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巖茶開采前,來聊聊巖茶的傳統是什么,這藏著好茶的密碼賭王何鴻燊:86萬續命針每天一針,800萬金絲楠木棺揭開世紀葬禮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上周去了解巖茶青葉的發育情況,問了一個好久不聯系的茶農小L。
他的回答是,當下還沒法做判斷。
馬上要做新茶了,準備工作如何了?
小L的回答更加“空氣式”:“清明馬上過完了,是該要整理一下思路了。”
起行被他的話一堵,有點無語。
繼而一想,也對,人家背靠核心的正巖茶山,在青山綠水、云霧繚繞的屏障中,茶樹生長速度要遠慢于半巖、外山的茶樹,前后能相差7-10天。
這樣掐指算算,小L還有很長的時間去準備一切采茶的工具和人手。
無獨有偶,幾天后,在福州的一家武夷巖茶品牌的連鎖店喝茶,聽到店員說,她們店里的某款茶已經開始采摘了。
這么快,消息準確嗎?
她的回答是,前線發來的情報,屬實!
這個店員銷售意識很強,聽我多問了幾句這款“早產”的巖茶,立刻起身后面的柜子里拿了一泡出來。
沸水剛一接觸到干茶,整個茶桌上空頓時花香襲人。
輕呡一口,更是香氣上頭。吞咽之后,又有紅茶的甜膩感涌上喉底。
店員介紹說,“這款武夷巖茶的特色是荔枝蜜的香,很多客人喜歡。”
很多客人喜歡荔枝蜜香的武夷巖茶?
放下茶杯,被這個消息震撼到的村姑陳和李麻花,對望幾眼,相繼無言。
只是頭頂,仿佛有幾條黑線淌下。
《2》
喝了幾水后,幾乎可以斷定,這款遠早于正常時間采摘的茶,是如何生出來的了。
在時間上,它的采摘時間選擇在青葉尚未成熟時,是世人所謂的“嫩采”。
不過,當下的慣例是,武夷山人有意嫩采的茶,只比正常成熟時間早個兩三天,而這款茶,比起早芽種的茶,還早采了十來天。
這已經完全脫離了正常“嫩采”的范疇了。
店員的解釋是,這是外來品種,比較特殊。
這當然這是一種可能,但這一說辭卻經不起推敲。
縱觀武夷山數量眾多的外來品種茶,多年來大多入鄉隨俗,跟著武夷山茶樹大部隊前前后后成熟,沒有特別著急的,也不存在掉隊的——一方水土養一方茶,氣候環境才是決定茶葉生發的主要因素。
還有一種可能,此茶樹種在遠離正巖區的地方,陽光雨露充足,長得快。
外來的特殊品種,加上外山茶區,再配合嫩采,讓這款茶獨辟了一條原來獨屬于綠茶系的“明前巖茶”蹊徑。
在工藝上,如此嫩采,青葉的嫩度快趕上紅茶了,在制作時自然要借鑒紅茶的工藝。
按武夷巖茶的工藝來做時,嫩采的青葉要易發紅,有時一搖就紅,如果全片葉子大部分都紅了,那就達不到烏龍茶正常發酵需要達到的三紅七綠的程度,不能算是標準的武夷巖茶了。
因為需要參考紅茶的工藝,來規避這比嫩采還嫩采的青葉加工時潛在的風險。
我們在喝的時候發現,這茶滋味有蜜糖甜香,葉底紅多綠少,而且火功很輕,完全是在刻意保留茶的原始味道,從口感和葉底來判斷,已然是超過了半發酵的程度,達到紅茶的發酵程度了。
不由疑惑,如此這般做出來,它現在算是紅茶,還是武夷巖茶呢?
《3》
倒在杯里的茶我們都沒動,店員小心翼翼地問,“喝不慣嗎?”
我見她態度誠懇,遂實實在在地回答,“還是喜歡喝傳統的巖茶!”
店員緊接一臉認真地問,“那什么是傳統的巖茶呢?”
這個話題有點大。
只能撿簡單的說。
傳統巖茶,在采摘上,要按傳統的標準來采。傳統的標準是采中開面葉片,這是達到青葉最適合做茶的成熟度。
有些人刻意嫩采青葉,為的是嫩葉的茶多酚、芳香分子等物質含量高,做出來的茶滋味濃厚,花香高揚。
但嫩采的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制茶工藝,一不留神就做出“紅茶味”的巖茶,不倫不類,四不像。
傳統巖茶,在做青工藝上,需要達到烏龍茶的標準發酵程度——三紅七綠。
當然,所謂的傳統并非那些偽大師、偽茶人們追求宣揚的全手工制作,一定要抱著水篩搖一個晚上才是傳統!
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能用現代機器工具替代雙手解放雙手,為何不用?(武夷山胡歌注)
傳統不是返古,它是一套由祖輩傳承下來的完整的讓青葉逐步走水、發酵、成熟的制作技藝。
如何讓青葉中的水分走透,如何讓青葉的發酵成熟達到恰好的程度,光這兩個問題就值得巖茶愛好者們花上大半輩子去鉆研。
并不是現下流行的,借重發酵做出滋味的濃郁感,來代替山場不正或者樹齡偏輕所帶來的茶湯空洞感。
《4》
聊到這里,李麻茶補充了一下:傳統是相對而言,如今也沒有絕對的傳統。
特別是焙火,現在武夷山茶農都是年輕一代,他們對焙火有自己的見解。
他們認為把火點降低焙茶,能保留武夷巖茶豐富的香氣,更能獲得茶客青睞,尤其是現在武夷巖茶的品種很多,每個品種都有其個性的香氣特點,中火、輕火焙茶能讓人喝到香氣繽紛的巖茶,何樂不為?
如此設想,倒無可厚非。
但重點是無論火功高低,自身功夫得過硬,起碼對得起手下的這泡茶。
末了,我問小店員,來這里上班多久了?
她說,一年多了。
想起那句著名的諷刺:福建賣茶小妹多。
在當下某些茶企心目中,可能銷售技巧遠勝于對茶知識本身的熟悉和了解;興許,一張漂亮的可人的臉龐,比與茶客聊上一小時深入的茶葉知識更加有利于銷售的達成、業績的沖刺。
只能嘆息。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