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遺美食 | 這個社區居民有口福了
壯族甜糟肉,是源于清光緒年間、有著100多年歷史的非遺美食。這道美食風味獨特,咸酸糟香渾然一體,入口糟香濃郁,余味悠悠。糟肉沒有肉類的腥膻味,山楂和腐乳的清香彌久不散,是壯族人民一道非遺美食,也是嶺南文明的組成篇章。
壯族甜糟肉。
8月28日,南寧市青秀區新竹街道辦事處聯合緯武社區,在轄區內的廣西十二世居非遺傳承保護基地舉辦了壯族甜糟肉制作技藝(自治區級非遺)培訓活動,60多名社區居民在基地傳承老師的帶領下,現場體驗壯族甜糟肉的制作,感受“舌尖上的非遺美食”。
活動當天,基地的專職老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農俊寧親自向大家介紹壯族甜糟肉的制作工藝。
農俊寧講解制作步驟。
他站在燉鍋旁,手持長勺,一邊攪拌著鍋中的食材,一邊詳細地講解著制作步驟。當甜酒、山楂果、山楂葉、香葉、桂皮、陳皮、八角以及姜蒜等多種配料與精選的肉類一同在鍋中慢燉片刻之后,便散發出一陣陣令人陶醉的香氣。
制作壯族甜糟肉的配料。
前來參加此次活動的市民朋友都被這種獨特的香氣吸引,大家聚在一起興奮地討論著這道非遺美食的獨特之處,現場熱鬧非凡。
在現場品鑒環節,記者嘗試了一塊壯族甜糟肉。肉剛入口,便嘗到咸酸糟香濃郁的味道,十分獨特。
市民陳冰女士告訴記者:“今天來到這里,我感到非常開心。師傅們精湛的手藝讓我印象深刻。這道非遺美食真是美味難忘。”陳冰女士表示,壯族甜糟肉制作過程不難,以后有機會自己會嘗試在家里做。
農俊寧告訴記者,盡管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年輕人更傾向于便捷的快餐和外賣,但壯族甜糟肉因其健康的食材、獨特的烹飪方式以及豐富的營養價值,依然受到不少人的喜愛。
現場品鑒。
據了解,為豐富社區居民以及未成年人的暑期生活,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緯武社區推出了古俍兵非遺技藝體驗課、非遺美食技藝類課程。
活動從8月7日持續至10月16日,每周三推出一個主題,主要有壯族飛陀、吹箭及手制體驗、瑤族油茶制作技藝(世界級非遺)、壯族甜糟肉制作技藝(自治區級非遺)、水族韭菜包魚制作技藝等體驗課程。
“壯族甜糟肉是壯族逢年過節必吃的一道美食。以前的人們只有年節才殺豬,這道佳肴亦是待客的最高禮儀。”農俊寧告訴記者,壯族甜糟肉始于清光緒年間,流傳于桂西北民間的一道壯族名菜。舊時過年過節殺豬的日子,人們通常把吃不完的豬肉部分臘制、部分糟制入壇,糟制入壇的即為甜糟肉。家里來了貴客即拿出一塊加熱蒸切,佐以糟酸用生菜葉包裹著吃,就是對貴賓的最高接待禮儀。如今,這道美食成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傳統美食。
“制作壯族甜糟肉最關鍵的一步是,制作好后15天內不能開壇使之漏氣。最初的糟香之氣泄漏,整壇肉香就會減少七八。如保存得當,能和侗族酸魚一樣,久放不壞。”農俊寧說道,“我們今天現場制作食用的酒糟肉是提前腌制差不多一個月而成的,配菜的糟酸也是提前一日腌制的。”
活動結束之后,記者還特別留意到,不少市民將現場備好的酒糟料和洗凈切好的時蔬拌勻裝壇帶回家。農俊寧解釋稱,這些酒糟料和時蔬放冰箱腌制一日左右即可食用。
那么,這道美食該如何制作呢?農俊寧向記者介紹壯族甜糟肉的制作方法:食材為五花肉、土制黃花糯米甜酒糟,熬煮山楂果葉水40分鐘后,加入五花肉焗熟撈出,然后用壯鄉特有的自然香葉、桂林腐乳、土制黃花糯米甜酒糟慢火同焗40分鐘,撈出封壇3個月以上,開壇將肉蒸熱,切條狀配以甜酒糟制的酸姜、酸椒、糟時蔬,佐以本地生菜葉打包吃。
壯族甜糟肉制作方法
10斤肉、 300克鹽、2斤土酒曲發酵黃姜甜糟、300克腐乳、300克醋、小黃姜、八角、干椒、桂皮少許。
1. 用山楂茶葉水將豬肉焯水,備用。
2. 甜糟放入鍋中,加以姜、油炒干至金黃備用。
3. 小黃姜、八角、干椒、桂皮入鍋干炒至有香味,加入甜酒水、鹽、醋、腐乳等所有調料,煮開后放入煮好的五花肉,調小火開蓋煮40分鐘。
4. 放入炒好的酒糟繼續翻炒岀味至收汁,微出油即成。
5. 放涼后裝入密封容器,置入冰箱15天后即可食用。
來源 | 南寧晚報·南寧寶新聞客戶端 記者 凌劍伊 文/圖 實習生 楊小稱
編輯 | 寧玉樺
校對 | 李冬莉
審核 | 姚曉敏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