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現場】活魚運輸3000公里存活率99%!他吹響水產加工全自動化號角
集中連片的新型暫養車間廠房掩映在早春綠色中,數十萬條魚在水中休憩。4月上旬,在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何氏水產”)的養殖基地,工人們正在實時查看暫養池的水溫、氧氣含量、進水和出水量數據。
何華先到暫養車間巡查。
何氏水產掌舵人、有著“鱸魚大王”稱號的何華先在一旁介紹,魚會在溫度為17℃左右的池中暫養,進入“半冬眠”狀態后通過冷鏈物流運輸“游”到全國各地。
歷經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何華先已經成為佛山水產養殖行業的“排頭兵”,引領水產流通產業鏈走上規范化、標準化之路。
敢于突破
1995年,何華先盤下廣州一水產市場的檔口,做活魚買賣,主要銷至武漢、長沙等內陸城市。剛開始時,何華先用飛機將魚送給全國各地的經銷商,但因為大商家的壟斷,很多時候他只能等著搶別人剩下的艙位,甚至因搶不到艙位而損失生意。
圖為何華先。
頭腦靈活的何華先很快想到通過火車運輸活魚。這個想法在當時看來無疑是“異想天開”,在國內還沒有成功的先例。一開始,他嘗試將活魚從廣州運至長沙,鐵路車程要12個小時,加上公路車程,整個運輸過程需要18個小時。雖然給運魚箱充足了氧,但存活率還是不高。
“長途運輸雖然利潤可觀,但魚的損耗也大,經常賺一單,虧兩單,客戶投訴率也較高。要想將南魚北運的產業持續做強做大,就必須突破活魚遠程運輸的技術難關,降低運輸途中的損耗。”為此,何華先建立了科研專班,與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共同研究保鮮運輸技術。為了掌握核心數據,他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在京廣線上,每一趟運輸都是一次試驗。
經過一年多的不斷嘗試,何華先不斷積累經驗,通過對運輸過程中的運輸方式、操作流程、硬件設備、溫度、密度、氣候等因素的全面把控,成功突破了長途運輸對時間、空間的依賴,實現活魚通過3000公里的運輸距離仍有99%的存活率,這項技術獲得了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3年,何氏水產采用更為靈活的汽車運輸,此后,何氏水產的水產品越走越遠。
“何總身上有一股韌勁,吸引著我們向他靠近、看齊。”何氏水產公共關系中心負責人王東坦言,每到關鍵時刻,何華先都能挺身而出,提出戰略性、方向性、創新性的意見,讓團隊工作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確。
何氏水產預制菜加工車間內景。
2007年,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落戶南海西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何氏水產已經是集優質淡水魚育種、養殖、收購、暫養、加工、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在何華先看來,成功之路必定是荊棘遍地的,只有積極、勇敢地翻越一座又一座山丘,不斷創新、突破自我,才能迎接光明。
向新領域進發在何氏水產,大多數人說起何華先,總會提到“勤奮”二字。
在長期的實踐中,何華先與養殖能人、農業專家為密友,以書店、實驗室為學**戰場,積跬步而至千里,斬獲2020年廣東省勞動模范、廣東百佳新型職業農民、廣東美新型職業農民等榮譽。何氏水產引進和提煉全球10多個國家的**水產技術,獲得國家3項發明專利,3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
何華先正在籌劃打造預制菜燈塔工廠項目。
在何氏水產預制菜研發車間,從活魚三去、魚柳切片、腌制加工、包裝成袋、-196°液氮速凍鎖鮮到成品,后進入自動化冷庫,何華先對每個加工環節都了如指掌。他常常一待就是一兩個小時,和研發團隊探討預制菜保鮮技術、腌制工藝。
王東說,“他會在新產品的研發過程中,對口感、配料提出想法,比如針對南方市場和北方市場,在辣度上也要有所區分。”
除了對產品品質的嚴格把控,何華先正在籌劃打造預制菜燈塔工廠項目,總投資將超30億元,有望帶動產值近百億元。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水產預制菜加工中心、冷庫、研發中心、質量檢測中心等相關配套設施。
身處水產行業二十余年,何華先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規模化、數字化,要以工業化思維來做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預制菜產業,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預制菜燈塔工廠項目吹響了何氏水產在水產加工領域從半自動化向全自動化進發的號角。對何華先而言,這又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挑戰,在全球范圍內并沒有成功案例可供參考,但他仍滿懷信心:“干一行就要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把爭創的精氣神落到實處,在水產高質量發展征途上貢獻‘何氏’力量。”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