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 7 年開店近萬店,“在家吃火鍋”撐起一個“上市公司” 謠言害人,儲戶排長隊取款,銀行堆“現金墻”展示信心!警方:“一直到凌晨3點,拘了不少人”價值近600億!今年全球最大并購案出爐 美國產油版圖
紅星資本局原創
記者 | 劉謐
編輯 | 楊程
想必不少消費者都有過在家吃火鍋的經歷。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近日(10 月 6 日)一家靠賣火鍋食材成功 " 出圈 " 的企業——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鍋圈 ")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在港上市。
鍋圈成立于 2017 年,依靠近年來 " 宅經濟 " 的盛行,企業實現快速發展,截至今年 4 月 30 日,鍋圈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 9978 家。
可以說鍋圈的出現和成長,是中國大消費及食品產業的一個現象級事件。不過 " 火鍋燒烤一站式門店 " 這一商業模式在市場上也引發一定爭議,比如消費者在家吃火鍋的習慣是否已經養成?鍋圈的核心優勢又是什么?
(一)
一個 " 在家吃火鍋 " 的故事
鍋圈的創始人為楊明超,在創立鍋圈之前,他已經在餐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
2013 年,楊明超創立了 " 小板凳 " 火鍋品牌。靠著門店的 80、90 懷舊復古風," 小板凳 " 在鄭州地區快速走紅。公開資料顯示,巔峰時期 " 小板凳 " 門店數量超過 1000 家。
2015 年,楊明超成立河南鍋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主要給 B 端火鍋店提供食材。
隨后楊明超敏銳地察覺到,火鍋食材或許還有面向 C 端的市場。比如消費者想要自己在家做火鍋時,或許會感到沒有頭緒,常常會出現 " 買不到 "" 買漏了 " 等情況,因此市場或許需要能夠提供從食材到用具的一站式火鍋超市。
于是,2017 年 1 月,鄭州開出第一家鍋圈線下門店,從火鍋賽道切入,賣底料、肥牛、火鍋器具等產品。
2018 年 1 月,在開店一年后,鍋圈門店數量已經超過 100 家。此后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無疑成為了鍋圈快速發展的助推劑。
招股書顯示,2020 年至 2022 年,鍋圈新加盟門店數目分別為 2883 家、2762 家、2631 家。截至今年 4 月 30 日,鍋圈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了 9978 家。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 3 年時間里,鍋圈平均每年新增 2758.7 家門店,這相當于平均每天新增 7.6 家門店,這個擴張速度可謂迅速。
從門店的城市分布來看,根據窄門餐眼數據,截至 2023 年 10 月 8 日,鍋圈的線下門店主要集中在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與三線城市地區;分別占總門店數的 22.07%、23.12%、26.32%。
收入層面,招股書顯示,2020 年至 2022 年,鍋圈的營收分別為 29.65 億元、39.58 億元和 71.74 億元;截至 2023 年 4 月 30 日止,鍋圈實現營業收入為 20.78 億元。
從食材類別來看,收入主要來自火鍋產品、燒烤產品和其他產品,其中火鍋產品營收占比達七成以上。
此外紅星資本局注意到,鍋圈的股東陣營也十分強大,包含 IDG 資本、三全食品、物美投資、招銀國際、嘉御資本、啟承資本、TPG、天圖投資、分眾傳媒、光源資本、瑞橡資本、茅臺基金等。
(二)
加盟商的喜與憂
鍋圈之所以能夠實現快速擴張,繞不開加盟這一輕資產模式。
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 4 月 30 日,鍋圈的門店數量達到 9978 家,不過其中直營門店只有 5 家,加盟商的門店占比高達 99.9%。
而鍋圈的收入,也主要來自加盟商。
招股書顯示,2020 年,加盟商為鍋圈貢獻了高達 98.2% 的收入,2021 年和 2022 年比重略有下降,分別為 94.2% 和 90.3%。
據了解,在加盟模式上,鍋圈承諾不收取加盟費。不過紅星資本局注意到,"0 元 " 加盟背后,想開一家門店投入也不小。
比如加盟商前期還需支付包括保證金、貨物運費、培訓費、店面設計裝修費、設備等各種開支,這些費用由加盟商出資,鍋圈則負責 " 包辦 "。
正式開店后,加盟商只能獨家經營鍋圈的產品,同時允許從本地自行采購特定范圍的生鮮產品。
那么,加盟商們的真實經營狀況究竟如何?
招股書顯示,鍋圈加盟商的關店量正在逐年走高。2020 年至 2022 年,關閉的加盟門店數目分別為 28、194 及 279 家,關店率分別為年終時加盟門店數目的 0.7%、2.8% 及 3.0%。
此外,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有不少消費者表示自家附近的鍋圈生意不佳,門店并沒有太多客戶光顧。
此外,招股書表示,接下來鍋圈將計劃通過加盟的模式繼續擴張網絡。而持續的擴張開店,或許也會讓加盟商越來越難。
根據九派財經等多家媒體此間報道,有鍋圈加盟商表示,近年周圍新開了多家鍋圈,導致其所在店鋪的銷量明顯下滑。
加盟商表示,此前與企業有簽訂協議,鍋圈對加盟商承諾,門店周圍的 1.5 公里不會開設其他門店,如今企業存在違規開店的行為。因此也有不少加盟商指責鍋圈," 只管門店數量,從不考慮加盟商的利益 "。
(三)
市場競爭加劇,消費習慣難養成
回到鍋圈的商業模式,招股書中企業把自己定義為一站式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領導品牌,本質是 " 在家吃飯行業 "。
但這個 " 在家吃飯行業 ",實際也面臨較大的行業不確定性與市場挑戰。
首先,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消費者真的能夠養成 " 在家吃火鍋烤肉 " 的消費習慣嗎?
今年以來,隨著消費復蘇,線下餐飲行業強勢回歸。根據《2023 上半年中國餐飲行業發展監測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餐飲收入達到 24,329 億元,同比增長 21.4%,其中大眾接受度較高的火鍋、烤肉賽道表現強勁。
換句話說,隨著線下餐飲的繁榮,消費者可選擇的門店眾多,各種團購促銷活動也極具吸引力,用戶可能還是會 " 嫌麻煩 ",從而放棄自己在家吃火鍋。
其實單就 " 在家吃飯解決方案 " 這條賽道而言,市場規模也并不大。公開資料顯示,2021 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為 8.9 萬億元,同年,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的市場總收入為 2903 億元,僅僅占了 3.26%。
或許對于不少消費者來說,選擇在家吃火鍋燒烤,要么是心血來潮要么是不得已而為之,很難建立起長期的用戶需求
其次,從市場競爭角度,這個賽道也十分內卷。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 2022 年零售額計,中國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產品市場五大參與者的市場份額合計占市場份額約 11.1%,鍋圈占總市場份額的 3.0%。
也就是說,雖然鍋圈目前位居同行業第一,但由于行業集中度不高,因此鍋圈的市場話語權也并不強。
從市場競爭角度,近年來,以叮咚買菜、美團買菜、樸樸超市等為代表的生鮮電商平臺重新崛起,成為鍋圈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此外盒馬、美團、叮咚買菜這些平臺也開始聚焦火鍋食材,上線火鍋食材專區;而今年 4 月中旬,京東超市也宣布將把預制菜作為重點趨勢品類,推出傾斜冷鏈等資源扶持、獨家菜品定制和成立獨立運營團隊三大舉措。
各大巨頭紛紛入局,比的是 " 資源、生產、品牌、流量 ",與它們 " 拼手腕 " 鍋圈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困境之下鍋圈也曾嘗試進行多元化轉型,例如,鍋圈曾先后推出自熱產品和方便速食品牌 " 憨憨 "、鹵味品牌 " 鹵拉拉 ",以及野餐露營場景下的預制菜產品。
但從營收結構看,這些嘗試都在招股書中被歸于 " 其他 ",而三年的營收占比都維持在 12% 左右,增長并不明顯。
由此可見,鍋圈依舊沒能擺脫 " 火鍋預制菜 " 的標簽。
小結
靠著 " 在家吃火鍋 " 這一消費場景,鍋圈成功進入市場并迅速跑馬圈地。
但長期來看," 在家吃火鍋 " 這個故事或許也很難打動資本,一方面這個故事過于單一,另一方面行業競爭也過于激烈。無論如何,或許鍋圈仍需講一些新的故事。
紅星資本局關注上市公司的一切新聞
歡迎報料,私信小編!
各種商務合作請勿擾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下一篇:IPO前哨丨鍋圈通過港交所聆訊:今年前四月凈利潤1.2億,高度依賴加盟模式失控了?曝女子高速隨地小解,蹲車旁露雪膚不遮羞,被拍后忙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