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有機農業是構建食品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朱毅、科技部農產品貯運保鮮聯盟副秘書長,全國調味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金句:1. 說發展有機農業會餓死人,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的德國,沒人餓死。
2. 有機食品精耕細作,餓死人是肯定不會的,當然可能累死人。但是任由農藥化肥濫用下去,人不累,土地累。土地過勞死了,還真會面臨蔬菜、水果、糧食不夠吃的風險。
3. 蔬菜生產大縣壽光,一年要花五六個億來買種子,國產的許多老品種都已經慢慢消失了。這是農業新的“芯片”之痛。
普通食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無機食品有什么區別呢?無公開食品是普通食品的最低門檻,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的農藥,又被稱作合格食品;綠色食品是準許少量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的;有機食品則是禁止使用。
今天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有機食品是符合有機耕種規范的有機農產品,不是投機食品,也不是有機可乘食品。有機食品制造過程包括種植、養殖和加工。1999年以前,國內有機農產品95%以上主要是出口。
2021年有機作物的種植面積已經有250萬公頃左右,總產量有1500萬噸左右;野生采集的總生產面積有165萬公頃,總產量有50多萬噸;有機畜禽及產品有194萬噸,有機動物產品有300多萬噸,有機水產品有15萬噸。目前有機產品主要以初級原料為主,加工產品較少,以植物類產品為主,動物類產品較少。野生采集的增長更為快速。
有機食品制造為健康中國夯實了物質基礎。下面我將從有機食品不是智商稅、工業4.0如何助力有機食品制造、有機食品如何助力鄉村振興三大方面進行分享。
2012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員在內科醫學年鑒上發表的論文中發現:有機食品的農藥殘留物比普通食品至少低了30%。2016年,德國聯邦綠黨分析了2011年到2013年德國官方檢測的食品監督數據,發現德國市場上的普通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量平均比有機蔬菜高出31倍,常規水果比有機水果高出347倍,常規土豆比有機土豆高出40多倍,西葫蘆相差60多倍,西紅柿和冷凍的綠豌豆以及同類的有機產品相差了10多倍。約95%的有機食品中農藥殘留量低于0.01毫克/公斤,適合嬰兒食品。而大多數傳統食物都達不到這個水平。
2017年,有一篇研究表明,有機食品含有更少的鎘,抗氧化的活性也更高;有機雞肉、有機奶制品里面含有更高的歐米伽-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該物質主要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改善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提升免疫功能;同時因為有機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抗生素,有機食品攜帶耐藥細菌的概率也就低得多。
2018年,歐洲食品安全局的報告顯示,44%的傳統食品樣本至少含有一種殘留物,相比之下,6.5%的有機樣品含有農藥殘留,即0.01ppm。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均有研究佐證,以有機食品為主的飲食,能夠大幅度降低成人尿液中殺蟲劑的含量。我們實驗室的實驗結果也顯示,吃一個星期有機食品,尿液里面的殺蟲劑含量、塑化劑含量均會有所下降。
當然,“農藥殘留”和“農殘超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農殘的限量標準,美國有1萬余項,日本有6萬余項,歐盟有14萬余項。我國這兩年迎頭趕上,快要和美國持平了。但是我們國家的有機食品標準是全世界最嚴格的:有機食品中一律不得檢出化學農藥。就憑這一點有機食品在這里就實現了彎道超車,在國際市場上就特別有競爭力。
有機食品當中的硝酸鹽含量遠小于普通食品。我們常說劑量決定毒性,離開劑量說毒性就是耍流氓,其實未必盡然,有一些農藥它是環境內分泌感染物,并不都是遵循劑量毒性的線性規律,微量暴露就可能有健康風險。
為了孩子們健康成長,遵循食品安全風險的預防原則,我正在起草關于兒童食品的標準。毋庸置疑,有機食品是中國人民幾千年的一貫選擇,是當今孕婦、乳母和兒童的更好選擇。有法國的科學家發現有機食品能降低癌癥的風險,這不是偽科學,是有證據證實的。如此看來,消費名副其實的真正的有機食品,當然不是交智商稅,而是選擇的智慧。
總有人說如果都發展有機農業會餓死人,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的德國雄心壯志,計劃讓有機耕地面積迅速的達到1/5。目前看1/5還是安全的,德國一個人都沒有餓死,我國的有機食品僅僅占到食品市場1%的份額,遠遠成不了氣候,就算有餓死人的心,也沒有餓死人的量。
198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饑荒不是由于產量不足,而是由于資源分配不合理。
如何分配對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最有優勢的,我們現在國強民富,完全不必擔心發展有機農業會導致饑荒的問題。
研究化肥農藥的專家們曾說,不是我們一定要生產化肥農藥,而是如果不用,水果蔬菜會減產40%-61%。但當你查了統計數據就會發現,我們國家蔬菜產量8億噸,水果產量3億噸,一天一個人吃一斤蔬菜夠43億人吃,按照膳食指南的高配來推薦一人一天吃半斤水果,則夠34億人次。按照目前的產量,如果全部改成有機種植,不用化肥農藥真的減產了40%-60%,按照最高的60%計算依然能夠保證14億中國人,一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還能有剩余的賣給國際友人吃。
國際友人總嫌棄我們蔬菜水果農殘超標,設置綠色壁壘限制我們出口。通過發展有機食品則能打破出口貿易的綠色壁壘,出口創匯,在國際市場上一路暢通。
并不是我危言聳聽,去農村看看就知道了,蔬菜水果的現狀是小一半都爛在樹上,地點和路上了,還沒消費就浪費了。
在糧食產量上,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的實驗表明,在長期有機種植模式下的產量,不低于常規的農業模式。
有機食品精耕細作,餓死人是肯定不會的,當然可能累死人。但是任由農藥化肥濫用下去,人不累,土地累。土地過勞死了,還真會面臨蔬菜、水果、糧食不夠吃的風險。千百年來,我們都是農業國家,種植有機食品、發展有機農業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經驗。而化學農藥、化肥歷史很短,只是說發展特別得快。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藥使用量每年是百余萬噸,這么多的農藥噴灑下去,能夠抵達農作物上發揮作用的僅僅不到1/3,還有一半,都散落在土壤里面了,其他的漂浮到大氣當中了。
雖然我國在1983年就禁止使用包括六六六、滴滴涕在內的有機氯農藥,但是30多年過去土壤中依然能檢測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播撒下去的這些農藥,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我們的肚子里來,自食其果。
我想分享一個關于蜜柚種植的故事。我們有一個貧困縣發現種植蜜柚的產量高收益高,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從上世紀80年代末全縣開始大力發展蜜柚種植產業,改變了貧困縣的基本面貌,全縣走在了致富的路上。隨之而來的是化肥、農藥濫用導致環境污染。當地的水因污染嚴重不能飲用,當地人只能去買瓶裝水。
換一個角度來看,選擇有機食品不僅對消費者有好處,對農民的健康、收入也有很大的好處。
每年的5月份是農殘超標檢出率最高的月份,每年我都在各個媒體平臺采訪的時候強調,現在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這些年就算在5月間,城市的野菜類農藥殘留檢出率也不超過5%,想吃農產超標的菜沒那么容易了。
但受傷害最大的不是吃的人,而是種植的人,承受了農藥暴露最大的健康風險。農藥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急性中毒、慢性危害和“三致”危害。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報告,全世界每年有300多萬人農藥中毒,25萬人死亡。
急性中毒通常都是農藥生產、噴灑,當然還包括用農藥自殺。根據法國癌癥研究協會的數據統計,農業人口患上腦腫瘤的比例是平均人口的2.6倍,大部分是由于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的農藥和激素導致的。世界不同地區的研究都發現,孕婦接觸有機磷農藥都可能會導致兒童的神經發育和行為障礙。最近一項在厄瓜多爾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在2-5歲的兒童中,那些生活在使用大量有機磷或其它農藥的農田周邊城鎮中的孩子,與生活地區遠離農藥的那些孩子相比,表現出的學習能力相對較低,短期記憶能力也較差。
消費決定市場,市場引導種植。如果我們都舍得多花一點的錢去買有機食品,農民就會轉向有機生產,沒有農藥暴露的健康風險,還能增加收入。
雖然全球的有機食品在全部食品的銷售量中僅占5%不到,不可否認的是有機農業已經成為農業領域發展最為活躍的板塊。英國和美國的有機農業發展得益于零售商對有機產品的大力推廣和市場需求的增加,我國有機農業也可以通過溝通支持和宣傳來刺激需求。例如我的父母,他們都是非常節儉的老一輩人,通過我的思想工作,他們很快認識到多花一點錢能讓生態環境好一些,能讓農民收入高一些,生產環境更健康一些。我父母會很仔細地去選擇有機食品。我觀察到,比普通食品貴一倍以上的,他們舍不得買,貴30%-50%的,他們是愿意支付的,再貴了就舍不得了。不過他們還是有點舍不得吃,老放在冰箱里攢著留給我吃。我父母這樣的老人都能更新觀念,年輕人就更沒問題了。我們有能力通過選擇環境友好的有機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達到雙贏,讓農民受益,讓環境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安全是有成本的,安全的蔬菜水果不是洗出來的、煮出來的,是種出來的、賣出來的。最早的食用有機食品的踐行者是為了保護環境,現在的我們不忘初心,吃有機不僅是吃安全,也是為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消費者終究喜歡和高品質的東西談價格,和低價格的東西談質量。有機食品原本并不是奢侈品,以前沒有化肥和農藥的時候,我們吃的都是有機食品。只是架不住化肥農藥泛濫,物以稀為貴。現在深山老林、偏遠地區還有很多沒認證的有機食品,價格并不貴,有機認證反而成為了一門生意。事實上有機認證不應該推向市場,應該免費,扶持引導大家種植有機。
以往補貼農業的錢,都被用來補貼農藥化肥了。圍繞菜籃子的都找到了錢,種菜的反而沒找到錢,不是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太高了,而是普通農產品的價格確實太低了。普通農產品的生態成本沒有算進去,過量使用的農藥化肥在生產使用過程中給土壤、水體和空氣帶來的污染,給媒介昆蟲帶來的災難,以及農產品不合理的低價帶來的農村社會問題,卻沒有計算進去。
吃得容易,種得不易。如果我們能夠負擔得起就買有機食品,用金錢來表達對地球的善意。世界上有兩種問題,一類是吃不飽餓出來的,一類是吃飽了撐出來的。現在我們國家走在健康中國的路上,困擾我們更多的是吃飽了撐出來的問題,是吃太多的問題。
我們少吃三五口,多花三五十元,是非常值得的,對我們的健康也值得,對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也值得。
先進制造、智能制造、工業4.0,確實是為有機食品插上了翅膀。有人認為,愿意花錢買有機食品的是冤大頭,廠家拿了一模一樣的東西,將普通食品換個包裝貼個標簽,買了個有機認證,部分消費者就會拒絕購買有機食品。而工業4.0,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搭起信任的橋。
消費者下一個APP就可以看到自己認養的鴨子、豬、雞、水稻等。從最開始的種子到最后經歷了什么,用了哪些農業的投入品,都看得一清二楚,隨時可以監控,通過這種方式建立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信任。
曾有個記者問我“木耳打藥”是不是謠言?其實,普通種植的木耳在生長過程當中是允許用農藥的,我們國家目前在食用菌上登記的農藥有氟蟲腈等等,大概有十個產品,我們在生產過程當中去觀察,實際使用的大概有20種左右。所以,木耳在生產過程當中要用農藥這句話是沒有錯的,只是說木耳本質是一種菌類,農藥在殺滅這些有害菌、殺蟲的同時,勢必也會殃及這個黑木耳,會造成藥害,會影響產量。因此,木耳在種植過程當中總體是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相對來說農藥是用得比較少的。
生態有機必然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機食品的制造將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時代責任。有機食品也將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我們國家在種植養殖經驗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農業大國,有傳統的有機農業的基礎,農民對發展有機農業的觀念易于接受,并且擁有長期的實踐。
在種植生產農產品時,農民有時會把這些農產品分為自己食用和賣給城市居民兩部分。倡導種植有機食品,吃有機食品,也能更好地彌合城鄉之間的這種隔閡。我們國家部分地區農業較落后,從某種意義上看,也是向有機農業轉化的有利條件。如邊遠的山區或貧困的山區,沒有用過農藥和化肥,在扶貧攻堅的時候,會送給他們一些農藥化肥。事實上很多農產品本身就是有機食品,需要我們適當地開發管理,倡導有機農業,為農民增收。我們幫扶他們不應該送去農藥化肥,而是要幫他們做認證,把他們天然的有機食品賣出來。另外,有機農業是勞動力密集的產業,我國農村的勞動力資源是最豐富的,我們要把握這一優勢。
中國發展有機食品企業的銷售額和發達國家相差了近100倍。目前,有機的茶、大豆、稻米,是我們國家有機產品的主要出口品種,但是有機水果、蔬菜的供應還跟不上國內外的需求。總而言之,發展有機農業是國家在農業領域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成為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的關鍵詞。國家與地方制定了許多的發展規劃、激勵政策。可以預見,這些政策與規劃的制定可以讓投資者看見有機食品的資本潛力,也能夠讓當地的農民獲益,增加了鄉村的經濟分量,有利于穩定鄉村的經濟社會基礎,吸引部分城市人員回流鄉村,有利于解決鄉村的空心化問題。
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也開始大力開展有機農業。日本農林水產省(MAFF) 通過強化現有措施和引入新的戰略框架來加強對有機農業的支持。給有機農民的從事有機種植和養殖的農民的補貼金額比以前增加了50%,這是2020年的數據。在2021年,他們還制定了到2050年實現農業、林業和漁業零碳排放的措施。此外,MAFF還制定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即到2050年將有機土地面積擴大到100萬公頃,這樣日本有機農用耕地的比例就提高到了25%。中國、日本、韓國相鄰,都有著悠久的有機農業的種植歷史,更易于轉型。
2020年,環境友好型產品(有機+無農藥)的市場價值達到1.52萬億韓元(11.3億歐元),其中校餐占33%的市場份額。歐盟認為減少農藥殘留會讓孩子更聰明,而韓國已經先讓孩子吃上了有機食品。韓國的目標比日本還要宏大,提出到2030年,將所有稻田轉為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將采用環保方式管理的土地增加到30%;把化學肥料、殺蟲劑和抗生素的使用量減少50%;轉為“作物-牲畜綜合性循環耕作系統”;擴大公共膳食等。
后疫情時代,有機食品的制造逆風飛揚。2020年12月的一項消費者調查顯示,疫情以來8.3%的消費者已經開始購買有機食品或增加了購買頻率,主要源自對健康和免疫力的關注。
疫情新常態下,我們拼的就是抵抗力,目前唯一能把控的就是一日三餐。同時,便捷的在線購物和送貨服務也增大了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需求和消費。
2021年,有機蔬菜在國內的市場需求接近一億噸的規模,綠色有機農業已成為新時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主旋律,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是抓好農業源頭防控、有效解決食品安全、營養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地區產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
2019年,我參加了一期央視焦點訪談節目的策劃和錄制,叫做“有機食品有玄機”,那些打著有機食品或售賣有機可乘食品的投機分子,被我們當場揭穿。
我們往往看不出、吃不出、檢驗不出有機食品的區別,但往往售價更貴,所以有機食品在國民心目中形成了“價格昂貴、假冒商品多”的印象。工業4.0是否增加國民對有機食品的信任度?
造假是必然存在的,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事情,德國的假雞蛋事件就曾轟動一時。再說一遍這個事情,是因為我想消除一些正在猶豫的消費者心里的疑惑。如果你的站位較高,你就覺得我不僅要自己有的吃,還要子孫后代都有的吃。不僅要自己吃得健康,還要地球母親也很健康。那么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而言,只要有機食品的農產檢不出現問題,就已經比較滿意了。
再者,就算是做假冒的有機食品,大體還是有個約束、懂一點規矩的,所以農殘大幅超標的概率小很多。就是花錢買心安,賭種植戶養殖戶的良心和誠信,賭監管部門的責任心。買的是一個概率,吃的是一個概率。選擇有機食品這個做法。就是我們能夠把控和規避的風險。
當時這一期有機食品有玄機的焦點訪談節目播出以后,認監委連夜找到我,第二天清早就跑到現場去抓,去聯合執法,從而全國都開始整頓有機市場的亂象。現在我們國家有機食品第三方抽檢的合格率很高,不比發達國家差,這個也是值得欣慰的。
教大家一招辨別的方法,所有的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都必須分區擺放,頒發的有機食品有效期證書要擺放在醒目的地方。如果混亂擺放的,就是讓你自己去挑的、可疑的,這種就不要碰,不要去花冤枉錢。另外有機食品必須具備一品一碼的完善的可追溯體系,每一個最小的包裝都有身份證,包裝上都貼有一張標簽,有身份號。刮開底部還可以獲得一個有機碼,登錄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輸入這個碼就可以查詢到對應的食品種類認證機構和生產企業。所以散裝無標簽的所謂有機就是不可靠的。
無論是到大商場或者是大的電商平臺,買標識清楚的有機食品買到真貨的幾率還是很高的,買到假冒的可能性是低的,舉報他們還可以得到賠償,我悲觀又樂觀地想,有機食品至少終端食品都是化學農藥殘留檢出來非常少,或者是未檢出的。電商平臺賣的有機食品做個認證就包打天下,貼著有機標簽身份證的不多,實體店鋪是要相對好得多的,當然現在電商我看了一下也挺規范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要吃有機食品,需要真金白銀來支撐。接受吃有機食品是交智商稅這個觀點,不僅省了錢,還一舉站在了嘲笑傻子的智商制高點上,這個是普通人更愿意接受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撫慰了我們的玻璃心,給了我們隨遇而安的若干借口。
我之前做過一個有機食品的演講,講的都是貨真價實有機食品的好話,除了價格貴一點是缺點,其他都是優點。至于價格,我們國家的有機食品現在目前確實是相對比較貴,比美國都稍貴。但現在隨著很多的電商平臺都開始做有機生意了,價格開始相對親民很多了。隨著大家認可度的提高,這是多贏的一樁事情,包括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根據聯邦德國的農業年度報告,以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從事生產的農業企業的年收入,不管怎么算,肯定都比同類的農業企業要高。臺灣有的有機食品比普通食品賣得還便宜,我問他們為什么?因為不買化肥也不買農藥,所以便宜。
幾年前有一家有機農場,邀請我們去考察,我只用了我的眼睛加上近視眼鏡就發現了問題。首先隔離帶是沒有的,馬路和停車場和有機種植緊緊地挨著,一米的距離都沒有。其次在我參觀種子庫的時候,在花花綠綠的種子的陳列庫上,揪出來好多袋的包衣種子,而且包裝袋上的標簽上寫得明明白白,這是用農藥拌過的種子。
有機食品應該要選擇有機蔬菜種子或者是種苗,當從市場上無法獲得有機種子或者是種苗的時候,可以選用味精禁用物質處理過的常規種子和種苗,但應該制定獲得有機種子和種苗的計劃。很遺憾,目前國內還沒有有機種子的生產企業,基本沒有有機標準意義上的有機種子。
中國農業制造的中國之痛。我們的種豬、種雞、種牛基本都依賴進口,這個是農業的悲哀。我國大型白羽肉雞完全退出了上游領域,徹底依靠進口。國內白羽雞的育種數量幾乎為零,處于空白狀態。做食品安全的天天說45天的雞沒有用激素,但沒說這些雞都是洋雞。我們養了全世界最多的豬,但養豬的經驗卻上演了“西天取經”,是高鐵到英國去學習交換來的。我們吃的北京烤鴨都是英國的種,不是北京的。還有很多高端蔬菜的種子,也都是依賴進口。都是比如蔬菜生產大縣壽光,一年要花五六個億來買種子,國產的許多老品種都已經慢慢消失了。這是農業新的“芯片”之痛。
為什么有機食品制造要講到種子的中國性質控。我們國家現在有機采集的增長量是非常大,如果我們做有機,首先第一,標準要是最嚴格的。第二,做有機的話,就可以把很多以前本土的品種扶植起來,把原來的一些好的東西發揚光大。現在只有水稻和小麥還值得驕傲,國產化率比較高,洋蔥、番茄、茄子、胡蘿卜、辣椒、西蘭花、玉米、馬鈴薯這些種子都是依賴進口的。蔬菜的種子主要從日本來,黑麥草的種子主要從美國來。
我們的有機種子有高附加值,希望可以在工業4.0的背景下突圍。有機種植和有機養殖的關鍵在于4.0條件下的智能化的供需合作模式,讓他們無縫銜接,消費者就可以買得放心,農民也可以種得安心。傳統產業可以在信息化智能化的4.0技術的支持下升級改造,更好地適應城市居民對高質量的有機農產品的需求。生產制造綠起來,農產品的質量,食品的質量提起來,美麗鄉村美起來。
鄉村振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是不變的綠色發展理念。鄉村產業興旺,就是要走一條綠色有機的農業之路,才是可持續的科學產業的發展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就必須深入得推進農業的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有機農業、有機食品制造就是一個特別好的抓手。
十四五期間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的深入推進,有機農業被賦予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時代責任,我們要實現長久健康和持續的可持續的發展。要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用有機農業來引領鄉村產業振興,通過消費有機產品推動全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全面提升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質量,統籌兼顧產業發展和生態治理,為健康中國夯實物質基礎。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