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不平的年輕小店里不止有生意
既是人間煙火氣,更是市場中的活躍因子。小店和地攤,作為身邊隨處可見的“小確幸”,無疑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愉悅和撫慰。
近段時間,“擺攤”“開店”“創業”成了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這些躺不平的年輕微觀經營主體感受如何?讓我們走進店面,聽他們講講收獲、談談期待。
抱著咖啡豆開工廠式咖啡店
裝修溫馨的小店。
在一間咖啡館的吧臺里,伴著蒸汽咖啡機發出的“嘶嘶”聲,咖啡師正在調制不同風味的咖啡。餐桌前,幾位烘焙師正對今天生產出的豆子進行品鑒打分。
這是一片屬于咖啡的天地,400多平方米的工廠區和約100平方米的體驗區組合成了一個叫做“橫貫咖啡”的工廠式咖啡店。
劉開勝是橫貫咖啡品牌創始人,這家工廠式咖啡店凝結著他與咖啡打交道20多年的熱愛與心血。
“只記得很苦。”第一次接觸“咖啡”這種黑褐色的飲料,對于20歲不到的劉開勝而言只是工作需要,彼時的他在沿海城市某家連鎖品牌咖啡店里當店員。
“那時的人們比起喝咖啡本身,更多是需要一個有咖啡襯托的空間。”劉開勝回憶,曾經的人們進咖啡館最喜歡點藍山咖啡;因為商務需求的增加,各種咖啡會所如雨后春筍,行業欣欣向榮,但人們對咖啡豆本身的關注并不太多,甚至劉開勝自己也從未關注過咖啡豆的產地、風味、烘焙程度、沖泡手法……
轉變很是偶然。2007年,劉開勝無意間網購了一包咖啡豆,沖泡過后,竟然品嘗到明顯的花香。這讓他初次感受到了咖啡的神奇:花香、果酸,濃郁、苦澀,不同的產地,不同的烘焙方式竟能讓一顆小小的的咖啡豆散發出多樣的香氣。
從那以后,劉開勝開啟了他的咖啡探索之旅。他轉戰獨立咖啡館做咖啡師,在一杯杯的沖泡和品鑒中,學習不同產地咖啡豆的特征,琢磨不同的烘焙方式給咖啡豆帶來的變化,同時他也在貴陽擁有了自己的咖啡店。
劉開勝去年3月創立建設集咖啡豆烘焙工廠和咖啡品鑒、體驗、教學為一體的工廠式咖啡店,以全鏈條模式為貴陽本土咖啡市場帶來更多選擇。
雖然遠離鬧市區,來喝咖啡的C端客流有所減少,但劉開勝有自己的想法,比起開一家咖啡店,他希望這樣的模式更有利于專注咖啡本身。
“還在繼續折騰吧,目前就是要踏踏實實地烘好豆子,做好每一杯咖啡。”就像他給橫貫咖啡品牌設計的logo:戴著棒球帽的男孩,抱著一粒咖啡豆大步朝前邁去,去探索關于咖啡的一切。
奶茶杯里裝故事的“赫茶”小妹
謝沐卿正在制作奶茶。
在赫章縣臨街的一間櫥窗內,謝沐卿正在仔細地制作奶茶。這是一家茶水吧,店內裝修風格十分有特色,舒緩的音樂和茶香讓人感到放松。店長是一個年輕的姑娘,“歡迎光臨赫茶”,她笑著說。
“大學時,我就想回到老家,做好一杯來自赫章的良心奶茶。”謝沐卿說,大學畢業后,她回到老家赫章開了間奶茶店,取名字的時候,選擇了象征家鄉的店名“赫茶”諧音“喝茶”。
店里用的杯子,是謝沐卿與朋友親自設計的,上面手繪了赫章韭菜坪的風景畫。“韭菜坪是我們每個赫章人的驕傲,也希望家鄉的美景能被更多人看到。”謝沐卿說。
為了制作好一杯好茶,謝沐卿堅持原料的品質,不斷研發新的茶品,在茶葉的選擇上,除了用外地高品質茶葉,謝沐卿也堅持著在畢節各地尋找良好的茶葉。
研發新品不易,但她卻熱衷于學習和研究,因為她說:“想要制作出獨一無二的茶,真正來自赫章人、來自赫章的茶。”
慢慢,這杯有情懷、有品質、有味道的茶也收獲了大量“粉絲”。“赫茶”成了小縣城里一個小小的“聚集地”,吸引著人們來品茶、休閑。
謝沐卿小店所在的這條街是赫章縣傳統的趕場點,每逢趕場天便有很多周邊鄉鎮村民到這里賣菜。謝沐卿看到菜販們隨身帶著個水瓶澆菜,經常會缺水,便設置了一個免費的取水桶,供大家取用。
“沒想到老板年紀這么小,還這么有愛心。這杯水讓我覺得心里暖洋洋的”一位菜販說。
如今,謝沐卿的小店已經開了快兩年,她把這段經歷寫成了備忘錄。備忘錄里,感人的故事已有厚厚一疊……
“與一位孤獨的老人成為朋友、認識了一群可愛的人、救助了需要幫忙的小女生、與一名獨自周游的人交談夢想和人生……”她的備忘錄里記滿了溫暖和力量。
“我愛這個小店,是因為這個小店已經超脫了它的本質,這不單單是我一個人的店,還是很多人避風的‘港灣’,我會堅持下去的。”謝沐卿說。
咖啡其實也可以很甜,因為人定勝天。謝沐卿喜歡用這句話鼓勵大家。
“赫茶,是來自赫章的一杯真心。在社會這個大家庭里,我受到過關愛,也感受過溫暖,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謝沐卿的眼神堅定。
夢想開女裝店的擺攤兩姐妹
在貴陽市南明區青云市集內,沿著貓街走進深處,“mini咔嚓”白色招牌下的店鋪里,各類飾品陳列其中,最靠里處放著一臺大頭貼拍攝機。一位穿著黑色外套的長發女孩正在整理店內貨品。
“我叫袁成芳,這家店現在由我一個人經營。去年11月,在集市里正好看到這個店面在以每月6000元的價格招租,我就萌生了盤下店鋪創業的想法。”袁成芳說,在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她租下店鋪開了這家大頭貼店。
自己設計、裝修、采購和宣傳引客,二十歲出頭的袁成芳交了一個季度的房租和押金,用6萬元開起了這家小店。
經過試運營,去年12月,“mini咔嚓”大頭貼店正式營業。小店在跨年夜迎來大量顧客,逐步走上正軌。
“青云市集是貴陽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再加上我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傳了我的創業vlog和店鋪日常,意外獲得很多流量,越來越多的顧客通過網絡平臺知道了我這家店。”袁成芳說,到目前,大頭貼店所有成本已經通過營業回收。
袁成娜的小攤。
在袁成芳的影響下,她的二姐袁成娜開始了擺攤創業。“我之前有一份較穩定的工作,受妹妹的影響,我選擇了辭職,在恒峰步行街開始擺攤售賣飾品。”袁成娜說,收入雖不高,但對于初次嘗試經營的袁成娜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鼓勵。
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自給自足,袁成娜對自己的擺攤生活充滿信心。“我清楚擺攤有風險,收入不穩定,但是作為過渡期的嘗試,我認為是值得的。”對于未來,姐妹倆有更長遠的打算,“我們想一起開女裝店,把事業做大做強,然后每天都有空和家人一起吃晚飯。”
袁家姐妹的創業并不是個例。“我們在恒峰玖巷市集有60多個攤位,大十字有40多個攤位。有的攤主是公司白領、IT精英、大學生,每個攤主都有他的故事。”恒峰步行街攤位負責人彭先生說,文創、小吃、飾品、潮品等攤位較多,汽車后備箱、集裝箱、帳篷、攤架等形式都有。這些躺不平的年輕小店里不止有生意,還有一個個不大不小的夢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龐博 陳大煒 夏民 周睿
編輯 郝夢
二審 鐘俊怡
三審 趙宏斌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竹筒奶茶火了,但沒人想喝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