陳素全名茶也受邀亮相。
為了傳播安溪鐵觀音的茶文化,陳素全去年在廈門禾祥西路設立了500多平方米的陳素全茶文化館,讓喜愛安溪鐵觀音的愛茶者,可以在品鑒大師茶的同時,更深入地了解安溪鐵觀音背后的茶文化。不僅如此,他還在安溪設立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的陳素全茶文化館。
“陳素全茶文化館是展示、傳播安溪鐵觀音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我會堅持做下去。”感慨之余,陳素全并不滿足于此。他說,自己的愿景是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個人茶博物館,讓包括安溪鐵觀音在內的各種茶葉相關的茶品、器具、設備、種制技藝、茶文化等,都能在博物館里得到充分展示。在這里,大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安溪鐵觀音,更加理解茶葉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而愛上鐵觀音,愛上茶文化。
或許,這一副對聯真正道出了陳素全的心音:“素問茶經聞大道;全真禪語等閑心。”
記者 鐘炳祥/文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青島2023第十八屆嶗山茶節將于4月22日開幕輕度抑郁癥的人,多半會有這6句“口頭禪”,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下一篇:來寧洱茶山,赴一場春日之約——2023年國際·寧洱普洱茶(貢茶)開采節啟幕川島芳子的6張老照片:圖2是玷污她的養父,圖6是槍決時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