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吃青團正當時,節令美食還有子推饃、暖菇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到一年清明時。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據記載,這一節日源自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人們會在此期間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清明也少不了節令美食,比如從祭祀食品演變而來的青團,還有子推饃、暖菇包、薄餅等。
青團口味更豐富
青團是清明時節最為出名的節令飲食,流行于上海、浙江等江南一帶。人們通常在清明前后用艾草或一種名為“漿麥草”的野生植物的汁水,拌糯米粉制作成團子,再加入豆沙或蓮蓉餡兒蒸制而成。做好的青團顏色青綠,與春季相得益彰,口感糯韌香甜等特點。
不同口味的青團。 新京報資料圖
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于唐代,古時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青團在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上海、寧波一帶叫青團,杭州一帶叫清明團子,四川叫清明菜粑粑,貴州叫清明粑,客家地區叫艾粄(bǎn),“粄”就是客家方言里各種糯米糕點的統稱。
傳統青團多是用清明節前后生長的嫩艾葉榨汁著色,現在市面上賣的青團也有用麥青汁或青菜、菠菜等植物的汁液著色。隨著人們對于美食的創新,青團也變得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甜餡、咸餡之外,還有水果、乳酸菌、榴蓮、哈密瓜等新風味,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不過,青團雖好吃,也不能貪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發文稱,青團雖然好吃,但老人、小孩以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群食用要適量。這是因為青團餡料往往高糖、高脂、高熱量,質地黏膩,應小口慢吞,謹防噎食,兒童要在成人監護下食用。另外,消費者在食用青團時,可以搭配一些蔬菜、水果、湯羹、茶等,有助于消化、解膩、均衡營養。
清明節令美食還有這些
清明節期間,除了青團,各地還有不同代表性的美食,比如陜西和山西部分地區的子推饃、北京的棗糕、福建部分地區的薄餅等。
子推饃
陜北的子推饃,也叫“燕燕”。 新京報資料圖
“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鉆滿圪棗林”。清明前后,陜北延安、榆林地區的人們會用發酵面捏面花,可以捏成各種動物的形狀,點綴顏色并蒸熟烘干,然后和棗串聯起來,制作過程叫作“捏燕燕”,上了年紀的人叫它“蒸子推”,也叫“蒸子垂”。
類似的,在山西部分地區,人們也會在清明前后制作“子推饃”,看起來像古代武將的頭盔,里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各種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相傳,清明前后吃“子推饃”的習俗源于寒食節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子推,后來逐漸演變成以捏面花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祭奠。
棗糕
紀念介子推的美食還有“子推餅”,也就是北京棗糕,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區。清明前后,人們會用發面夾棗蒸熟食用。過去人們會在清明時節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薄餅
清明吃薄餅是福建泉州、廈門地區的食俗,薄餅也叫“潤餅菜”“擦餅”,以面粉為原料制成,食用時卷入胡蘿卜絲、肉絲、蚵仔煎、芫荽等,還可以抹辣醬吃。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等。薄餅中所包的各種蔬菜,也有農苗興旺、六畜茁壯的美好寓意。
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泰寧等地區清明前后的傳統特色小吃,人們制作暖菇包來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暖菇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每年清明前夕正是鮮嫩時,當地人會采摘暖菇制作食物來吃。暖菇包的制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糍和包子之分,包糍是用食米和揉碎的干暖菇粉做成糍團。暖菇包子則是用糯米與大米磨成米漿,配上干暖菇粉揉搓成多個小塊,填入餡料,封口后裝入蒸籠蒸熟。
芥菜飯
清明時節,芥菜味道最為鮮嫩,全國不少地區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春季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芥菜飯做法簡單,只需要將芥菜清洗干凈切段,和米飯一起放入鍋中炒熟即可,也可以用電飯煲將這些食材混合在一起蒸熟,類似于煲仔飯。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