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低頭吃早餐時,巴比饅頭已經上市了
△巴比饅頭門店早期形象
最近,有一家公司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名字叫做「中飲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這家企業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它做的生意是最最普通,最最常見的早餐生意,而且它前段時間剛剛上市了。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沒聽說過「中飲巴比」這家公司。但是提起它的品牌「巴比饅頭」,可能在上海生活的朋友就很熟悉了。
我跟巴比饅頭有一點擦肩而過的經歷。
2015、2016年這兩年,我因為工作的關系,經常到上海出差。當時,我負責開拓上海市場,主要工作之一是給連鎖門店選址。那兩年,我走過不少上海的大街小巷,巴比饅頭的門店我經常能見到。
那為什么說擦肩而過呢?是因為我在上海出差的時候,雖然多次看見它,但卻從來沒對它產生過好奇。
巴比饅頭的門店都很小,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檔口。雖然我注意到有很多顧客在店門口排隊,但是一個「饅頭+檔口」的組合,能有多大的想象力?這就是我當時的想法。
△蒸最常見的包子,掙最辛苦的錢在北方,饅頭是最常見的主食品種之一。像北京這種大城市,賣饅頭的商家沒有一萬,也得有好幾千。這里面,有小作坊式的檔口店,有專門做食品的主食廚房,也有開在超市里的店中店,各式各樣,形形色色。
今年疫情期間,很多餐館為了過活,也會做一些主食、點心之類的產品,拿到街邊擺攤賣給過路的人。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個「賣饅頭的」商家實在沒什么稀奇的。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賣饅頭的」小店,都已經上市了。
這里要補充說明一點。北方的饅頭和上海的饅頭是有很大差別的。北方人說的饅頭,是不帶餡的,就是一個面疙瘩;而上海地區是把帶餡和不帶餡的中式面疙瘩,都叫做「饅頭」。
△北方饅頭對于上海市民來說,巴比饅頭是做早餐起家的。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賣包子的。
巴比饅頭現在有三大類產品。第一類,是包子、饅頭、粗糧點心這些蒸制面食;第二類,是餡料產品,這是供給各門店包包子用的原材料;第三類,是外部采購產品,包括牛奶、豆漿、粥在內的飲料,還有一些特別制作的小點心。
△巴比饅頭外采產品根據公開信息,2019年巴比饅頭實現營收10.6億元,凈利潤1.54億元。截止到2019年6月,巴比饅頭共有15家直營店,2,784家加盟店。10億營收,近2,800家門店,這就是一個賣饅頭的企業的實力。
巴比饅頭的創始人叫劉會平,是安徽省懷寧縣人。在劉會平的老家,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江鎮做饅頭,人人有一手。
△巴比饅頭創始人劉會平江鎮,是懷寧縣下面的一個鎮。這句話是在說,江鎮人從小就會做饅頭,而且人人都是把好手。所以,江鎮也享有「中國面點師之鄉」的美稱。
劉會平出生于1977年,是改革開放之后出生的第一代。從公開信息可知,劉會平小時候的家境并不富裕。
有材料說,他中考的時候只因為差了8分而落榜,最終結束了學業,進入社會謀生;還有材料說,他是不想讓父母太過勞累,所以主動輟學,外出打工。不管哪個版本是真的,劉會平的原生家庭肯定都不是大富大貴的。
初中畢業之后,劉會平跟著姐姐在南方的幾個省闖蕩了幾年,除了學會做包子,也沒混出什么名堂。
據劉會平自己說,學徒期間覺總是不夠睡,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自己曾經困到一頭栽進面缸里,非常辛苦。
1998年前后,劉會平帶了幾千塊錢來到上海。當時,除了做包子,劉會平也沒什么特別的手藝。所以,在之后的兩年里,他就開包子鋪賣包子。這段經歷,算是他事業的初創期。
剛在上海落腳,凡事都很艱難。最開始,劉會平的包子賣得并不好。上海本地人的口味清淡,稍稍偏甜,而劉會平做的包子偏咸,跟市場口味不對路。
中間,劉會平還嘗試著賣過生煎包,但因為突發豬瘟,小店又關門了。所以,在這兩年里,劉會平的小店是開了又倒,倒了再開。
漸漸地,劉會平摸清了里面的門道,生意慢慢好了起來。2003年3月,劉會平以月租5,000元的價格把包子店開到了人民廣場附近的南京西路,并取名為「劉師傅大包」。巴比饅頭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
△上海灘南京路開業當天,有個老交警還開劉會平的玩笑。說你一個賣包子的敢把店開到南京路上,等著喝西北風吧。可劉會平就是看準了這里人流量大的優勢,租金雖然貴一點,但是生意一定很好。
有了前兩年的經驗教訓,這次劉會平算是把準了市場的脈。他不僅把店開到繁華的鬧市區,而且還調整了包子的口味,更加符合本地顧客的飲食習慣。調整口味之后的產品賣得很好。
很快,劉會平就開了分店。到2003年底,劉會平總共有三家店,那年他掙了30萬塊錢。
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徹底改變了劉會平的創業軌跡。一件事,是有個老顧客說,自己不敢把他家的包子帶到辦公室去吃。
按照這位老顧客的說法,劉會平的包子雖然好吃,但是沒有品牌。其他同事在辦公室里要么吃麥當勞,要么吃肯德基,自己吃劉會平的大包子,沒有面子。
另一件事,發生在2004年。有一天,劉會平外出巡店,迎面過來一個人,二話不說就給了劉會平一刀。當場,就劃傷了劉會平的臉,還差點傷到眼睛。
原來,這個人是競爭對手找來教訓劉會平的。他的店開到哪,哪的早餐生意就會被搶過來,別人看了當然眼紅。
在這兩件事的刺激下,劉會平更覺得不僅要把包子做好,而且還要做大,做出品牌。競爭對手越是害怕自己,越說明自己的包子好。既然是好產品,就該讓更多的人吃到。
所以,第二年劉會平就創立了「巴比饅頭」這個品牌,并且注冊了商標。從小作坊式的「劉師傅大包」,到有點洋氣的「巴比饅頭」,透露出劉會平的一個關鍵變化。那就是,他學會尊重市場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對上海的消費市場做過一點研究。上海,絕對是中國最好的、體量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上海人消費有兩個偏好。第一,喜歡新鮮事物;第二,喜歡時髦洋氣的東西。
和「劉師傅大包」相比,「巴比」兩個字是外來詞,聽起來怎么也是個外國名,馬上就能找到點洋氣的感覺;「饅頭」兩個字,市場認知度很高,沒有歧義,而且也符合本地人的叫法。
所以,從「劉師傅大包」變成「巴比饅頭」,既反映出劉會平開始尊重市場,又多多少少地透露了一點創始人的野心。
在招股說明書中,巴比饅頭的創業史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第一階段,是從2003年到2009年。在這幾年中,巴比饅頭從一個小作坊店轉型為連鎖早餐店,有直營店,也有加盟店。零售渠道都在上海本地。
第二階段,是從2009年到2014年。2009年,巴比饅頭余山生產基地投產。門店開始啟用第二代形象。業務范圍從上海拓展到了江蘇和浙江。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階段,巴比饅頭的所有門店已經開始使用APP訂貨了。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巴比饅頭從很早就開始使用數字化手段介入企業生產和運營管理工作了。
第三個階段,是從2014年到現在。2014年,巴比饅頭增加了團餐渠道,開始向機構、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大型客戶供餐。現在,團餐在整體銷售中能夠占到十分之一的體量。2017年,上海松江生產基地投產,并引入SAP管理模式。同年,巴比饅頭的銷售渠道開始向華南和華北拓展。
關于劉會平,還有一件事值得說一說,那就是他非常舍得為教育花錢。
劉會平剛剛掙了一點錢的時候,他就拿出10萬元捐給自己的母校,用以幫助家庭貧困的學弟學妹繼續求學。2014年,劉會平出資500萬元成立「安徽懷寧獨秀教育基金」。
2017年,他認捐50名西雙版納特困學生,又于2019年出資100萬元在家鄉江鎮設立了教育獎勵專項資金。據不完全統計,劉會平前前后后已經向教育事業捐助了2,000多萬元。
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好像也沒什么特別的要求。據報道,即使到現在,劉會平還是租房子住。而且,我還看到了一份材料,是劉會平簽署的一份承諾書。
劉會平在這份承諾書中約定,他名下股份所產生的收益,40%捐給中國國內的教育基金會,60%用作員工激勵。他自己、他的直系親屬、他的法定繼承人均不得享受與這些股份有關的收益。
這里說的收益包括股份買賣的收益,以及分紅等其他形式的收益。在這份承諾書的結尾,有劉會平的親筆簽名。同時,劉會平的妻子丁仕梅也書面認可了劉會平關于股份收益的處理決定,并且簽了名。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我反正挺佩服劉會平的。
一個從農村出來的苦孩子,沒讀過什么書,用自己的雙手打拼出一片天地,獲得了可觀的財富,自己和家人好好享受享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無可厚非。
但是劉會平選擇把收益拿出來支持教育,鼓勵員工。這可能就是境界吧。當然,從劉會平對股份收益的分配方案中也可以看出,青年時期缺失良好的教育機會是他心里的一個遺憾。
好,關于創始人劉會平我們介紹的差不多了。下面,我們來看看巴比饅頭這家企業。
這里我得插一句,我這篇文章可不是給大家推薦股票,我只是想從產業、行業和企業的角度來幫大家做業務層面的解讀。至于你是做一個消費者,是做一個投資人,還是做一個股東,我相信各位都有自己的選擇。
既然說到產業和行業了,那我們就先從宏觀角度看看巴比饅頭所處的商業環境。
最開始創業的時候,巴比饅頭和其他包子鋪沒什么兩樣,也是現包現做。但是后來,規模大了,攤子鋪的太廣,現包現做就會限制業務發展。
所以,巴比饅頭就要在穩定的產品品質和規模化生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速凍技術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引入了巴比饅頭。也正是速度技術的廣泛應用幫助巴比饅頭突破了發展瓶頸,做到了今天這樣的規模。
在全世界范圍,速凍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是美國和日本。
1920年代,速凍技術起源于美國。六十年代獲得高速發展,七十年代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日本在這方面起步較晚,二戰結束后才開始發展。1955年至1975年,速凍技術在日本快速成長,此后進入穩定發展期。
相比之下,我們國家的速凍行業起步最晚,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發展。最開始使用速凍技術的產品是肉制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2004年,速凍技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5年至今,進入穩定發展期。
從行業發展的歷程看,我們國家的速凍行業比美日等發達國家晚起步了幾十年。現在,美國每年人均消耗速凍食品的數量是80公斤,而我國只有10.6公斤,差距還是很明顯的。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差距中一般都蘊含著市場潛力。
就行業來說,巴比饅頭涉足的食品加工業和餐飲行業都是充分競爭行業。也就是沒有巨頭一統江湖,大家各自占領一塊市場。2017年,巴比饅頭的產值僅占全行業產值的0.039%,市場分散程度可見一斑。
在行業內部,我們看看巴比饅頭的競品都有誰。招股說明書中,羅列了六家競品,分別是北京慶豐、鄭州三全、鄭州千味央廚、南京青露、上海早陽、杭州甘其食。巴比饅頭和這六家競品都有哪些差異呢?
慶豐,是北京的企業,品牌歷史也比較長了。慶豐包子和巴比饅頭相比,有兩點不同。一個是產品結構不同。巴比饅頭以中式面點為主,而慶豐包子還有米飯和炒菜。另一個差異是兩家公司的市場布局不同。巴比饅頭以華東為主要市場,慶豐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
三全食品和千味央廚,這都是鄭州的企業。這兩家企業的銷售渠道以商超為主,巴比饅頭的零售方式是依靠連鎖門店。
南京青露、上海早陽、杭州甘其食這三家企業,雖然也是連鎖門店品牌,但門店規模和巴比饅頭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都在幾百家的量級。
這里面,南京青露成立最早,從2009年發展至今,已有400家連鎖店。跟巴比饅頭2,800家門店的規模相比,差距還是挺大的。
不過,就早餐行業來說,連鎖門店已經是最高級,最有實力的形式了。
就拿北京早餐市場來說,除了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全國連鎖企業,再就是以慶豐為代表的區域性企業了,可選擇的品牌并不多。除此之外,還有數以萬計的個體戶。他們以分時租賃的形式開展作坊式經營。
△最常見的早餐攤像我經常吃早點的這家店,就是一家四口經營。公婆兩人,帶著兒子兒媳小兩口。產品也挺豐富的,包子、餛飩、蒸餃、油餅、油條、豆漿、豆腐腦、胡辣湯、粥。從數量來說,以家庭為單位開展經營的個體工商戶是早餐市場的主要供給者。
巴比饅頭這家企業的情況,我前面介紹了一些。比如,年營業收入,年凈利潤,門店數量等等。這些數字都是客觀的絕對數值,橫向一比就能知道巴比饅頭在市場中的大致地位。
關于企業的其他情況,在四百多頁的招股說明書中有詳盡的介紹。我是一頁一頁看完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找。這里,我只挑一些有代表性的信息介紹給大家。
巴比饅頭這家企業有三件事很讓我看重。
第一件事,是企業在信息管理系統方面的投入。在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巴比饅頭正在使用以下四種信息管理系統或技術,分別是訂貨APP,SAP系統,智能分揀系統和生產可視化監控系統。
訂貨APP,讓幾千個加盟店主使用手機就可以完成商品、原材料和輔料的訂貨工作。
我曾經在食品加工企業工作過三年。當時,我們也為零售渠道的店主們做過訂貨APP,前前后后折騰了一年也沒推廣開。而且,我們的產品都是預包裝食品,不牽扯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可就是這樣,還是困難重重。
而巴比饅頭的訂貨系統不僅涉及三大類產品,而且要給幾千家門店同時使用,難度可想而知。
這里,我還要強調一點。巴比饅頭對線下門店的管控非常嚴格,訂貨必須在當天用完。如果用不完,就要自行處理,絕不允許第二天再使用。這雖然確保了產品的品質,但是對企業的運營管理和流程管理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SAP系統,是銜接訂貨、生產、結算這三個環節的信息化系統。使用SAP系統的最大好處,是讓巴比饅頭可以做到「以銷定產」。
說白了,就是下游的門店訂多少貨,工廠就生產多少貨,不用留庫存。不留存庫的好處是既不占壓資金,又能確保產品品質。同時,使用系統結算貨款還節省了核對賬目的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否則,幾千家店,每天都要訂貨、接貨、銷售、結算,都依靠人工核對,得多大的工作量。
智能分揀系統,可以根據訂單提升揀貨、配貨的準確性,也能夠提升車輛和門店的關聯性,提高配送效率。生產可視化監控系統,很值得說一說。
我看過巴比饅頭的企業宣傳片,像攪拌餡料,搟皮這些生產環節,都已經實現了自動化。但是在蔬菜分揀、清洗和包餡這幾個環節,還要依靠人工。只要有人工介入,就難免會夾雜異物。
生產可視化監控系統,就是檢測產品中是否含有異物的系統。換句話說,每一個巴比饅頭出品的包子在上市之前,都是經過系統的「火眼金睛」檢測過的。
別看巴比饅頭的創始人劉會平只有初中學歷,但是他在信息系統建設方面一點都不落后,甚至還很超前。我認為,恰恰是劉會平敢于在科技生產力方面提前投入,才幫巴比饅頭提早突破了業務發展的瓶頸。
這就好比雙十一的時候,我們在京東、天貓上買東西。如果電商平臺不提前配置服務器,解決帶寬和云計算的問題,在雙十一零點的那一剎那,平臺服務器是無法承載天量的線上訪問的。
這就是巴比饅頭讓我刮目相看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巴比饅頭掌握的生產技術。
一個做包子的企業,能掌握什么技術?這可能是大多數人在不了解生產制造企業的時候,頭腦中自然而然產生出的一個問題。老實說,我在閱讀招股說明書之前,也沒想過這個問題。
如果這是一家做智能手機的企業,或者是做人工AI、自動駕駛的企業,那掌握高新技術是應該的。但是一個做包子的企業,買設備生產就行了唄,需要什么技術呢?還真就需要。
招股說明書披露,巴比饅頭現在已經掌握了三十項生產技術。比如,自動化蔬菜洗燙生產線,新鮮馬鈴薯防褐變工藝,冷凍面團生產技術,香菇青菜餡料保鮮技術,青菜自動稱重運輸線,X光異物檢測線,餡料速凍保鮮技術,可追溯系統等等。
我是個食品加工業的外行,這些技術具體是干什么用的,我只能從資料簡介里猜個一二,讓我講是講不出來的。別看我不懂,但這些技術,聽著就特別接地氣。就拿冷凍面團生產技術來說吧。這項技術就是劉會平本人發明的。
大家都知道,包子要想好吃,不僅餡料的味道要做的好,包子皮也很有講究。皮薄了,會顯得餡膩;皮厚了,口感會發柴,發死,不勁道。在食品加工業,如何解決「包子皮在速凍條件下的保鮮度」一直是很棘手的問題。
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巴比饅頭的貨就沒法實現遠途運輸,也就沒法走出上海市。經過一系列努力,劉會平帶著團隊做了幾百次實驗,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關。不僅保證了口感和質量,而且降低了冷鏈運輸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像這種例子,只是巴比饅頭技術攻關中的一例。
2016年,央視7套有一檔節目叫《致富經》。其中有一期就是采訪劉會平。
在節目里,劉會平向記者展示了一款新產品,香菇肉包。香菇肉包,聽著好像很平常。可不同尋常的是,包子的外觀和形狀特別像一個大蘑菇。如果不是劉會平當著記者的面掰開了包子,看到了里面的肉餡,我一直以為他手里拿的是一個蘑菇。
給記者講產品的時候,劉會平特別專注,甚至有點眉飛色舞。我雖然不懂這些生產細節,但是我在他介紹產品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產品經理對產品的熱愛。
巴比饅頭的第三個亮點,是IPO募資的用途。說白了,就是從股市拿到錢以后,打算怎么花。
根據招股說明書中的信息,巴比饅頭打算做以下八件事:建設巴比食品智能化廠房,提升生產線及倉儲系統,擴建直營渠道,升級食品研發中心和檢測中心,加強信息化建設,搭建電商平臺,品牌推廣和補充流動資金。這里面,我也是挑幾件比較重要的給大家做介紹。
拿到錢之后,首先是要提升企業的產能。巴比食品的智能化廠房,選在上海開工,建設期兩年。工廠體量是3.14萬平米,投資總額1.94億元。建成投產后,可增產包子2.08億個,花卷4.84億個,餃子1,058萬袋。
增產2億個包子是個什么概念呢?假設巴比饅頭每個店每天能賣出1,000個包子,2,800家店,一年就要賣掉10億個包子。包子增產2億個,相當于提升了20%的生產能力。智能工廠投產后,預計增收5.5億元。
提升產能的第二件事是擴建生產線并提升倉儲系統。這項投資預計耗資1.7億元,建設期三年。投產后,將增產包子3,900萬個,饅頭花卷5,630萬個,餃子23萬袋,餡料4,400噸。預計增收1.3億元。
在提升銷售方面,計劃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擴建直營店。巴比饅頭計劃在北京、上海、廣東和江浙兩省建設182家直營店,投資總額1.93億元,建設期三年。
開設直營店,既可以確保服務質量,提升品牌形象,同時還可以提升盈利能力。直營店的毛利率是加盟店的兩倍,可以達到60%。直營店系統建成后,預計增收7.7億元。
第二件事,是建設電商平臺,做線上銷售。這項任務預計投資8,000萬元,建設期三年。在增收方面沒有做預估。互聯網時代,拓展線上銷售渠道是企業的必選動作。巴比饅頭打算建設的巴比商城勢必會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更方便地買到產品。
上市募資的第三類用途,是提升企業的內功。
前兩天,我在抖音上看了一段馬云關于「數字化」的演講。馬云認為,在過去,數字化能讓企業活得更好,而以后,數字化是企業活下去的關鍵。
在數字化方面,巴比饅頭打算做哪些投入呢?他們打算升級現有的SAP系統,供應商管理系統,物流管理系統;此外,還要建設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質量追溯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在數字化方面的投資,預計耗資6,200萬元,建設期三年。
為了確保產品質量,加強產品研發,巴比饅頭還要升級擴建食品研發中心和檢測中心。這筆投資預計耗費5,900萬元,建設期三年。
我們從剛才這三個方面來看,巴比饅頭上市后,將在產能、營收和運營管理三個方向同時發力。在我看來,這是把錢實打實地用在正道上了。
這些年,我看過很多創業失敗的案例。很多企業的創始人拿到融資后,不是拿來修煉內功,而是拿去租更好的辦公室,拿去買更好的車,給自己更換更大、更漂亮的住房。
和這些短視的創業企業相比,巴比饅頭顯然是把錢用對了地方。在未來三五年內,巴比饅頭在產能和營收方面的增長是值得期待的。
前面,我用了很長的篇幅,從產業、行業和企業的角度為大家介紹了巴比饅頭和它的創始人。那么,巴比饅頭是不是很完美,沒有瑕疵呢?肯定不是。在我看來,巴比饅頭有以下兩個經營隱患。
第一個隱患,是線下網點的地理屬性太過集中。
巴比饅頭是從上海起家的,所以以上海為主要市場的華東地區是巴比饅頭的大本營。最近四年,巴比先后開辟了華南、華北市場,但是目前這兩個市場的體量還比較小,跟華東市場不可同日而語。
在總營收中,僅占8%,其余92%的營收都是華東地區創造的。未來,能否迅速擴大華南和華北市場,是巴比饅頭保持增長勢頭的關鍵。
第二個隱患,是線下銷售占比太大。
從銷售渠道的角度看,巴比饅頭主要有三個渠道,分別是特許加盟銷售,直營門店銷售,團餐銷售。其中,團餐銷售占比約為11%,直營門店銷售約為1.6%,特許加盟業務的體量最大,約為86%。
盡管巴比饅頭計劃開設182家直營店,但是直營店也好,加盟店也好,團餐也好,都是線下銷售。線上銷售業務是巴比饅頭缺失的。
自從馬云在2016年提出新零售以來,傳統零售行業中的很多企業都開始改造自己,把業務逐漸往線上轉移。還有很多新品牌,像三只松鼠、盒馬鮮生這樣的企業從誕生之初就自帶互聯網基因。所以,零售業務的線上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全國的實體經濟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線上銷售成了救命稻草。以前,誰在線上投入的資源多,布局早,在這次疫情當中誰遭受的損失就小。
我們再結合第一個隱患,線下區域網點太過集中的特點,如果兩個因素疊加,對品牌造成的短期傷害是非常大的。所以,加強電商平臺的建設其實是為自己筑造防火墻。
好,關于巴比饅頭這家企業我介紹的差不多了。還有很多經營細節和財務數據,我沒有展開講。我想留到后面,結合巴比饅頭提升產能和盈利能力的表現,再給大家做具體分析。
最后,我想說說我分析巴比饅頭的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巴比饅頭讓我非常意外,也可以說給我上了一課。就是一個不起眼的賣早點的企業,都能上市。在我們看來,這個賣早點的小店并不大,也說不上多高端,但這群人愣是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把一件小事做成了十個億的大生意。
所以,我反思自己,對市場要始終保持敬畏,要保持好奇心。看不清、看不懂的事物先別下結論,先去調研,了解之后再做判斷。
第二個原因,是我在研究巴比饅頭材料的過程中,被這家企業勤勤懇懇做事的精神感動了。在央視的采訪中,劉會平說過這樣一段話:
他說創業,就要從自己最擅長的事開始做起。如果沒有擅長的事,就去學,在學的過程中把它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不適合創業。
你看,這段話就像劉會平本人一樣,沒什么特別的,但很實在,很接地氣。這種企業能夠上市,并獲得豐厚的回報,一定會起到示范效應。這對那些同樣努力的創業者也是一種鼓勵。
另外,我把巴比饅頭496頁的招股說明書整理成了一張思維導圖。通過這張思維導圖,大家可以更詳細地了解這家企業的經營秘密,算是回饋給新老讀者的一項福利吧。
本人公眾號:大道有李
本人:liruyue080229,添加請說明“知乎”渠道
本人音頻節目《聽案例?知商業》已在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等平臺上線,歡迎交流!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