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魚菜共生形成小型生態系統,讓魚兒肥、蔬菜香
生長板上的蔬菜碧綠青翠。
養魚不換水而魚類能健康成長,種菜不施肥而蔬菜口感更好。這樣新奇的魚菜共生模式,在蓬萊盤中參生態種植養殖家庭農場成功實現。
“魚菜共生其實就是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兩種技術結合起來的新型農耕模式,用養魚的水種菜,用菜的根系過濾水,過濾后的水再養魚,形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3月24日,蓬萊盤中參生態種植養殖家庭農場負責人于佳強解釋說,魚肉沒有土腥味,蔬菜能“吃出小時味兒”,這種可以自證有機的種養模式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目前,農場年生產蔬菜產值40萬元左右,魚類產值16萬元左右。
省工省力循環利用
養魚池里,魚兒活蹦亂跳,激起陣陣水花;生長板上,蔬菜碧綠青翠,一片勃勃生機。
在蓬萊盤中參生態種植養殖家庭農場,記者見到了這種魚菜共生的場景,其實就是一個循環系統,通過水泵將養魚大棚魚池里的水抽到蔬菜大棚的菜池里,然后再流回魚池,一直不停地循環。
于佳強說,在循環過程中,需要加入硝化細菌,分解水體里的魚糞和餌料殘渣,使其轉化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植物的根系在水里縱橫交錯,充分吸收分解后的養分,過濾水質,達到飲用水的標準,然后再流回魚池,幫助魚類健康生長,讓魚、菜、微生物三者和諧共存,形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
“簡單說,就是魚糞和投喂的餌料殘渣,經發酵后為生長板上的蔬菜瓜果生長提供各種營養成分,再由蔬菜根系吸收凈化循環回養殖區,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他說道。
正是這種循環利用,實現了省工省力的目的。每周只需補充約5立方米水,用水泵抽20分鐘左右,就夠一周的蔬菜吸收和陽光蒸發了。
省工省力的優點,還體現在日常管理中。在魚菜共生模式中,菜苗被一棵一棵種在種植籃里,懸浮于水面,所以不會長草,對比常規農業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日常管理兩個人就夠用了,種菜和收菜的時候可以臨時雇傭本村的閑散勞動力。”于佳強說。
綠色有機風味十足
清香、甘甜、筋少、水足,與普通的土壤栽培相比,水培芹菜風味十足,吃完后口有余香。
“這里的蔬菜都是綠色有機的。因為系統里有魚,我們不能、也不敢用農藥化肥,所以生產出來的蔬菜是真正的綠色有機蔬菜。”于佳強說。
他告訴記者,魚糞是所有動物糞便里養分最全面的有機肥之一,而在魚菜共生模式中,所有的蔬菜養分都來源于水體里的魚糞和餌料殘渣。這也意味著,蔬菜全程以魚糞為養料,不需要再添加任何肥料。“通過三年多的種養,已經驗證了一個魚池供養8個菜池,養分足夠。”于佳強說。
此外,魚菜共生模式不用、也不能打農藥。“因為水里有魚,也不敢打農藥,萬一魚出現了問題,整個系統都會崩潰,這也是我們魚菜共生可以自證有機的一點。”他告訴記者,這些蔬菜全部種在水里,地面也全部硬化,隔絕了害蟲的繁殖。通風口全部架設了防蟲網,害蟲不會輕易進到棚內,即使進來了也是個別的,人工清除就可以,不會造成大面積危害。
零污染的魚菜共生模式也做到了低碳環保。魚菜共生模式不對外排放任何廢物,水常年循環,只需要每年清理一次菜池里沉淀的魚糞即可。不過,這些魚糞已經完全發酵,對果樹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有機肥料。
線上下單線下直發
目前,農場有10個大棚,其中1個養魚大棚,8個蔬菜大棚,1個黃蟠桃大棚。經營的蔬菜產品有生菜、頭菜、花菜、甘藍、韭菜、苦菊、西蘭花、西紅柿等品種,魚類有魴魚、鯉魚、中華鱘、鯉魚四種。
于佳強說,因為所有蔬菜養分來源于魚糞,加上全程水里栽培,所以口感特別好,客戶嘴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能吃出小時候的味道”;因為水質好,又是全程高暴氧,逼迫魚兒在水里不停游動,所以魚肉質緊致口感非常好,味道鮮美,沒有土腥味。
在好味道的基礎上,線上、線下結合,創新營銷方式。“我們建立了‘魚菜共生’家庭農場微信群,及時推送銷售信息和線下活動。接到訂單后,‘時時鮮’貨車農場發車直達蓬萊城區,第一時間送貨上門,確保客戶收到最新鮮的農產品。”他說,目前,合作社年生產蔬菜的產值在40萬元左右,魚類的產值在16萬元左右。
下一步,農場將適當增加餐飲和旅游業態,讓顧客在農場就能品嘗到放心產品,還能讓孩子自己動手采摘蔬菜,了解新型農耕模式。依托附近溫泉,增加游玩場地,讓游客喜歡來、待得下、留得住、還想來,做成一個袖珍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在此基礎上,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更高效益,為周圍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為村集體帶來更大收益。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宋秀英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王鵬靜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