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社區,鍋圈能否激活“家庭食材超市”需求?
加速狂奔兩年之后,又一個新零售明星品牌闖入資本的視野。
3月17日,火鍋食材連鎖品牌鍋圈食匯(下簡稱“鍋圈”)宣布完成3億美元D輪融資,該輪融資由招銀資本領投,天圖資本及原有老股東資本跟投。過去一年多時間以來,鍋圈已經拿下5輪融資,累計金額近30億元。
新零售賽道普遍存在“燒錢換份額”現象,但鍋圈的用戶和財務數據要健康得多。
2019年,鍋圈門店銷售同比增長了400%,連續兩年盈利,增速與規模穩居行業第一。今年,鍋圈的銷售目標是150億,距離餐飲連鎖巨頭海底撈僅一步之遙。
用餐飲、外賣或者超市來定位鍋圈似乎都不夠準確,從產業鏈來看,鍋圈想講的是一個中國本土US Foods的故事。作為全美TOP 2的食品服務分銷商,US Foods為30萬個餐飲服務運營商和餐館提供食品配送服務,在這個高度分散的行業中占有9%的市場份額;但鍋圈的生意模式有著明顯的本土底色——更貼近C端用戶的需求,也更體察B端客戶的難處。
去年,市場一夜之間涌現數千家同類初創企業,新風口已經形成。
完成新一輪融資后,鍋圈已從最初的“火鍋市場超市”定位進一步擴張到“家庭食材超市”,大力拓展生鮮版圖,這套新商業邏輯在中國走得通嗎?鍋圈能否持續在激烈競爭中繼續領跑?
火鍋起家,生鮮進階
復盤過去四年的發展路徑,鍋圈的快速崛起踩中了踩中了社區入口、食材供應鏈、“宅經濟”這三大風口。
鍋圈最早以“國民火鍋”作為主打,口號是“好吃不貴”,以火鍋門店一半的價格、超600種自研食材SKU,鍋圈在火鍋門店和農貿市場之間成功卡位。
一個三四線城市用戶在連鎖火鍋店的人均消費達到80-100元,鍋圈則成功將這個價格區間降至30-50元。
去年疫后的“全民居家”時期,鍋圈模式迅速在各個城市社區打響知名度,并順勢向燒烤品類加碼,比如在燒烤工具上,鍋圈既推出了炭烤爐、電動無煙烤爐、火鍋燒烤兩用鍋等多種工具,在食材上則主推中式、韓式兩大品類,研發了超100種燒烤食材、提升燒烤制作過程的便攜性和簡易性。
今年,鍋圈進一步向全生鮮品類布局,以預售形式上線預制好的生鮮菜品,拓展日常烹飪、便利速食、休閑零食等多種用餐場景。
這個逐步滲透的進階路徑背后有一套明確的消費邏輯。
在生鮮品類中,火鍋幾乎是各年齡、各地域、不同口味消費者的“最大公約數”。作為易于標準化、具有一定成癮性的餐飲品種,火鍋在堂食和居家的食用體驗落差相對牛排、炒菜等品類,并沒有那么顯著,當口味、價格、便捷性等決定因素之間達成新平衡,將用戶從火鍋門店分流至家庭場景的通道便自然打開。
同時,火鍋天然具備的社交屬性和價差空間,容易擊穿年輕消費客群,因此適合作為撬動市場、打響品牌的第一步。
具有類似特征的燒烤接棒,填補了兩塊需求空缺:
第一,夏天是火鍋的相對淡季,但消費者的聚餐社交需求沒有因“圍爐”熱情消減而消失,燒烤恰好補位;
第二,在“一人食”場景下,燒烤因其簡便快捷,適用性比火鍋更高。
鍋圈著手力推燒烤品類時,已經通過火鍋食材“圈粉”了一批用戶基本盤,增加品類有助于提升消費頻次;此外,從倉儲、物流、門店資源,到供應鏈管理和食材研發經驗,鍋圈均可無縫切換至新品類,邊際成本遞減。
直到供應鏈、倉儲、配送、門店覆蓋等基礎設施建設初步搭建完畢,并引入新一輪資本后,鍋圈才決定進入到生鮮食材分銷配送的新領域,一個規模超萬億的潛力市場。
但這個市場仍處于早期的發展階段。在產業端,受制于信息不對稱、上游企業規模化程度低等多重原因,田地到餐桌的“戰線”被拉長,成本高、監管難、損耗大;在用戶端,中國菜系繁多、眾口難調,地域口味差異是產品研發的首要難題,企業想要精準覆蓋需求并不容易。
更何況,“生鮮”賽道早已擠滿了不同類型的競爭者,鍋圈有何過人之處?
競爭壁壘從何而來?
鍋圈的新零售打法,我們可以從它對標的美國企業US Foods中得到一些啟示。這家食材供應鏈巨頭擁有快速響應的供應鏈機制、龐大的自建物流、大規模的分銷商合作伙伴;
在“硬實力”以外,US Foods獨家優勢在于它的精細化運營,包括基于長尾需求跨領域擴張品類、主動開發新的餐飲場景、提供增值服務等等。
US Foods的重資產和工業化模式在國內不能照搬,但在核心策略上,鍋圈與其有眾多相似之處。
首先,供應鏈管理能力和下游渠道拓展能力是生鮮領域最根本的競爭力。擁有十多年餐飲供應鏈的團隊經驗,鍋圈累計拓展了近600家上游ODM/OEM合作供應工廠,并基于此搭建了全國12個倉儲中心和30多個分倉冷配物料網絡。
這套供應鏈和倉儲物流體系最初服務于火鍋食材研發,可以無縫銜接到燒烤等其他食材品類。
供應鏈背后的支撐是深耕數年的數字化管理系統——通過數字化打通C端消費者與B端合作方,優化整體產業鏈的運作效率,形成長期價格優勢。
比如,通過大數據鍋圈可預估各個門店的最佳補貨方案,門店無需積壓太多庫存,2-3天報貨一次,次日即可送達;反過來,從門店收集的銷售數據可實時反饋用戶需求的更迭,作用于產品研發、采購備貨等多個環節。
最后一環是門店,在鍋圈的S2B2C模式下,門店的覆蓋度和經營效率成為這個棋局的“關鍵手”。
鍋圈門店采取了自營和加盟兩種形式,店倉一體化,門店兼具兼具展示、銷售、倉儲和配送功能,鍋圈為門店提供從前端運營指導到物流、補貨等服務,以保障其經驗效率。2020年,鍋圈門店總數量已達5000家,2020年2月到11月平均每天開店12.2家,作為關鍵指標的關店率不足1%。
基于鍋圈的供應鏈體系和數字化系統,門店能夠最大程度降低損耗、提高周轉,降低綜合庫存成本;對鍋圈而言,門店加盟體系節省了冷藏柜、倉庫、水電人工等自營成本,避免讓“重資產”拖慢整體擴張和布局速度。
門店的另一個重大優勢,是解決了絕大多數生鮮品牌最擔憂的“流量”問題。
在結束了疫后流量爆發期之后,生鮮電商普遍用戶流失嚴重。而鍋圈的門店一般開設在社區,平均兩到三千戶一家店,這是天然的線下流量入口。
不同于上一代有計劃采購的行為模式,90后用戶的消費行為往往是情緒驅動。相比于需要提前預定的在線電商或1-2小時等待的同城外賣配送,鍋圈密集的社區門店搶占了用戶回家的必經通道,能夠實現“即時滿足”;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年輕人將“逛超市”作為休閑解壓方式之一,社區門店節省了巨額的線上營銷費用,幫助鍋圈吸引更多線下客群的增量。
此外,鍋圈恰好卡位在不同層級品牌的空白區間。比起海底撈、西貝這類全國連鎖品牌提供的半成品菜,鍋圈有明顯的價格優勢;而對于去年來如春筍般涌現的同類型初創企業,鍋圈由于創立最早、擴張最快,已經搶先形成了口碑。
“家庭食材超市”是剛需嗎?
從火鍋、燒烤到生鮮品類,鍋圈的跨度不小。在農貿市場、連鎖超市、食品電商之外,市場是否真實存在“家庭食材超市”的需求?
實際上,鍋圈賣的其實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生鮮,而是提前經過清洗、切配甚至按照菜譜搭配好比例的預制生鮮食品,俗稱“半成品凈菜”。
預制菜的目的是讓消費者快速、簡單完成菜品的制作,目前主要有四大類,開封后直接食用的預制調理制品,只需簡單加熱即可食用的食品,經過相對深加工(加熟或淺油炸)、可立即入鍋調味的食品,以及經過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而成的小塊肉、生鮮凈菜等。
半成品菜在日本等國家發展較為成熟,但過去,這一類型在國內市場份額有限,除了產業沒有相關積累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用戶基礎。
但現在,消費客群變了。天貓超市數據顯示,2021年1-2月份,天貓超市整體半成品菜銷售同比去年增長超過了200%。半成品菜的消費者年齡段基本集中在34歲以下,其中80%是90后,多數居住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一二線城市。
這和行業過去的消費趨勢判斷有所不同:過去,大部分生鮮超市或電商主要方向是激活60、70后消費者的數字化購買行為,讓他們習慣從線下逛超市變成線上采購、線下配送;但對于90后和Z世代的消費者來說,生鮮平臺的替代品不是線下商超、而是外賣平臺,核心需求痛點在于做飯的時間成本和學習成本,而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洗、切等備菜環節,尤其是隨著單身獨居群體或小家庭來說,如何提升效率成為決定他們是否在家做飯的關鍵。
鍋圈在生鮮領域的布局,更多是面向這些年輕一代的需求,通過縮減做飯的流程提升效率,讓做飯變得更簡單、用時更短、同時保證出品的穩定,從而推動從“在家吃飯”到“在家做飯”的轉變。
在生鮮品類正式推出之前,鍋圈的部分火鍋和燒烤食材已經被“開發”出了新用法,比如一包火鍋番茄底料、一包三色面、一包肥牛,就可以快速煮成一碗番茄肥牛面。
依托于高效率的現代物流體系和廣泛分布的門店,鍋圈等于是在社區門口搭建了一個中央廚房,集約化采購和生產讓成本大幅降低。
同時,將菜品的配方、口味、批量,以及溫度、火候、時間、規格、數量等制作條件精確量化,平衡了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和對健康生活的需求。
這也是鍋圈從“獨角獸”級別企業往上突破的重要一步。畢竟,火鍋燒烤的消費頻次存在上限,如果能進一步打通用戶日常居家烹飪的食材采購通道,就駛入了一個全新的、萬億規模市場。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