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基金經理高楠去向定了!將加盟這只“黑馬”基金,看中了什么?老東家這樣回應
高度市場化的公募基金行業,高管及基金經理變動已是業內常態,不過個人系公募恒越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監、總經理助理高楠的離任還是吸引了市場諸多目光。
恒越基金近期公告稱,基金經理高楠因個人原因離任。高楠于2020年4月加盟恒越,并在2021年躋身“一線”,多只基金業績排名靠前,管理規模最高達120億元以上,撐起了恒越基金大半江山。
對于高楠的下一站,券商中國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高楠將加盟永贏基金擔任基金經理。永贏基金被業內視為“黑馬”基金公司,成立尚未滿10年,權益投資已嶄露鋒芒。該公司員工平均年齡為 “90后”,董事長馬宇暉是“80后”,自帶最年輕基金公司董事長的標簽。
回顧2022年,基金經理變更頻繁,共有325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與2021年相比再創新高。部分知名基金經理離職后選擇奔私,也有部分仍在公募行業發展,大多數知名基金經理進入新東家后發行的新產品首募成績都不錯,展現了較強的個人號召力。有業內人士認為,人員流動是公募行業競爭力和活力的體現,投資者可以著重觀察投研團隊的整體實力,在此基礎上作出投資決策。
恒越基金已盡力挽留
對于高楠的離任,恒越基金相關人士回應券商中國記者,“優秀的投研人才尤其是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經理,是市場的稀缺資源,會受到行業其他機構的關注和招攬邀請已逐漸常態化。可能高楠考慮換個環境在更大平臺上發展,職業發展跳槽是正常的人生選擇,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是多方因素綜合影響,公司充分尊重高楠的意愿。”
上述人士表示,恒越基金對高楠的離職深感惋惜,并盡力做了挽留,但仍尊重個人職業發展的任何追求選擇,并祝愿高楠在新平臺上發展順利。據悉,恒越基金為高楠努力提供了業內具備競爭力的薪酬待遇,給予了股權激勵,并在2022年8月將高楠升任為公司總經理助理。
截至2022年末恒越基金投研團隊已超30人、接近該公司員工總數的40%,目前該公司總經理黃小堅親任投資總監,共有8位公募基金經理和2位擬任專戶投資經理,超過10位投研骨干平均從業年限達12年;另有10余位行業研究員、2位固收研究員、1位宏觀策略研究員和6位交易員。
在離任公告中,高楠管理的多只基金產品分別由趙小燕、王曉明、陳思遠、趙炯接任。公開資料顯示,趙小燕現任公司研究總監,曾就職于平安證券、華泰資管等公司,2021年8月份開始擔任恒越藍籌精選基金經理,目前管理規模為54.23億元。
王曉明2022年3月份開始擔任公募基金經理,此前曾在興業證券、長江資管等公司擔任研究員,并在淳厚基金擔任基金經理。
陳思遠在2021年7月加入恒越基金,在2022年11月25日被增聘為恒越成長精選的第二基金經理,和高楠一起管理該基金。趙炯2021年8月份加入公司,將接任高楠管理恒越內需驅動。
成立于2017年9月的恒越基金是一家個人系公募,作為次新基金公司,業務發展過程中無疑會面臨品牌知名度有限、技術系統運營成本高、渠道拓展困難等諸多困境,可謂“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如今公司“頂梁柱”高楠的離任,是對公司步入全新發展階段的再一次考驗,恒越基金將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未來的投資業績才是最終檢驗。
新銳公募永贏招攬賢才
高楠的下一站去向,券商中國記者從多位消息人士處獲悉,高楠將加盟永贏基金擔任基金經理。
永贏基金成立于2013年11月,目前股東方為寧波銀行和華僑銀行,各自持股71.49%和28.51%,是國內第15家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
永贏基金董事長馬宇暉是最年輕的公募基金董事長,他將公司未來10-15年的發展對標行業“頭部”資產管理公司,“頭部”的定義包括幾大要素:產品線齊全,投研團隊內生培養,公司內部對于“客戶第一”的價值觀充分認可,在行業具備一定影響力。
目前永贏基金副總經理兼權益投資總監為李永興,他于2017年加盟永贏,北大金融學碩士,16年從業經驗,具備扎實的基本面分析和宏觀解析能力,擁有行業少有的自上而下資產配置能力以及穩健的投資風格。與此同時,作為在行業里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將,李永興既有很好的行業全局視野,又有豐富的團隊管理經驗。
“縱觀行業過去20余年的發展,眾多基金公司起起落落,核心的變化就在于投研實力的變化,如果想成為一家長期具備競爭力的基金公司,投研肯定是核心。對我們來說,不僅需要有當打的投研人員,還需要有穩定的培養機制充實后備力量,這才能決定公司的長期戰斗力。”李永興曾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李永興認為,永贏是輕裝上陣,任重道遠。“這個階段首先要對標最好的資管公司,要學會審視我們的研究員跟頂級研究員有多大的差距,我們的基金經理有多大差距,作為團隊管理者,我跟頂級公司的管理者有怎樣的差距,去逐步縮小差距,再考慮銷售投研的一體化配合,整體團隊協同作戰的能力提升。”
高楠的加盟,將為永贏基金權益投資再添關鍵人才,也助力永贏基金向更高目標邁進。
銀河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永贏基金非貨幣公募管理規模為2299億,全市場排名22,較2021年末新增超460 億。權益產品線日臻完善,投資風格基本全覆蓋,累計發行權益基金37只。從業績上看,海通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永贏基金最近三年權益類資產收益率為63.11%,排名行業前36%。
近年來,永贏基金權益業務快速發展,并于2022年成立香港子公司(永贏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批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資格,進一步完善了境外布局。
過去一年離任基金經理人數創新高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變更非常頻繁。有不少公司增聘了基金經理,也有不少公司有基金經理離開。統計顯示,2022年,共有325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與2021年的323位相比再創新高。
具體來看,2022年,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博時基金、國君資管、匯添富基金、鵬華基金、富國基金等機構新聘的基金經理人數較多。嘉實基金的新聘基金經理達到了31人,華夏基金的新聘基金經理也有29人。與此同時,2022年內,工銀瑞信基金的離任基金經理達9人,其次是嘉實基金,離任8位基金經理,鵬華基金、廣發基金和博時基金也都有7位基金經理離任。
從基金經理的變動率來看,小型公募和部分外資公募的基金經理變動最為頻繁,基金經理流動率較低的則是部分中型公募。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頭部公募的基金經理有渠道和宣發優勢,容易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因此也容易得到更多的外部發展機會,反而不會成為行業內最穩定的從業群體;小型公募可能因為平臺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太明朗,或者待遇較低,使得員工產生較高的流動性;外資公募參與中國公募市場的時間不長,需要一定的磨合以適應本土規則,如何選擇適合外資風格又熟悉本土市場的基金經理,也是外資機構的一門必修課。
回看2022年,離職的基金經理中不乏曾經的“頂流”或者大眾認可度較高的基金經理,這些大咖的離職去向也非常多樣化。
比較主流的去向是“公奔私”。比如,2022年,業界頗為關注的董承非、周應波等知名基金經理選擇離開公募行業,加入私募。董承非加入睿郡資產,任公司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周應波成立運舟資本,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林森和崔瑩加入勤辰資產,分別任合伙人、投資經理。招商證券研究所曾指出,大部分“公奔私”的基金經理會選擇自主創業,占比約七成,其余少部分會選擇加盟。
不少基金經理在“公奔私”后持續在新公司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力。去年5月,董承非奔私后的首批私募產品發行,募集金額達45億元。無獨有偶,去年8月,周應波奔私后的首批新產品在募集首日就大賣超30億元,運舟資本從產品宣傳期開始,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邁入了“百億私募”陣營。
也有部分基金經理選擇“公奔公”,繼續留在公募行業發展事業。2022年,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調動了公司,比較有影響力的包括趙詣、張雪、閆思倩、魏曉雪等。其中,趙詣離職農銀匯理基金,加入泉果基金;張雪離開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加入廣發基金;閆思倩離開工銀瑞信基金,加入鵬華基金;魏曉雪離職光大保德信基金,加入外資公募路博邁基金。
“公奔公”的基金經理也展現了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去年7月,被稱為“新能源一姐”的閆思倩加入鵬華基金后發行了首只產品,募資規模超31億元。去年10月,2020年的公募“四冠王”趙詣發行了加入泉果基金后的首只產品,該產品的首募金額達到了99.07億元。
對于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創新高一事,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公募行業無論是高管還是基金經理,變動率相比前幾年都有明顯提升。整體而言,這是行業規模做大,活力增強的體現。應該看到,在部分出色的從業人員離開公募行業的同時,也有不少優秀的泛金融從業人員加入這一隊伍,而另一些從業人員在職業調動時也仍選擇留在公募行業,足見行業本身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在他看來,吸引優質人才是公募機構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行業人員變動加劇,人才競爭激烈,對每家基金公司都是挑戰。不過,人才流動目前已經趨于常態化,投資者也可以以平常心對待變動,側重關注公司投研團隊的整體實力。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有哪些好吃的網紅食品推薦?