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的諷刺!美團三個月利潤高達136億,而北京餐飲利潤下降88%1
外賣平臺與實體餐飲的利益博弈
北京的餐飲業老板們最近可是叫苦連天啊!你看看,美團這個外賣巨頭剛剛公布的財報顯示,他們的季度收入竟然高達136億元。可與此同時,北京不少餐館的利潤卻直接跌到了谷底,有的甚至降幅高達88%。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外賣平臺的興起真的要把實體餐飲給"吃"垮了嗎?
外賣平臺的崛起與餐飲業的困境
說起外賣平臺,那可真是這幾年的"香餑餑"。簡直成了生活必需品。美團這樣的平臺可是賺得盆滿缽滿。你看看他們最新公布的財報,一個季度就進賬136個億,這數字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可是,再看看北京的實體餐館,情況可就慘淡多了。聽說有些餐館的利潤直接跌了88%,這下可真是雪上加霜啊。要知道,開餐館本來就不容易,房租、人工、原材料,哪樣不是在漲價?現在又要面對外賣平臺的競爭,很多老板都快撐不下去了。
有個老板跟我吐槽,說現在做一單20塊錢的外賣,扣除各種成本和平臺抽成,到手可能就剩2塊錢。你說這還怎么做生意?而且外賣訂單多了,店里的客流量反而下降了,這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平臺抽成之爭:魚和熊掌如何兼得?
說到底,外賣平臺和餐飲商家之間的矛盾,核心還是在于利益分配。平臺方覺得自己提供了技術支持、客戶資源和配送服務,理應獲得相應的回報。而商家則認為,平臺的抽成太高,擠壓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有媒體報道,某些平臺的抽成率高達20%甚至更多。這么一算,一單100塊錢的外賣,光是給平臺的錢就要20多塊。再加上食材成本、人工費用,商家能賺到的利潤可就少得可憐了。
但是,站在平臺的角度,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維護系統、開發新功能、支付配送員工資,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如果抽成太低,平臺自己也難以維持運營。
這就像是在走鋼絲,既要保證平臺的盈利,又要照顧商家的利益。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恐怕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
消費者的選擇:便利與責任如何權衡?
作為消費者,我們當然喜歡方便快捷的外賣服務。躺在沙發上動動手指,美食就送到家門口,這種感覺誰不愛呢?而且外賣平臺經常有各種優惠活動,有時候點外賣比自己下廚還便宜。
但是,我們也要想想,如果所有人都只點外賣,不去實體店消費,那些熟悉的老店會不會就此消失?記得小時候常去的那家面館,老板的手藝可是一絕。要是因為經營不下去而關門大吉,那該多可惜啊。
其實,作為消費者,我們也有責任去支持那些真正用心做美食的商家。偶爾走出家門,去店里坐下來好好享受一頓飯,不僅能品嘗到更新鮮的食物,還能感受到店家的熱情服務。這種體驗,是外賣所無法替代的。
外賣行業的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回顧過去幾年,外賣行業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從最初的單純送餐,到現在的全品類配送,外賣平臺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據統計,僅2023年一年,全國的外賣訂單量就超過了100億單。這個數字背后,是無數消費者對便利生活的追求。
但是,快速發展的同時,外賣行業也面臨著不少挑戰。比如說,配送員的權益保障問題就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那些風里來雨里去的小哥們,為了趕時間常常冒著危險在馬路上飛馳。如何保障他們的安全和收入,是平臺方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還有就是食品安全問題。雖然平臺都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偶爾還是會出現一些衛生問題。記得去年就有新聞報道,某外賣平臺上的商家被曝光使用過期食材。這種事情一旦發生,不僅會影響消費者的信任,也會給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
個人觀點:平衡發展才是王道
說實話,看到美團這么賺錢,而實體餐館卻陷入困境,心里還是挺不是滋味的。但是,我覺得這并不意味著外賣平臺就是"萬惡之源"。畢竟,它們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外賣平臺可以考慮適當降低抽成比例,給商家留出更多生存空間。同時,餐飲商家也要積極擁抱新技術,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比如說,可以通過提升菜品質量、改善包裝等方式來吸引顧客。
作為消費者,我們也要學會理性消費。在享受外賣便利的同時,也要支持那些用心經營的實體店。畢竟,一個城市的味道,不應該只存在于外賣盒子里。
總之,外賣平臺和實體餐飲之間的關系,就像是一道需要細細品味的菜肴。只有各方都拿出誠意,共同努力,才能做出一道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美食"。你覺得呢?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