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粵菜》連載第五期:粵味尋真
名家推薦
為粵菜立心,為經典立命,為知之者續絕學,為好知者開太平。
——沈宏非(著名美食作家,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飲食文化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
趙利平先生的《大粵菜》立足于“大”,大時代,大背景,大江大河;而精妙于“微”,都是切身體驗,種種食物都有掌故,親身經歷過,故而文字濕潤,猶如嶺南的氣候。大筆寫小菜,也是大味蕾探知小日子。正是這些常年的生活體驗,串聯起廣府、客家、潮州的山川滋味,讀后可以口舌生津。
——小寬(美食評論家)
《大粵菜》連載之五
粵味尋真
世界菜系之味,大體可以分為清鮮與濃醇兩脈,粵菜則是清鮮之典型,以原味本色為終極追求。粵菜主要分為廣府菜、客家菜和潮汕菜三支,此外,還有順德菜、中山菜、東莞菜、湛江菜等分類,各地方菜之間既相融合又有所差異。看似繁復多變,但實際上最終都殊途同歸地著眼于食材本身的質與味。尊重食材的品質,并因應食材本質而烹調,才是粵菜的精髓。
(嶺南特色蒸桂魚)
清鮮味永 余韻悠長
廣東的春夏季炎熱且雨水多,在這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都要與“濕熱”二字作斗爭,因此在廣州人的口味足夠清淡,任何鋪滿厚重醬料或過分油膩的菜肴,很容易讓人提不起興致,或者吃完之后感覺口舌不舒爽,可以說,粵菜廚師的調味深知“少即是多”的精神。
(白灼蝦)
廣府菜講求“清、鮮、爽、嫩、滑、香”,其中清鮮當頭。廣府的上湯菜肴雖講究復合味,但多重滋味的融合仍以清淡的質感呈現,絕不讓人感到濃郁濁喉。正是湯清味濃。而香味與“鑊氣”則是一道菜肴最外層的味型,為食材增光添彩,也帶來嗅覺上的誘惑,但食物入口之后仍能嘗到突出的本味。所謂人淡意長,味淡香濃,也即是說,人心中淡泊更能隱晦意味之深長,食物清淡則更易品出其本味本色——這便是粵人崇尚清鮮淡雅的哲理。
(古法敲蝦扇)
潮汕菜走的也是清淡鮮美的路數,主要依靠的是食材的鮮活與調味的淡雅和諧。相比起廣府菜,潮汕菜總體口味更為清淡,就連煲湯時也要求湯的表面不見油網。在烹制鹵水時,潮汕人則會使用十數種香料,如八角、大料、南姜、茴香、草果、豆蔻等,以達到“和味”的平衡狀態,一罉陳年的潮汕老鹵堪稱“傳家寶”,只要保存得當便可反復使用,歷久彌香。
(隆江豬腳)
“食在廣州,味在潮汕”之說享譽海內外,更在于潮汕菜“一菜一醬”的講究。潮汕菜醬料風味千變萬化,具有很強的獨立邊界。徽菜、魯菜等菜系中的醬汁往往直接緊裹著食物,一碟菜上來濃郁的醬色便奪人眼球。而潮汕菜則是醬菜分離,幾乎每道菜都有自己專屬的“搭檔”——常配于牛肉火鍋提味的“沙茶醬”,以花生、芝麻、魚、蝦米、椰絲、大蒜、蔥、姜、辣椒、丁香、陳皮、糊椒粉等等果仁香料等加油鹽熬制而成,口味獨特而香醇;比如常被用來搭配魚飯和各種清鮮食材的豆醬,用黃豆伴麥粉發酵加鹽水密封曝曬而成,其中普寧豆醬尤為出名;還有普寧炸豆腐蘸韭菜鹽水惹味下火,蝦棗裹肉點桔油增甘調味,鹵鵝配蒜泥醋解膩……不一而足,但卻畫龍點睛,自成系統,潮味十足。豐富的醬碟與鮮活的食材彼此分離又可合二為一,食客們可以根據自身口味喜好蘸取,便巧妙地解決了飲食上眾口難調的常困。
(上:普寧豆瓣醬;下:潮州辣椒醬、沙茶醬)
客家菜則保留了更多中原北方的食性,在粵菜中稍顯咸香濃醇。客家人口味偏咸,也與生活條件差有關,居于山林之間,開山墾田的勞作已很是辛勞,若是想出趟遠門更是少不得跋山涉水,體力消耗大,需要多補充鹽分,菜自然偏咸。客家人生活簡樸,大魚大肉只是逢年節時才有得享受,因此平日里炒菜下油較重,豬油的肥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油水不足。客家菜大多主料突出,且同樣注重保護食材本味,對“咸、肥、香”的表達可謂是大開大合,直接痛快,正如那一整盆燜全豬、釀三寶或整只的鹽焗雞一般一目了然,食材本身的品質與味道如何,一嘗便知。
(水魚燜雞)
五滋六味 貴在調和
粵菜雖然以清鮮當頭,卻并非平淡寡味,而是清中求鮮、淡中取味,因此粵菜實際上兼有“五滋”(香、松、軟、肥、濃)與“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五滋”與烹調手法聯系密切,而“六味”則主要來自于粵菜豐富的調料。
粵菜中的酸味既來自粵地豐富的水果,如咕咾肉中的菠蘿和酸梅醬中的梅子,也來自廣東特產的醋。如著名的小吃“豬腳姜醋”使用的是一種特殊的甜醋。廣東人制醋并不局限于單一的酸味,而是加入片糖、八角、茴香等材料熬制,使酸味之中融合著溫和的甜香與馥郁的香料味,儼然不同于人們印象中山西陳醋那直截了當的酸。甜醋的酸、甜、香中和平衡,更符合廣東人的清淡口味,在炎熱漫長的暑夏里,既能解膩提味,又不會對感官造成過于強烈的刺激。
(豬腳姜醋)
相較于北方,廣東人總體來說更喜好甜味,是一種適中的清甜。粵式臘味相比起川湘的臘味和浙江、云南的火腿,就明顯偏甜口。客家人的山泉豆腐花也是清甜的,不同于北方加了咸味芡汁的豆腐腦。但不少廣東人卻很難適應江浙菜肴中的甜味,或許是因為甜度過濃,對老廣的嘴來說有些“超負荷”了吧。而粵菜的調味中加糖,大多時候并不是為了吃甜,而主要是起到提鮮或上“糖色”的作用。在制作著名的“蜜汁叉燒”時,也會刷上麥芽糖(飴糖)煉制的糖膠,使豬肉變得色澤光亮紅潤,具有輕微的焦糖香,而這種煉制出來的飴糖膠也不會像熬制的白糖漿那么甜膩。
(焦糖甘化叉燒)
相比起全國其他地方,廣東地區尤其喜歡吃“苦”,各種苦味菜在這里大放異彩。廣東人家餐桌上常見的蔬菜如苦瓜、苦麥菜、枸杞葉和水東芥菜等,還有客家人的苦筍煲,有著各不相同的苦味。感知苦味的神經主要分布在舌根處,因此苦味不僅本身就不易被接受,而且從味道的釋放到人的感知的回味時間更悠長。依著人的本性大多好甜畏苦,但廣東的孩子卻從小便被長輩教育:“吃苦味菜可以清熱下火啊!”久而久之,這味苦的菜肴倒成了一種家的回憶。
外地朋友來廣州,常常會驚訝于廣東人對苦味的執念。廣東人也稱苦瓜為“涼瓜”,每到夏季,嶺南氣候暑熱濕氣,而苦瓜性涼,吃起來清脆爽口,尤其適合清火解毒、消夏去膩。廣東人用苦瓜與黃豆、豬龍骨煲湯,或苦瓜炒蛋、肉,更直接的還可以涼拌苦瓜——大概也只有“純血”的廣東人能承受如此霸道的苦味了吧。或許苦瓜的苦甘參半正如人生,品出其中真諦的人才懂得欣賞。
(苦瓜又稱涼瓜)
(白豆涼瓜排骨湯)
粵菜大概是全國菜系中最少涉及辣味的一種了,許多廣東朋友一聽見辣椒菜便直搖頭。在廣東人看來,既然辣味本身是一種痛感,在一定程度上會麻痹人的味覺,舌尖若不能保持高度的敏感,便不易于品嘗食材的新鮮與本味。而廣東少有的幾種辣椒醬,如客家人的紫金辣椒醬、潮汕的蒜蓉辣椒醬,都以甜、鮮、咸為主,辣度適中,辣味主要是作為刺激味蕾提鮮提神的輔助。
(紫金醬蒸和順魚)
鹽是最純粹的咸味來源。廣東沿海自古以來便有豐富的海鹽資源,人們善于運用鹽進行烹飪和腌漬。客家菜的調味品不多,尤其依賴鹽的使用,如東江鹽焗雞與咸雞這兩道傳統美味,在食材上簡單到只有鹽與雞,但客家人卻能極好地把控鹽分,以咸味激發出雞肉的鮮甜,還散發出干爽的咸香。
而用鹽進行腌漬獲得的各種腌菜,既是食物,也作為粵菜烹飪中重要的調味品。“梅菜”是客家人共同的故鄉味道,主要產自惠州和梅州。據惠陽志記載,明朝下葉當地開始生產制作梅菜,距今有四百年歷史,作為嶺南特產進貢皇室。客家人選用的是廣東冬芥菜,是一種體型較高大的包心芥菜。曬干水分后,按照一層菜一層鹽的順序鋪碼,再壓上重物,腌制曬干即可。一碗梅菜扣肉,梅菜為五花肉帶來咸鮮的風味,自身也吸收了肉中過多的油脂,整道菜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上:鹽焗雞;下:梅菜扣肉,圖片來源:網絡)
而潮汕人同樣深愛腌制食品,過去人們常說“生活過艱苦,日日配咸菜甲菜脯!”便是說生活艱苦的時候,每天吃飯都以咸菜菜脯下飯送粥。菜脯就是蘿卜干,白蘿卜切成條,在鹽的作用下變得十分爽脆,咀嚼時那“嘎吱嘎吱”的清脆聲便是證明。潮汕人最好那口陳年的“老菜脯”,據說要在甕中封存逾十年之久,還可以加入臘味、蝦皮、瑤柱、花生碎等制作成“蝦仁菜脯醬”。咸菜則是用芥菜心制作,菜葉咸味較淡,而菜幫子則吸收了更多鹽分,口感清脆,咸中帶甜。潮汕橄欖菜則取當地盛產的烏橄欖,反復煸炒出橄欖油,加入老咸菜葉進行腌漬,色澤烏亮而油香濃醇,用來配炒素菜或佐白粥這類原本清淡的餐食最宜,病后口舌苦澀時更是能令人胃口大開。
(上:潮汕雜咸;下:烏橄欖)
在粵西陽江,用黑豆或黃豆腌制的“豆豉”同樣是烹飪中常用的調味品。豆豉在古代被稱為“幽菽”或“嗜”,它的制作歷史十分悠久,最早見于漢代,而廣東主要在明清之后大量生產,并銷售海內外。上好的豆豉散發著獨特的香味,口感綿密松軟,烹飪時只需撒入一小把,整盤菜都會變得余味悠長。粵菜中常見豆豉蒸魚或排骨,也可烹飪各類家常小炒,香酥無骨的“豆豉鯪魚”罐頭便是廣東名產。
(豆豉鯪魚)
說及此處,便不得不談廣東人最慣用的醬油。這也是用大豆釀造的調味品,兩廣地區的人通常將醬油稱做“豉油”,并且講究地為豉油進行了分類:釀造好的豉油原液可以分三次抽取,分別命名為“頭抽”、“生抽”和“老抽”。頭抽香味最濃、鮮味最足、咸度最低,廣州人往往用來直接搭配最心愛的食物,例如腸粉,或者白灼河海鮮等,更能在襯托食材原汁原味的基礎上提鮮增香。“生抽”則在日常炒菜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咸度適中,兼有香甜鮮,能與絕大多數食材相融合。“老抽”則是在生抽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而得,質地濃稠,醬色深,咸度高,老廣多用于為食物上色。僅僅需要小半勺老抽,就能讓整碟干炒牛河容光煥發,每一根都誘人無比。當然,喜好清淡的廣州人還是更偏好前兩者。
相比起鹽的咸味,豉油的妙處就在于以大豆或黑豆為主材料進行發酵之后,其中的鮮味能夠為菜肴帶來更豐富的滋味,也能夠更巧妙地激發出海鮮、蔬菜本身的鮮甜,食材與調味之間相得益彰,誰也不會奪走對方的精彩。
(天然生曬醬油,圖片來源:網絡)
(清蒸斑魚)
而廣東少有的濃郁醬料,柱侯醬可以算其一。柱侯醬相傳是由佛山廚師梁柱侯創制,為佛山特產之一。這種醬料屬于再制品,利用制作豉油的副產品“面豉”,加入瑤柱、蝦米等海味,與蒜蓉、豬油等食材一起熬制,從而豉香別具且鮮味濃醇,色澤紅褐而細膩滑潤。這種醬料尤其適合用于烹飪各種禽畜肉,在保持肉質鮮嫩的同時,咸鮮味能夠壓制住肉本身的膻臊,香濃入味卻不厚重油膩。
(柱侯蘿卜燜牛腩,圖片來源:網絡)
廣東人除了吃食材本身的新鮮,還創造了不少以鮮味為主的調味品,在食材本身的新鮮之上更進一層,“鮮上加鮮”。
蠔油、魚露是廣東沿海地區特產的兩種調味品,賦予了菜肴來自海洋的新鮮氣息。蠔油以生蠔為原料熬制而成,呈半流體狀的濃稠質感,深棕色而半透明。其中鮮與甜味尤其明顯,與素菜搭配時能補充葷味,清而不寡淡,如“蠔油生菜”、“蠔油豆腐”;而與海鮮搭配時則多種鮮味可以相互促進,如譚家菜中的“蠔油鮑脯”,還有中山菜的“蠔油乳鴿”。
(蠔皇雙菇菜膽)
魚露則以小魚蝦為原料,經腌漬、發酵、熬煉后得到的一種味道極為鮮美的汁液,呈晶瑩的琥珀色,味道偏咸,其中散發著濃郁的海鮮味。在潮汕,魚露的絕佳搭配是蠔仔烙。潮汕人將魚露稱為“腥湯”,舊時主婦常讓兒童拿碗或舊瓶到市場雜咸鋪打腥湯,也有小販推車沿街叫賣,而外地人不常吃海鮮、不常聞海味者,或許會覺得腥氣太重而不易接受。
(蠔仔烙配魚露)
盡管粵菜眾多的調味品創造了酸、甜、苦、辣、咸、鮮“六味”,但在烹飪中,粵人并不喜歡濃油赤醬,而更偏好運用新鮮自然的調料香料,通常只用姜、蔥、蒜作為料頭,可以為各類河海鮮去腥,而不掩蓋其鮮味。
(上:粵式調料香料;下:生姜)
粵菜中有幾種常用的姜,生姜、小黃姜、沙姜以及潮汕特有的南姜,也被稱為“潮州姜”。這些姜味道各異,在調味中也有不同作用。做清蒸類菜肴時,用生姜墊底為魚肉去腥,起鍋后還可以鋪些新鮮小蔥與香菜,用一勺熱油激發出香氣,使魚本身的鮮味得到極大的保留。客家人制作“砂煲菜”時,則會放入大量小黃姜墊底,這種姜味道辛辣中帶著甜香,在滾燙的砂煲中釋放,能夠為主要食材增香,且焗熟之后口感微綿糯,本身也極美味。而湛江人烹飪白切湛江雞時,則喜好配沙姜蔥油。不同于生姜的蠻辣勁道,沙姜有一股獨特香氣,類似于清爽的樟腦,并不適合于豬肉,卻是雞、魚肉和內臟的絕配。而且干沙姜與鮮沙姜也有區別,一般說來,干品回味更足,新鮮的則帶有少許水汽,在烹飪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食材搭配和火候。而潮汕的南姜味道就不那么辛辣,卻有獨特的植物香氣,是潮汕鹵水的“秘密武器”,能夠為鴨、鵝這類膻味較重的禽肉矯味增香,可以說,沒有南姜的潮汕鹵水難稱得上“地道”。
(南姜)
(小黃姜)
(沙姜)
(上:白切雞配姜蓉;下:湛江雞配沙姜豉油)
這些新鮮的調料香料與其他調味品,共同構成了粵菜豐富的六味。雖然粵菜以清鮮為主,但一味地清淡便走向了寡淡,更讓人懷疑是廚師技藝不高的托辭,而粵菜實則是利用調味品與食材進行搭配,這種種調和的智慧,更彰顯了粵菜清鮮當頭、追求本色的理念。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盤點,2023適合投資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