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冷鏈物流“圖鑒” 一文讀懂冷鏈怎么做
來自知乎訊息:
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直播成為“新農活”……26日,在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數字技術如何與農業融合成為各方熱議的重點話題。在該峰會首次設立的數字鄉村分論壇上,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及互聯網科技企業等多方聯動,號召社會各界參與數字鄉村建設,促進形成多元主體共建的格局。
各路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通過數字化賦能,科學高效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電商網絡打通進村入戶的“最后一米”,實現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如今的鄉村里,各類電子商務中心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在福建省長汀縣河田鎮,自主創業的易小貞將家庭農場經營得風生水起,她的農場也是一個農村電子商務的服務站點。一端是線下的河田雞生產基地和體驗店,另一端則可通過電商平臺發往全國。
“早期河田雞不敢多養,擔心滯銷,現在有電商中心推廣和引流,常常供不應求。”易小貞說,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因為網絡平臺而逐漸縮小。她在網上推出的肉雞、雞蛋、花生油等特產,月均銷售額達80萬元,還可接受訂單式生產,“需要什么就種養什么”。
與會嘉賓認為,鄉村數字化轉型,需要多元共建。在鄉村數字化道路上,廣大互聯網企業、農業信息化企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積極作為,匯聚起磅礴合力。
作為本次峰會的東道主,福建數字鄉村成績單分外亮眼:“農業云131”信息工程穩步推進,基本建成系統互聯互通、數據在線共享、服務全省農業農村農民的數字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信息進村入戶整省推進工程穩步實施,全省1.1萬多個益農信息社、1.2萬名信息員構成了鄉村數字化服務的基層力量;50個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700個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輻射帶動全省1000多家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信息化改造提升。
據福建日報報道,4月26日,福建省委書記尹力、省長王寧還在福州先后與中糧集團董事長呂軍、拼多多董事長陳磊、中石化總經理馬永生、中國通用技術總經理陸益民等出席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嘉賓進行交流,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以及對福建發展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并希望未來能夠提升合作層次……
而在這么多成績的背后,其實一直有一道難題擺在所有農民的面前。本次分論壇的召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各類電商對于這一難題交出的答卷。
那就是農產品滯銷。
相信你以前一定見過這種場景
這種
還有這種
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農產品滯銷難題。
年復一年,經久不衰,成為了農民們一個難以言說的痛苦。
人民日報三農頻道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從2020年初,到2月20日,短短兩個多月,他們已累計獲取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滯銷/急售信息5420條,總重量約612萬噸(部分禽畜類、花卉類的數量信息未折算)。
從區域分析來看,目前廣西、甘肅、廣東、江蘇、河南、山東、云南農產品滯銷情況嚴重。從品種分析來看:蔬菜、柑橘、香蕉、蘋果、梨、雞蛋、肉雞、水產品滯銷嚴重。品種滯銷與產區存在顯著相關性,冬季農業生產活躍地區農產品滯銷較為嚴重。
歷史的數據更為觸目驚心。自 2011 年以來全國多次出現農產品滯銷現象。
2011 年內蒙古約 1000 萬斤土豆滯銷。
2012 年山東德州約 20 萬噸芹菜爛在地里。
2013 年陜西洋縣近 2000 噸菜花無人問津。
2014年和平村 400 萬斤蘿卜滯銷急壞菜農。
2014年10月甘肅禮縣蘋果因冰雹災害而滯銷。
2014年11月山西省太原市壽陽縣茴子白遭遇滯銷。
2015年3月,陜西省禮泉縣出現了近百萬斤貢梨滯銷。
2015年4月,作為全國主產區之一的浙江溫州蒼南遭遇了大面積番茄滯銷。
2015年5月,安徽長豐遭遇草莓滯銷,全縣損失超過 1.5 億元。
2015年6月份,安徽水果大縣碭山遭遇了西瓜滯銷,20 萬畝西瓜為銷路而發愁。
2016 年甘肅蘭州榆中縣彭家營村遭遇了春筍滯銷。
2017 年 1 月內蒙古五原縣遭遇了葵花子滯銷。
2017年5 月河南開封市平城鄉郭君村遭遇了蒜苔滯銷。
……
一邊是滯銷,幾毛錢一斤的水果和蔬菜爛在地里。另一邊卻是農產品價格的與日俱增。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還是覺得在菜場里買菜很貴。
這就形成了無解的難題:農民賣難,市民買貴。
其實以前也不是沒有人處理過類似的問題,比如通過「愛心購買」和「公益銷售」等方式,暫時緩解危機。但這并不是一種長效機制。
要解決這個難題,那我們首先來看,農產品滯銷這個問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產供銷”。所謂產供銷,就是指,以產定銷。我生產什么東西,那我就要賣什么東西。但是很明顯,產供銷模式對于現代的農民來說,有一個最大的痛點。
那就是,他們并不知道別人要買什么。買家要買10斤蘋果,但是賣家卻生產了100斤西瓜。這瓜就算再甜再保熟,可是買家不要,所以只能爛在地里。
簡單來說,就是農民處在一個信息孤島中,農業數據共享開放不足。例如,在農業生產方面,主要還只是國家統計局、農業部和國家糧食局等才開展大規模監測;大宗農產品的信息共享水平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涉及小宗農產品時,信息監測和共享水平依然偏低。
其次,蔬菜和水果不易保存的特性,導致農民在賣農產品時,都被中間商賺了差價。
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果蔬很容易損壞,所以售賣的距離很關鍵,太遠了不好運,也更容易壞,運費還高,也就是所謂的市場范圍受限。因此,一種農產品如果只能就近零賣或者出售給具有壟斷地位的中間商,中間商就必然握有定價的壟斷權。
由于這樣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當中容易腐敗變質,對物流系統的時效性與穩定性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但這種要求,對于小農戶來說又是很難做到的。對于這樣的農產品,疏通流通環節就成了供需適配的重中之重。農戶自產自銷時,盡管產品輻射范圍有限、市場容量很小,但是只要不是種植規模突然變化,通常也不會招致太大的市場失配;如果突然擴大生產規模,而流通環節沒有很好配套,滯銷就會隨之發生。
第三,小規模農戶除了本身容易引致市場不確定性之外,一旦招致諸如進口等方面的競爭壓力,由于產品之間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其市場份額將遭到嚴重擠壓,這種情形下也會發生滯銷,而且這種滯銷在時間上還可能具有延續性。
產供銷模式、中間商賺差價、進口競品的壓力,成為了引發中國農產品滯銷的痛點。
所以真的沒有辦法解決了么?其實還是有的。如果我們把思路換一下,你就可以發現。如果我生產的東西不匹配需求,因此產生問題,那么我按照需求來控制我的生產,那是不是在生產環節,我就可以減少損耗了呢?
簡單來說,本來是“產供銷”,現在我“銷供產”不就得了?
問題是,怎么干?這方面,似乎拼多多有話說了。
在本次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主論壇上,拼多多新任董事長陳磊重點分享了該平臺對數字農業的實踐與思考。他說,農產品供應鏈是制約我國農產品上行的短板。中國果蔬類的流通損耗達到20-30%,遠高于美國的11%。
對于供應鏈,拼多多是這么解決的:在全國范圍內持續重投入建設冷庫、生鮮冷鏈物流體系等基礎設施,建立適合于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體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損耗。
“比如我非常喜歡的福建特產云霄枇杷、仙游度尾文旦柚等相對標準、易保存的生鮮農產品可以復用百貨商品的供應鏈體系,但適用的品類不多。非標、易腐的生鮮農產品就另外建立新的數字化供應鏈體系。”陳磊說。
拼多多不僅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拼多多披露的數據顯示,在“農地云拼”模式的推動下,2020年,該平臺實現農產品上行2700億元,規模同比翻倍,在電商行業中占比最高。此前,陳磊曾表示,要堅持把農業作為戰略重點,將拼多多打造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零售平臺。
所謂的農地云拼,就是將分散的農業產能和分散的農產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擬的全國市場。讓曾經不好賣的農產品,成為百姓餐桌上的‘香餑餑’,豐富了消費者的菜籃子,鼓足了農戶的錢袋子。
比如,云南小眾水果人參果二十多年來無人問津,但通過拼多多銷售后,轉變為廣為人知的網紅水果,帶動形成一個價值數十億元的富民產業。
又如,去年受疫情影響,新上市的徐聞菠蘿銷售受阻。徐聞聯合拼多多率先落地“抗疫助農直播”模式,通過線上“原產地直發”的方式,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這一抗疫助農試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被總結為“徐聞模式”。
不管是小眾水果云南人參果,還是被疫情影響的徐聞菠蘿,借助數字化的手段,他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在這個未來里,農產品將“以銷定產”。如何銷供產?陳磊談到,過去在菜市場買菜,購買決策以體驗為主;但網上買菜,消費者沒有機會“體驗”這些菜。所以未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將依賴于此前反復購買形成的品牌信賴基礎。這就意味著農產品的生產必須標準化,從種植、采摘到揀選都要有一套嚴格的規范,以此保證這個品牌的農產品具備一致的品質。而這也就帶動了“產”的變化。比如,標準化的品質需求,結合5G和自動化技術的普及使得農產品自動化種植成為發展趨勢。
在這里,拼多多發起“人工智能VS頂尖農人”草莓種植大賽,探索“算法種地”的可行性。而當消費者近年來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關心營養是否均衡,能否促進健康,拼多多希望通過農業科技對普通農產品有益的微量元素進行控制、標準化,使得消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實現“食補”。
過去五年,拼多多有力推動了農產品銷售方式的變革。而未來五年,拼多多將對“供”做重投入,同時,從智能種植、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成果轉化等“產”的源頭,加速推進數字農業的發展。
互聯網能在多大程度上惠及農業,還需持續論證,但拼多多的銷供產模式是不是能解決農產品滯銷的難題,這應該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
--------------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