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茶丨聽見武夷山
林老師的茶
林 勇
“茶的魅力最終是這口湯。”
林勇,千尺堂堂主。精巖茶,好美食,通音律。深諳巖茶的密碼和“游戲規則”,以“林老師的茶”廣交天下同好,得“老杭泡”之戲稱。他認為茶是最平易近人的生命飲料,認同“茶向內,不向外”,喝茶要回到愉悅感上來。天地在變,茶的承載與包容不變。
林勇剛從武夷山回來,這一次,他不僅在桐木關做“林老師茶”,還帶了攝制組上山,邀請了“大紅袍之父”陳德華,錄下做茶的過程發出的所有聲音,而這些素材將和錄音棚內的喝茶聲一起,被中國美術學院3D音畫研究所制作出一個關于聽茶的聲音作品。
林勇愛茶之外,還有一個身份,林老師。中國美院的聲音專業即由他單槍匹馬一手創建。這個被他稱為多年夙愿的學科,巖茶若與之相比,在他心中,必不相上下。
閩人林勇,和武夷山、巖茶、制茶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味覺與聽覺也同茶香巖韻纏繞。茶人可以在茶湯里,品味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杯中山川。一杯茶的美好里,通常蘊藏著無可替代的地理條件和神奇的制茶工藝。林勇的心頭好,武夷巖茶,正是這樣的“天造之物,不可易地”。
有些土地,天生為茶而生。巖茶,是武夷山的精華。茶里乾坤,非嗅覺味覺獨享。汲江煎茶的蘇軾,可以聽到茶水瀉落到茶碗里似風吹過松林的松濤聲。而一杯巖茶里,用心聆聽,拂掠過清風清泉,連綿的雨水、濕涼的巖壁、巖縫中的蜜香、石階上的苔蘚,茶底或許還有巖蜂振落的翅膀,捕捉到的可能就是巖韻。巖中之韻,融入山間草木自成宇宙,非有緣人不能遇。
第一次到林老師的辦公室,大家一坐就是半晌。被“林老師的茶”舒服地伺候著,正山小種、雀舌、矮腳烏龍、肉桂、老樅水仙,一道道茶落肚,話題越聊越寬。喝到酣處,林老師吞吐著“七匹狼”,放言道:喝茶,就是一個造尿的過程。深諳巖茶密碼,“我的每一道茶都有身份證”的林老師,并不把茶抹去飲料的親切屬性。
雖然一面說著“顧牢自己有茶喝就好了,其它的無力抗拒”,林勇一直在做關注茶產區、關注制茶人的手藝和態度的事情,“千尺堂”是一個。而籌建中的“聽茶閣”,一個喝茶、發呆、吸氧的地方,將實現林老師聲音與茶的雙重理想。
喝茶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是也不是。一口茶湯里,可以循古意,聽到歷史的足音。側耳聆聽,依稀有茶山茶人的生命交響。問茶聽茶,檢視內在、梳理生命,每個人都能走到內心的桃源。
6月26日,食話第11期分享大會,林老師為你解密巖茶密碼和他的喝茶之道。
本期講者簡介
▼▼▼
唐宋元明清 從古喝到今王 建 榮“我們走在歷史的延長線上,知道從哪兒來,才知道要往哪里去。”
王建榮,茶文化產業專家。精通茶學,旁通歷史、書畫、文學、博物館學等諸多領域。一杯茶,既可以品味歷史與人文的風雅,也可以溫潤當下生活的靜美詩意。博古而通今,他在循古和創新中倡導適合當代人的茶生活。
● ● ●
做茶是件很酷的事夏 琛
“茶葉也可以很搖滾。”
夏琛,85后茶行業探索者,Tea Lab品牌創始人。不折不扣的“茶二代”,但愛茶是離開茶環境以后的事情。語言和商科的留學背景,使他兼具傳統基因與西方思維,用跨界思維和開源平臺,以最年輕的姿態探索茶葉這一古老植物的新可能。
● ● ●
林老師的茶林 勇
“茶的魅力最終是這口湯。”
林勇,千尺堂堂主。精巖茶,好美食,通音律。深諳巖茶的密碼和“游戲規則”,以“林老師的茶”廣交天下同好,得“老杭泡”之戲稱。他認為茶是最平易近人的生命飲料,認同“茶向內,不向外”,喝茶要回到愉悅感上來。天地在變,茶的承載與包容不變。
● ● ●
茶:慕詩客,愛僧家阮 浩 耕“茶到隨意方才妙。”
阮浩耕,茶史專家,“五館常客”。30多年躬耕于浩瀚茶史,著作等身。他認為,茶是通達內心的不二法門。就茗香遣詩懷,窺茶文化神與魂,可高蹈風塵,可參禪悟道。茶的魅力,在每一行珠璣字句之間,在每一次注湯幻詩之中。
● ● ●
茶田里的幼兒園Yoga
“不經意的偶然接觸到了茶和兒童教育,我想沿著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Yoga,走進日本小茶村的中國90后。原本對茶一竅不通的日語專業學生,在日本留學期間,打開了茶世界的大門,在村子里種茶、在FB上分享茶生活,在幼兒園里觀察如何將茶文化滲透到日常教育中。現在,她回國開始嘗試茶田里的兒童教育。
● ● ●
茶有未來張 士 康
“變加工為智造,才是茶產業的未來。”
張士康,茶行業思考者、茶科研踐行者。從野生植物研究到茶行業經營者,他稱自己是“茶行業的入侵者”。兼備行業設計、科學研究和商業探索的多重身份,他提出“全價利用,跨界開發”的理念。茶的未來,腦洞可以無限大。
文丨綠綠
圖丨食話君的照相機
責任編輯丨機智豆
食話正在召喚編導、新媒體運營、視頻制作,戳圖查詳情
食話出品,轉載請先至后臺詢問
歡迎轉發分享至朋友圈
【食話】是自媒體組織"文藝連萌"成員
文藝連萌丨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