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石阡:千年苔茶煥新機 “綠葉子”鼓起“錢袋子”諸葛亮一生最大的2個錯誤,放了一個該殺之人,殺了一個該放之人
圖為石阡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農民在采茶。 盧志佳 攝
中新網貴陽4月14日電 (記者 張偉)時下,正值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茶葉采摘的黃金期。在石阡縣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里,茶農們三五成群,背著茶簍,雙手翻飛,搶摘2023年的“雨前茶”。
經過一個上午的辛勤勞作,70歲的吳明富和妹妹一起采下了5.9公斤的茶青。在茶山下的集中收購點,經評定,吳明富和妹妹采摘的茶青品質不錯,屬于“一芽二葉”,按15元(人民幣,下同)每斤的價格進行收購。
圖為吳明富和妹妹采摘的茶青被收購。 王林成 攝
此次吳明富和妹妹獲得了177元的采茶費。“我們自己不種茶,土地流轉給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年除土地流轉費外,還可在閑時采茶,既補貼了家用,又能鍛煉身體。”吳明富說,天氣好的時候,每天七八點就會到茶山上來,通常一天下來會有180元左右的收入。“茶山熱鬧,跟親戚鄰居一起采茶,說說笑笑一天就過去了,比在家里待著強。”
茶山管理員付斌介紹說,石阡苔茶采摘期長,每年3月至10月會進行“名優茶”和“大宗茶”的輪番采摘,周邊村民近年來靠采茶也增收了不少。“靠著茶產業的帶動,茶園所在的龍塘鎮已成了石阡縣人均GDP最高的地方。”
圖為一車石阡苔茶通過數字貨運平臺滿幫的調度發往山東濟南。 盧志佳 攝
像龍塘鎮連片生態茶園在石阡還有很多。據了解,2022年石阡全縣有茶園43萬畝,投產茶園33.46萬畝,年茶葉產量2.92萬噸,產值31.92億元,苔茶產業已成為石阡縣的支柱性產業。
苔茶是石阡縣所特有的茶樹品類,在石阡已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母樹屬古茶樹系列,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也是貴州三大茗茶之一。石阡苔茶品質優良,美譽度極高,斬獲諸多獎項,但其市場知名度低。
為改善“空有好產品卻難以走出大山”的局面,進一步加強石阡苔茶品牌建設和市場競爭力,提升苔茶產業發展水平,石阡縣于2021年成立了貴州苔茶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對石阡苔茶進行統一運營管理,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探索,苔茶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不斷擴大,開拓了山東、甘肅、河北、海南等省外市場。但因為公司成立時間較短,加上石阡地處貴州東北部,地緣相對偏遠,物流配套還不完善,在茶葉的采摘、加工、外銷等環節還未形成完善的物流解決方案,物流運輸成了茶企的一道難題。
圖為石阡茶園。 盧志佳 攝
“近期正是采摘‘雨前茶’的高峰期,對于茶葉生產企業來講,這是一年中最關鍵的時候,各個茶園采下的茶青經過初加工后會統一運到我們苔茶集團一體化加工中心進行精加工和統一包裝后銷往外地。”苔茶集團副總經理顏浙豫說,“我們最近一直為找車調車的事犯愁。”
了解到貴州大數據物流企業——滿幫集團專門做“車找貨、貨找車”的相關業務后,苔茶集團立即在平臺上注冊了一個賬戶。顏浙豫說:“在平臺上發布需求后,我們很快在平臺上找到了車,而且茶葉作為高凈值產品,占貨車空間不大,我們使用了平臺的拼車模式,這比整車發貨進一步節省了成本。”
“2022年,我們依托茶產業帶動群眾15090戶56499人,人均增收3527元,有效推動了石阡經濟社會發展。”顏浙豫表示,苔茶外銷是否通暢直接關乎石阡群眾的“錢袋子”,通過滿幫數字貨運平臺,讓群眾的“綠葉子”順利變成“紅票子”。
圖為茶農手捧新茶喜笑顏開。 盧志佳 攝
據了解,截至2022年底,貴州茶葉種植面積700萬畝,茶葉產量45.4萬噸,茶葉產值606.2億元,是中國茶園面積第一大省。同時,茶產業也是貴州十二大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涉茶人口322.4萬人,可以說茶產業是貴州省推進鄉村振興的主打產業之一。
數字貨運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1至4月,貴州茶葉發貨目的地省份由2022年同期的26省(自治區、直轄市)拓展至29省(自治區、直轄市),平臺承運貴州茶的總噸位數也上漲了2.19%。2023年一季度貴州茶運輸距離最遠的一單為從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運至新疆克孜勒蘇烏恰縣的6噸茶葉,運輸距離達4536公里。
“貴州茶葉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一,是國內茶葉的主要產區,近段時間正是貴州茶業采摘如火如荼的時間,采茶、炒茶、外銷等茶葉生產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物流運輸的有力配套。”滿幫集團政府事務總經理胡洋說,作為數字運力綜合服務平臺,滿幫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依托平臺海量運力搭建標準化的貨運交易流程,推動拓展茶葉生產要素的流通半徑并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中遇到地找車難、效率低、成本高等物流難題。
胡洋表示,滿幫將以區域和產業幫扶為重點目標,專項資源支持特色農副產品原產地、以及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定制長效服務機制。除茶葉外,滿幫還將助力貴州的辣椒、獼猴桃、刺梨等農副產品更好走出去。(完)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