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l9h9z"></strike>
<th id="l9h9z"><noframes id="l9h9z"><th id="l9h9z"></th><th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th id="l9h9z"></th><span id="l9h9z"></span>
<th id="l9h9z"></th><strike id="l9h9z"></strike>
<progress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span id="l9h9z"><video id="l9h9z"></video></span>
<ruby id="l9h9z"></ruby>
<span id="l9h9z"><video id="l9h9z"><span id="l9h9z"></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strike id="l9h9z"><video id="l9h9z"></video></strike>

當前位置:河南食品網 ? 食品資訊 ? 熱點新聞

正文

新華網評:信息化滯后是農產品“賣難買貴”怪圈的病根

發布日期:2015-07-13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數:2946

 廣西北流,荔枝豐收,卻爛在枝頭無人問津。廣東佛山,十萬斤火龍果滯銷,被倒入魚塘喂魚。甘肅榆中,成熟的杏子爛在地頭。陜西周至,油桃滯銷,不稱斤按筐賣,40斤賣5元…… “豐收煩惱”“增產不增收”……也許很多人包括一些媒體在內,對這種現象早已見怪不怪,因為近年來在三農領域發生了太多這樣的事情,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擦亮眼睛,仔細觀察,有這樣兩個現象值得關注:

河南食品網訊

  

新華網評:信息化滯后是農產品“賣難買貴”怪圈的病根.jpg

?

  果農徐嘉誠稱自家的荔枝夠大夠甜,但很難賣出去 圖片來源于《當代生活報》

  王 勉

  廣西北流,荔枝豐收,卻爛在枝頭無人問津。廣東佛山,十萬斤火龍果滯銷,被倒入魚塘喂魚。甘肅榆中,成熟的杏子爛在地頭。陜西周至,油桃滯銷,不稱斤按筐賣,40斤賣5元……

  作為一個真正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每當我看到大量的特色農產品賣不出去,滯銷、爛市,我的心里面就會隱隱作痛。因為,我能深切地體會到,對于一位農民而言,經歷過這樣一次傷害,意味著什么——不僅僅“播下的是希望,收獲的是失望”,還有一個家庭的一蹶不振,乃至于由此對政府的“怨恨、不信任”。

  “豐收煩惱”“增產不增收”……也許很多人包括一些媒體在內,對這種現象早已見怪不怪,因為近年來在三農領域發生了太多這樣的事情,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擦亮眼睛,仔細觀察,有這樣兩個現象值得關注:

  一是某地出現農產品滯銷,只要有影響的媒體關注,信息一旦傳播出去,很快就會解決問題;二是某水果在南方滯銷,北方常有人感嘆“這么好的水果,我咋買不到?”或者“我們這兒怎么這么貴?”

  很多人對出現滯銷,直觀、武斷地下結論——供大于求。真是這樣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怎么會出現,只要媒體關注,消息傳出去,就會很快化解滯銷矛盾?怎么會出現,這邊便宜到沒人要,那邊有人想買買不到?這充分說明所謂的“供大于求”,僅僅只是區域性的供大于求,小范圍的供大于求,或者是在某些人眼中的供大于求,僅就國內而言,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根本沒有挖掘出來。

  眾所周知,造成農產品賣難的因素很多,除了質量外,比如品種單一問題,廣西北流的荔枝滯銷,是因為大部分是“六月紅”,一到成熟期“一窩蜂上市”,采摘期最長為10天,過后就自然腐爛。再比如銷路單一,周至油桃主要靠小販上門收購。榆中的杏子主要靠賣給學生,學生一放假傻眼了。佛山的火龍果也就靠一個老板。我們試想,“去年賣給誰,今年還賣給誰”的單一銷售渠道,只要一條路一斷,一下子“憋”死了。

  再加上很多人完全是盲目跟風,對市場判斷不準,看到別人今年掙錢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跟著走,結果等到收獲的時候,由于銷路沒打開,產量上去了卻還是賠了本。近年來,很多地方出現的“政府讓種啥,農民就賠啥”“好心不領情”的傷農事件,就是因為這方面原因。

  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矛盾,在互聯網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日益交融的今天,“信息不對稱”才是產生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怪圈的根源。因為品質的問題,現在好品種比比皆是,但是信息不暢問題就不是那么好解決的。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市場沒打開,才會造成所謂的“供大于求”假象;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銷售渠道單一,才會導致“一條路走不通就無路可走”現實;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才會導致“一邊價格奇便宜,一邊想買買不到”怪象;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才會出現只要信息傳播出去,很快就會化解“賣難”問題;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低。

  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那就是農業信息化。提起農業信息化,尤其是農產品銷售信息化問題,很多人一點都不陌生。近年來中央出臺的多個“一號文件”多次提到農業信息化問題,近年來,農業、商務、質檢、工商、交通等部門下了大力氣抓農產品流通,取得成效有目共睹,但是對現代農業不發達,依然主要靠分散經營的中國農業而言,信息化這步棋依然步履維艱。

  農業信息化不是口號,要有載體,最基礎的載體就是互聯網。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說:“現在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還不到50%,我的夢想就是讓還不是網民的7億人早日用上互聯網,因為他們更需要互聯網來獲取信息脫貧致富”。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除了本身“互聯網+農業”外,“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便捷交通”這些,都與農業信息化有關。在火龍果滯銷的廣東佛山永恒豐種植場附近,另一家火龍果種植場卻是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原因就在于“我們做了電商,火龍果銷售到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種植基地何老板說。

  對于歷史欠賬多、基礎薄弱的中國農業信息化而言,無論是果農,還是銷售商,要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世易時移,在信息化幾乎無所不能的今天,要徹底改變以往那種“跟著感覺走”“靠天吃飯”“靠小販流通”“靠傳統批發”“靠政府緊急成立的‘西瓜辦’‘香蕉辦’”等臨時救急的觀念,要真正認識到信息化,尤其是互聯網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酒香也要會吆喝,再好的品質,再怎么深加工,賣不出去,也只能是100+1=0。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所有原始/編譯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河南食品網所有,如要轉載,需注明“信息來源:河南食品網”。

② 凡本網注明“信息來源:XXX(非河南食品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友情鏈接

電話: 0371-86563572  郵箱:kf@zhuoqi365.com  版權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豫ICP備09039160號

<strike id="l9h9z"></strike>
<th id="l9h9z"><noframes id="l9h9z"><th id="l9h9z"></th><th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th id="l9h9z"></th><span id="l9h9z"></span>
<th id="l9h9z"></th><strike id="l9h9z"></strike>
<progress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span id="l9h9z"><video id="l9h9z"></video></span>
<ruby id="l9h9z"></ruby>
<span id="l9h9z"><video id="l9h9z"><span id="l9h9z"></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l9h9z"><noframes id="l9h9z">
<strike id="l9h9z"><video id="l9h9z"></video></strike>
啪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