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食品供應鏈該如何消毒?需要對冷鏈食品望而卻步嗎?
8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為切實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通過進口冷鏈食品輸入風險,海關總署會同交通運輸部、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研究制定《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冷鏈食品頻頻“攤上大事”,多地發生在食品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事件。
冷鏈食品供應鏈該如何消毒?大家要對進口冷鏈食品望而卻步嗎?記者邀請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上海海事大學專家進行解答。
冷鏈食品監管需形成閉環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遠航”計劃特聘教授吳先華解釋,冷鏈食品的生產、運輸、消費區域比較分散,有些冷鏈食品的生產和封裝地也不在同一個地方,運輸過程會利用飛機、輪船、卡車、倉儲等多種運輸工具,因此運輸工具消毒很重要。消費地終端的檢測和消毒,是最后一關。總的來說,冷鏈食品的監管需要“閉環”管理。
目前,信息溯源技術是有的,但每個環節的檢測能力卻不能保證,需要各國和行業協會如運輸協會、海事組織、食品協會的通力協作,形成高效信息共享、信息反饋和信息溯源機制,才能快速應對新冠病毒帶來的威脅。吳先華坦言,目前難度不小。“只有重點做好國際冷鏈集裝箱、冷鏈貨物運輸船舶、車輛、倉儲等裝備的消毒工作,以及貨運司機在口岸點、作業點、居住點的閉環管理,將每個環節的信息有效、準確連接起來,才能有效溯源、跟蹤,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布控措施。”
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生蔡華介紹,新冠病毒耐冷不耐熱。如果在食品加工環境、運輸、流通、銷售環境中存在新冠病毒或其感染者,食品及其包裝就有可能因交叉污染或二次污染而沾染新冠病毒。“許多病毒可在4℃的冷藏環境下保存一個月,在冷凍條件下保存數年。”
不過,蔡華指出,新冠病毒通過呼吸道和接觸傳播,一般不會通過“吃”進行消化道傳播。水產品尤其是魚類沒有肺部,不會感染呼吸道傳播的病毒,沒有證據表明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歐盟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均表明,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證明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不必過度恐懼。但新冠病毒污染食品是可能的。”
上海海事大學自貿區供應鏈研究院副教授何軍良和疾控專家都提到,冷鏈食品或包裝檢出病毒核酸并不等于“吃冷鏈食品感染病毒”。首先新冠病毒要感染人,不但要有一定的病毒載量,還要求病毒有活性。目前的檢測手段只能表明樣品表面的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是否為活病毒、病毒濃度多少尚不明確,因此能否致病還不好說。
冷鏈人員最應關注手衛生
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下,對于從事直接接觸生鮮食品的工作人員來說,做好個人防護非常重要。
蔡華提到,冷庫管理、理貨、包裝、分發等工作人員應穿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帽子、手套、顆粒物防護口罩、鞋套。有條件的,可穿一次性隔離衣;參與生鮮食品切割、制作等工作人員由于在切割、制作過程中可能發生噴濺,還應在一次性帽子、手套、顆粒物防護口罩、鞋套基礎上,佩戴護目鏡及防水圍裙;配送人員在運送、配送時,應當佩戴手套、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所有環節的工作人員均應特別注意手衛生。
對于冷鏈配送車輛也應做好預防性消毒和終末消毒,冷鏈配送過程中,駕駛艙最好全程開窗通風。如需開空調時,宜開啟外循環。
“總而言之,冷鏈消毒是對環境、包裝物、運輸車輛的消毒,不是對食品本身消毒。”專家提醒,市民應遵守世衛組織保證食品安全的五點原則——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安全溫度、清潔的水和食材。普通消費者在出入農貿市場等場所時要正確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注意手衛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上觀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