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新鮮升級!春筍、香椿苗、河豚……從產地到餐桌不到三天?
天氣轉暖,春菜陸續上市,而今年的預制菜卻跟春天“杠上了”。
近日,多家餐飲企業都推出了春菜系列產品,在一家盒馬門店的冷藏貨架上看到,腌篤鮮、春筍炒臘肉、春筍咸肉煨柴火豆腐等預制春菜赫然在列。
“從2月中旬到4月,盒馬將會有近40款預制春菜上新,除了香椿苗、春筍等預制菜外,河豚、鰣魚、刀魚也首次以預制菜的在全國上架。”據盒馬預制菜負責人陳慧芳介紹。
今年春菜季,盒馬推出了“咬春八鮮”系列商品,圍繞著刀魚、春筍、櫻花等8種時令食材,不僅上架了時鮮,還將其做成了預制菜。
時令產品一直以來都是餐飲端發力的重點之一,不過單從預制菜這一大類來看,通過時令菜品研發出時令預制菜并不常見。
預制菜面臨新鮮升級,春菜時令產品上市只是2023年的頭炮,如何持續差異化創新則是每個預制菜食品企業的心頭,如何邁過“三重門”考驗,今天和預制菌一起來看看!
01
各大商超渠道上新春菜預制菜
開春季,田間地頭開始忙碌起來,另一頭的預制菜市場也一片火熱。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 預制菜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今年春菜季,商超圍繞刀魚、春筍、櫻花等時令食材,不僅上架了豐富的時鮮,還把它們做成了不同的預制菜,讓人眼前一亮。
預制菜吃過不少,但沒想到這么多春天的味道也做成了預制菜,挺有新鮮感。一市民表示。
樹上長的、水里游的、地里挖的……一系列主打新鮮的春天味道做進預制菜后,頗受消費者歡迎。
初春時節,刀魚等時令水產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駐足
河豚、鰣魚、刀魚是長江沿岸地區家喻戶曉的春鮮,通常它們只出現在餐廳里。
隨著養殖技術的成熟,這些水產業開始出現在零售渠道,進入尋常百姓的餐桌。不難看出,預制菜如今已經“卷”到了原材料端。
不過,時令食材雖然成為了預制菜選手的切入點,但這同樣是考驗的開始。以經典春菜腌篤鮮為例,僅是原材料之一的筍就為這道菜設下了多道關卡。
據盒馬工坊采購馮娟介紹,將腌篤鮮做成預制菜并不難,難的是用新鮮的當季雷筍,需要提前一個月鎖定鮮筍貨源,并制定好配方后下發到工廠,工廠需要在鮮筍開始采收前做好生產排期、員工培訓。
“從挖筍到被做成預制菜擺上貨架,整個流程不超過3天。”馮娟說道,因為鮮筍很難保存,為了盡可能留住其鮮甜,鮮筍采收后24小時內就近進行去皮、切塊等預處理,隨后由冷鏈配送到工廠,被制做成預制菜后,再由冷鏈運輸到全國門店。
“這些時令小眾水產業同樣成為了預制菜差異化的突破口,打破了原有預制菜頭部單品中一大半都是酸菜魚、小龍蝦等同質化產品的套路。”一位負責水產采購的從業人員表示,在打破同質化問題的同時,也進一步打破了食材的空間限制。
01
時令春菜銷量增長顯著
由于氣溫原因,武漢本地春菜預計要到3月初才會批量上市。
不過,早在今年2月初,武漢大潤發、盒馬鮮生等超市,就從江浙、云南等地引進了黎蒿、春筍、香椿、馬蘭頭等時令春菜。
如何讓更多人尤其是“懶人”也能同步嘗到春鮮?從挖筍到被做成預制菜擺上貨架,整個流程不超過3天。
武漢首義路一家大型超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做預制春菜是個全新的挑戰,為了腌篤鮮這一道菜,需要啟用6家工廠,每條產線都是“嚴陣以待”,只等筍來。
今年超市上新了近40道預制春菜,幾乎都是這樣趕出來的,這才給了眾多市民新鮮的預制菜體驗。
盒馬數據顯示,目前刀魚、鰣魚、河豚(冰鮮+預制菜)整體銷售同比去年增長441%,店日均銷售相比去年同期增長681%。
“鰣魚吃鱗,所以在烹飪和處理的時候要小心保護它的鱗片,烹飪方式也是以簡單的清蒸為最佳。
但我們卻發現,很多購買鰣魚的消費者并不了解這點,回家后會像處理其他魚類一樣,刮鱗后紅燒,所以嘗不出鰣魚獨特的風味,河豚魚也是。”盒馬預制菜負責人陳慧芳表示。
為了降低消費者的嘗鮮門檻,特地和供應商一起,嘗試將河豚魚骨熬制成白湯再制作成料包隨贈,消費者只用簡單燉煮就能做成一道經典的白汁河豚。
時令小眾水產也是預制菜差異化的突破口,打破了原有預制菜頭部單品中一大半都是酸菜魚、小龍蝦等同質化產品的套路。
“并且還能打破食材的空間限制,將區域特色推向全國,刀魚、鰣魚、河豚魚,在北方和西南地區都有不少愛好者。” 武漢一位水產采購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于渠道品牌而言,它們的優勢在于離消費者更近,能敏銳的捕捉消費需求的變化,所以在商品差異化上有先發優勢。
但如果想要形成預制菜的壁壘,那就要持續強化自身差異化商品的研發以及供應鏈的建設,否則創新商品非常容易被模仿和復制。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預制菜賽道,商品差異化強、迭代速度快、覆蓋場景豐富的品牌更容易在這輪洗牌中留下來。
“2020年,預制菜進入大眾視野,三年來全國各地在這條‘萬億賽道’不斷探索和積淀,如今政策利好,終于迎來全新發展機遇。”餐飲業內人士介紹,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
這是對預制菜模式的高度認可,釋放了支持發展的強烈信號。從全國看,各地積極響應,各家企業也積極參與其中。
正因如此,在春菜集中上市的這個階段,一些觸覺靈敏的企業走在了前面,將新鮮的春菜制作成預制菜,自然收割了一波粉絲和流量。
“不過,預制菜畢竟還屬于新生事物,對此還要夯實發展基礎,保障食品安全。”該人士表示,從原料到加工,從運輸到售賣,直到餐桌等環節,都要規范有序,由此才能把這道美餐做得更令人放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食品消費需求。
03
預制菜香飄久遠需邁過“三道門”
產品同質化一直是預制菜產業的痛點所在,如今企業們也在尋求突破瓶頸的良藥。
隨著“乙類乙管”的實施,這兩年大火的預制菜賽道也將進入洗牌期,曾經靠著“貼牌”擠入賽道,想要吸引資本的品牌將逐漸退場,真正具有研發、供應鏈、原材料、渠道優勢的品牌將開始展開實力競爭,而這些也正是不少企業存在的挑戰。
資深連鎖經營專家文志宏表示,盒馬以時令菜切入不難看出其想要打“新鮮”這個點,這其實是目前預制菜市場較突出的差異點。
自預制菜進入C端市場引發關注以來,也一直伴隨著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點就是預制菜“不夠新鮮”,因為市面上絕大多數預制菜商品都是保質期較長的冷凍菜品。
如今企業這一操作,其實就是在強調自己短保、冷藏預制菜的差異和優勢,在差異化成為核心命題的當下,給出他們的差異化解決方案。
一位食品加工工廠的負責人說,其實生產供應商早已是一片紅海,目前生產、加工工藝、包裝等大同小異,這也是目前預制菜商品同質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想繼續在預制菜市場保留話語權只能從差異化入手,從目前來看,上游和下游的企業更容易形成自身壁壘。
鑒此,預制菜行業要有針對性舉措,加以改進提高,回應消費者意愿,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更好站穩和擴大市場。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委宣傳部王志軍認為,至少有“三道門”需要邁過。
1、“新鮮門”。相對于傳統“鮮炒鮮蒸”的現制菜品,預制菜一個最大缺點是不夠“鮮”,味道與口感成為不少消費者心中的詬病。
預制菜在便捷消費者的同時,企業首次加工后伴生了一個突出問題和挑戰,就是消費者再次烹飪的快熟菜上桌后能不能保鮮。
這個“鮮”,不僅包括食材的新“鮮”,更主要是味道要能夠盡可能高度還原首次烹飪的“鮮”,在目前這仍具有相當難度,而突破這個難度,恰是預制菜的市場增長點。
因此,加強技術創新和突破,盡可能保持菜品口感和新鮮度,滿足消費者對預制菜“鮮”的需求,才能更好提高復購率。
2、“安全門”。食品安全是預制菜發展的底線,更是消費者權益的保障。
預制菜一頭連著種植養殖,一頭連著大眾餐桌,是一個從原料端到生產端、物流端的全產業鏈條,涉及監管、標準制定、可溯源體系建設等系統性工作。
這就需要在科技進步之下,運用“互聯網+”智慧監管手段,通過“合格證+追溯碼”實現產地準出、銷地準入、產銷銜接、全程可溯。
比如,中國烹飪協會已制訂發布的預制菜團體標準,一些地方制定了特殊禽類預制菜生產管理規范、醬鹵肉預制菜生產過程質量規范等,要強化監督檢查,確保預制菜的原料質量、污染物限量等符合標準。同時預制菜要滿足消費者對食品標準的需求。
3、“特色門”。當前預制菜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要多些地域飲食文化特色,少些產品同質。
可通過“一城一策”,圍繞國內主要菜系和地方風味,結合地域食材特色,將當地特色農產品培育成預制菜產品。
同時強化文化賦能,深度發掘地域預制菜的文化故事,打造一批具有地域乃至全國影響力的預制菜品牌,提升預制菜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吸引力。
讓地域性的飲食文化名片,因預制菜的快速發展而充實新的內涵,獲得更強的生命力。
-END-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